遏製健康“假科普”需要加強真監管
手機上不時刷到似是而非的“養(yang) 生知識”,偽(wei) 科學“造謠一張嘴”,卻讓專(zhuan) 業(ye) 人士“辟謠跑斷腿”。健康科普信息良莠不齊,給公眾(zhong) 帶來不小的困擾。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網信辦、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建立健全全媒體(ti) 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chuan) 播機製的指導意見》,要求建立健全全媒體(ti) 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chuan) 播機製,增加全社會(hui) 健康科普知識高質量供給,推進健康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
近日,《科技日報》刊登文章,對5月份流行的假科普真謠言逐一進行盤點,“喝牛奶致癌”“金針菇含甲醛”“咀嚼能力強不易患老年癡呆”“負壓病房會(hui) 讓患者呼吸困難”,一個(ge) 個(ge) 謠言被脫去“科普”外衣,露出荒謬的本來麵目。這隻是一個(ge) 縮影。隨著公眾(zhong) 對於(yu) 健康知識的需求日益強烈,許多優(you) 質的健康科普作品紛紛麵世,造就了不少“爆款”和“大V”。但與(yu) 此同時,也不乏“假科普”趁機渾水摸魚,混淆視聽。
近年來,一些網站和社交媒體(ti) 流行一種“假科普”網文。這些文章往往充斥高深晦澀的專(zhuan) 業(ye) 名詞、“重量級”專(zhuan) 家解讀、“權威”數據援引,看似是在進行科普教育,實則說法毫無科學依據,不值一辯。比如,所謂“負壓病房會(hui) 讓患者呼吸困難”的說法,僅(jin) 僅(jin) 是從(cong) 字麵意思理解“負壓病房”,純屬望文生義(yi) 。事實上,負壓病房的氣壓和常規大氣壓之間壓差很小,雖然空氣隻能進行單向流動,但普通人根本難以察覺,也不會(hui) 感到任何不適。
健康“假科普”之所以泛濫,原因主要有兩(liang) 點。一是吸引眼球,賺取流量。一些“假科普”文章專(zhuan) 門選擇公眾(zhong) 關(guan) 心的話題,蹭熱點、搭便車,提高閱讀量和點擊率。疫情發生以來,類似“喝茶能夠防治新冠肺炎”,“勤洗熱水澡可以消滅新冠病毒”的謠言不脛而走,就是鮮活的例子。二是販賣焦慮,兜售產(chan) 品。許多“假科普”網文都出自醫藥公司的營銷團隊、廣告公司的專(zhuan) 業(ye) 寫(xie) 手,開頭“科普範兒(er) ”十足,然而不久就話鋒一轉,瞄準一些熱衷於(yu) 養(yang) 生或者病急亂(luan) 投醫的中老年人,大肆推銷某種藥品或者醫療器械。
健康“假科普”,不僅(jin) 傳(chuan) 播虛假信息,給公眾(zhong) 帶來常識性錯誤,還可能對患者造成誤導,延誤治療時機。此次國家衛健委等部委出台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健全全媒體(ti) 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chuan) 播機製,增加權威健康科普知識供給,擴大健康科普知識的傳(chuan) 播覆蓋麵,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準確查詢和獲取健康科普知識提供便利。除了以科學權威的宣傳(chuan) 占領科普陣地,提高居民健康素養(yang) 和辨別能力外,更需要通過真監管遏製“假科普”,加大對謠言的打擊力度,提高造假成本。
一方麵,加強監測,快速響應,及時刪除虛假健康信息,對屢犯不改的自媒體(ti) 予以約談、封號。對於(yu) 傳(chuan) 播範圍廣、對公眾(zhong) 健康危害大的虛假信息,還要發揮健康科普專(zhuan) 家庫的作用,組織專(zhuan) 家進行澄清和糾正。
另一方麵,對於(yu) “假科普”式虛假廣告,必須依法嚴(yan) 懲。此前,雲(yun) 南昆明一家飲用水企業(ye) 為(wei) 了推動銷售,通過官方網站、自媒體(ti) 等媒介以科普方式宣傳(chuan) 堿性水具有治療功效。當地市場監管部門依據《廣告法》對涉事企業(ye) 作出罰款30萬(wan) 元行政處罰、責令其整改,並對違法宣傳(chuan) 產(chan) 品進行下架召回。
隻有嚴(yan) 打“假科普”文章及廣告宣傳(chuan) 成為(wei) 常態,企業(ye) 、自媒體(ti) 等才能對科普懷有足夠的尊重敬畏,才不敢拿“科普”當幌子忽悠消費者。(張淳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