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塑是一件很“酷”的事
“能再幫我一個(ge) 忙嗎?能不能再捏一個(ge) ‘冰墩墩’?因為(wei) 我家有一對雙胞胎。”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摩納哥親(qin) 王阿爾貝二世在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體(ti) 驗麵塑製作的場景,令人記憶猶新。
教摩納哥親(qin) 王製作麵人“冰墩墩”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北京麵人郎”第三代傳(chuan) 承人、“95後”郎佳子彧。從(cong)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畢業(ye) 後,郎佳子彧一直嚐試用老手藝做新題材。他借助短視頻等新媒體(ti) 傳(chuan) 播,讓更多人看到麵塑不僅(jin) 是一種傳(chuan) 統手藝,也是一件很“酷”的事。
於(yu) 傳(chuan) 承中創新
各種顏色的小麵團在父親(qin) 手中來回轉動,隻兩(liang) 三分鍾時間,就變成了一個(ge) 栩栩如生的麵人……這是郎佳子彧對麵塑的最初印象。在父親(qin) 的熏陶下,郎佳子彧從(cong) 小就喜歡麵塑,5歲便開始學藝。
隨著成長,郎佳子彧的麵塑技藝不斷進步,與(yu) 此同時,他也在思考如何創作出不同於(yu) 前人、有自己風格的作品。郎佳子彧曾用麵塑做了很多知名IP人物,後來發現,這隻是在用傳(chuan) 統技藝複製流行文化。於(yu) 是,他從(cong) 潮流回歸傳(chuan) 統,著眼於(yu) 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當下的關(guan) 聯,試圖做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作品。
比如在創作《山海經》麵塑作品時,郎佳子彧以個(ge) 人的理解對傳(chuan) 統文化進行二次創作,其中“火神祝融”血脈僨(fen) 張、通體(ti) 赤紅,被兩(liang) 條龍圍繞,完全不同於(yu) 傳(chuan) 統麵塑。“因為(wei) 在我的設想中,火神非常具有力量感,就嚐試了一種更為(wei) 誇張的視覺效果。”郎佳子彧認為(wei) ,一件作品如果隻有技巧很難打動人,一定要有創作者的思考和讓人產(chan) 生共鳴的內(nei) 容。
新的探索並非一帆風順,也會(hui) 有失敗的經曆。然而對於(yu) 郎佳子彧來說,沒有百分百完美的作品,隻是在不斷磨煉中盡量接近自己想要的效果。
嚐試中也會(hui) 有意外之喜。郎佳子彧曾創作了一件表現伏生舍命護書(shu) 的麵塑,作品中,伏生凝神閱讀,書(shu) 案上有數卷竹簡。一次,他隨手將為(wei) 迎接虎年而做的老虎麵塑放到“伏生”旁邊,卻忽然發現了新意:原先作品中有書(shu) 卷案牘,氛圍靜謐,當虎爪輕輕踏上書(shu) ,產(chan) 生了一種寂靜中危機四伏之感,妙趣橫生。郎佳子彧隨即決(jue) 定把兩(liang) 件作品合在一起。
不怕“坐冷板凳”
“‘麵’其實是滿足溫飽需求的物質,如果用來‘塑’,就變成了滿足審美需求的藝術品。”郎佳子彧說。隨著時代的發展,麵塑也麵臨(lin) 著逐漸式微、傳(chuan) 承人斷代等問題。郎佳子彧於(yu) 是嚐試借力新媒體(ti) ,讓更多人看到這門技藝。如今,他在快手、微博等新媒體(ti) 的粉絲(si) 總量已達220多萬(wan) 。
新媒體(ti) 讓郎佳子彧體(ti) 會(hui) 到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播和傳(chuan) 承的新樣態。比如在電影《雄獅少年》上映時,郎佳子彧非常喜歡,對電影內(nei) 容深有同感,創作了一件還原電影場景的麵塑作品。他把展現創作過程的視頻發布在新媒體(ti) 平台,出乎意料地引來了電影主創的點讚,實現了一次與(yu) 電影的“夢幻聯動”。此外,還有網友在線詢問學習(xi) 麵塑事宜,有時還會(hui) 讓他點評一下網友原創的麵塑作品。郎佳子彧認為(wei) ,新媒體(ti) 可能會(hui) 衍生出更多傳(chuan) 承方式,未來也許會(hui) 出現傳(chuan) 統技藝與(yu) 知識付費相結合的模式。
非遺傳(chuan) 承,人是關(guan) 鍵。因家學淵源,郎佳子彧走上了非遺傳(chuan) 承之路。在他看來,想要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還需要社會(hui) 多方合力:一方麵,從(cong) 業(ye) 者要創作出更多吸引年輕人的作品,讓年輕人覺得傳(chuan) 統手藝很“酷”;另一方麵,還需要形成穩定的業(ye) 態,讓從(cong) 事手藝變成一個(ge) 能養(yang) 活自己的職業(ye) 。
“我並不是號召大家都去捏麵人,而是希望大家可以勇敢地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它現在很冷門、很小眾(zhong) ,讓你覺得自己在‘坐冷板凳’,但是隻要堅持得足夠久,這張‘板凳’就可以坐熱。”郎佳子彧說。未來,他希望能摸索出更多非遺傳(chuan) 承發展的新模式,幫助更多非遺傳(chuan) 承人,鼓勵、扶持更多年輕的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業(ye) 者。(張子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