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感染新冠被辭退”?不該如此
作者:如歌
今天,有媒體(ti) 再次采訪並講述了一位新冠康複者的故事。“你是不是曾經得過新冠?”一通電話改變了一個(ge) 女孩當下的命運。博主“我是小妖怪”發文稱,因曾經感染新冠,她被用人單位辭退。媒體(ti) 采訪發現,雖然戰勝了病毒,不少感染新冠康複者仍被孤立和排擠。
從(cong) 博主的經曆看,在烏(wu) 克蘭(lan) 讀研期間,她感染了新冠病毒,隨後康複。回國後,她順利謀得教職,認真授課,備受學生喜愛。然而,這樣的生活被新冠肺炎治愈者的身份所“終結”:校方勒令其迅速離校,後續也再無其他學校願意聘用。
三年以來,新冠毒株不斷變異,人類對病毒的認知也更科學全麵。然而,對新冠患者的歧視和汙名化,絲(si) 毫未減。正因如此,勇敢講述個(ge) 人遭遇的女孩,更像是這一群體(ti) 中的“孤勇者”,更多人則被恐懼和隔閡淹沒。
回溯曆史,疾病汙名化正源於(yu) 無知和恐懼。在醫學尚不發達的蒙昧期,汙名化患者是一種手段,用於(yu) 排斥和邊緣化某些群體(ti) ,達到控製和隔離的目的。時至今日,麵對疫情,我們(men) 已經能在72小時內(nei) 完成病毒基因測序與(yu) 溯源,迅速開展隔離管控、核酸檢測和環境消殺。科學是戰勝疫情的利器,卻消除不了某些人的“戾氣”和對患病者的歧視。
將心比心,新冠患者麵臨(lin) 身心雙重壓力,任何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輕蔑都不是幽默,而是語言的枷鎖和壁壘,隻會(hui) 讓感染者被疏離、被壓抑。尊重感染者,也是守住文明的底線。
新冠疫情是一場大考,考的不隻是公共治理能力、醫學防控體(ti) 係,某種程度而言也是社會(hui) 文明程度。從(cong) 現實來看,流調信息泄露,確診者被網暴的事件不時發生,營銷號編造離奇故事,鋪天蓋地的羞辱謾罵隨之而來。隱藏在網暴麵具下的真相,正是歧視和偏見作祟。
如果說,隱性歧視尚且停留在道德層麵,有人因感染新冠被解雇,則徹底突破了法律底線。其實,早在2020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就曾印發指導意見,明確用人單位僅(jin) 以勞動者是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無症狀感染者、被依法隔離人員或者勞動者來自疫情相對嚴(yan) 重地區為(wei) 由主張解除勞動關(guan) 係的,法院不予支持。然而,司法明鏡高懸,仍有個(ge) 別企業(ye) 明知故犯。
從(cong) 此輪疫情進展看,不少人仍麵臨(lin) 複工複產(chan) 和求職擇業(ye) 。有關(guan) 部門應加強對重點人群的勞動保障,開展勞動監察專(zhuan) 項治理。工作做在前麵,對“就業(ye) 歧視”堅決(jue) 抵製、嚴(yan) 肅追責,才能防範“因感染新冠被辭退”的職場鬧劇再度上演。
疫情風險仍在,嗬護脆弱的他們(men) ,就是保護我們(men) 自己。偏激和狹隘,隻會(hui) 弱化戰疫合力;包容和接納,才能打贏這場持久戰。疫情三年,談及未來,不少人脫口而出的願望都是回歸正常生活。對新冠感染者來說,回歸日常的關(guan) 鍵是為(wei) “人心”消毒,拆除冷遇隔絕的藩籬,驅散歧視偏見的陰霾。(如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