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瞧!風吹麥浪中的青年人

發布時間:2022-06-21 09:4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三夏”中的新農(nong) 人】

  瞧!風吹麥浪中的青年人

  ——“三夏”生產(chan) 中青年新農(nong) 人的奮鬥與(yu) 探索

  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暉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禹行

  “三夏”,一年農(nong) 事中的第一個(ge) 大忙。

  夏收、夏種、夏管,從(cong) 每年5月中下旬開始,至6月中下旬結束,重要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時段。

  此時,上年秋季播下的麥子和油菜成熟,需要搶時間收割,顆粒歸倉(cang) ;當年的玉米、水稻需要不誤農(nong) 時播種栽種;種下的農(nong) 作物需要一種就管,確保搭好“豐(feng) 產(chan) 架子”。

  如今,一些城市青年已不知何為(wei) “三夏”,可還有一批青年,把“三夏”當作自己一年中最有價(jia) 值的時光。他們(men) 躬身田畝(mu) ,又熱衷科技,把“晨興(xing) 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的生活過出了更多時尚感和人情味,在父輩耕種過的土地上精心培育著現代農(nong) 業(ye) 的秧苗。

   選擇純粹

  “瑣碎!瑣碎得如同成堆的麥子。”回憶起5年前第一次經曆“三夏”,平東(dong) 林抓起一把麥粒說,“事無巨細,就像它們(men) ,沒有哪一粒看上去很特別,但沒有哪一粒不重要。”這便是“三夏”給一個(ge) 90後最初的感受。

  傳(chuan) 統意義(yi) 的“三夏”從(cong) 5月中下旬開始,可平東(dong) 林的“三夏”要早一個(ge) 多月。從(cong) 4月16日開始育秧直到6月中下旬,他沒有休息過一天。

  安徽省天長市禾禾生態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理事長平東(dong) 林,一個(ge) 國外碩士畢業(ye) 後回鄉(xiang) 創業(ye) 、帶領年輕團隊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的新農(nong) 人。在他看來,在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的加持下,科學地把握農(nong) 人與(yu) 農(nong) 事的關(guan) 係,是新農(nong) 人有別於(yu) 傳(chuan) 統農(nong) 民的重要一點。

  夏收時,收割機機手們(men) 往往“搶速度”,收割得越快越多,賺的錢就越多。

  “這帶來一個(ge) 問題,收割速度提上來,質量可能掉下去。”平東(dong) 林發現,過去大家都不太在意機器收割的損耗率,“可如果每台機器收割時能減損哪怕1%~2%,農(nong) 民的種糧受益都能提高不少”。

  機收減損,要重視起來。合作社從(cong) 2019年起加強對收割機機手的培訓,要求機手們(men) 保持平穩速度,留茬高度要低於(yu) 15厘米。“要保證托管戶的收益達到最大化。”平東(dong) 林說。

  速度慢下來、收割量降下來,可機手們(men) 的收入如何解決(jue) ?平東(dong) 林和團隊有了辦法。“我們(men) 托管的田畝(mu) 多,能保證機手的收割服務天數和每天穩定的作業(ye) 量,同時我們(men) 把收割價(jia) 格往上浮動,提高機手們(men) 的基礎收益。”平東(dong) 林說,合作社還組織機手“大比武”,年底時對成績優(you) 秀的機手進行獎勵,讓他們(men) 在田間作業(ye) 時多一份責任意識。

  夏種時,同樣麵臨(lin) 著新矛盾。今年,在中國水稻所等單位的支持下,合作社引進水稻精量播種線,用種量比過去傳(chuan) 統方式要節約30%,出苗率達98%。“老把式”們(men) 不理解,也不相信。

  “過去人工插秧,秧齡都很長,插到田裏能看到效果,但秧苗容易折傷(shang) ,緩苗期也長。”平東(dong) 林向團隊成員解釋道,“新設備插的秧秧齡短秧苗小,秧插之後看不到秧苗,但緩苗期短、返青快。大家有質疑,很正常。夏種,在農(nong) 民心裏很重。”於(yu) 是,大家耐心地講解、細致地溝通,帶著農(nong) 民一起做試驗,一起學習(xi) 使用新設備、新技術,“再多的坎,也堅定樂(le) 觀地帶著大家邁過去”。

  “嗬護這片土地,也嗬護農(nong) 民的心。”平東(dong) 林深知,這片土地離不開“老把式”,大家積極探索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不是要將“老把式”淘汰出曆史舞台,而是要讓他們(men) 在勞作中獲得更多收益,更有尊嚴(yan) 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如今,平東(dong) 林不再用“瑣碎”一詞來形容“三夏”,他換了一個(ge) 詞——純粹。

  放寬視野

  2017年,孫振中博士與(yu) 妻子魏巧雙雙辭去科研單位的工作,來到江蘇當“農(nong) 場主”,在父輩創立農(nong) 業(ye) 公司的基礎上,開啟了二次創業(ye) 。幾年裏的每個(ge) “三夏”,“農(nong) 月無閑人,傾(qing) 家事南畝(mu) ”便是他們(men) 生活的真實寫(xie) 照。

  借助園藝學、自然地理學等專(zhuan) 業(ye) 知識,孫振中夫婦逐步建立監控係統、農(nong) 機作業(ye) 自動調度係統、病蟲害防治係統、水肥一體(ti) 化係統,在數字農(nong) 業(ye) 發展路上不斷獲得成果。

  一線的實踐,讓孫振中對農(nong) 業(ye) 發展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認識到,解決(jue) 農(nong) 業(ye) 企業(ye) 麵臨(lin) 的一些共同問題,需要站在一個(ge) 更高的平台。2020年,江蘇蘇合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有限公司成立,孫振中擔任副總經理。在這個(ge) 江蘇省供銷合作社社屬企業(ye) 中,孫振中全身心投入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事業(ye) 。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他認為(wei) 自己作為(wei) 新農(nong) 人,有能量也有膽識,在更廣闊的舞台上為(wei) 農(nong) 業(ye) 貢獻力量。

  今年“三夏”,疫情仍在持續,農(nong) 資保供、農(nong) 機服務、訂單農(nong) 業(ye) 麵臨(lin) 不小壓力。“好在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發揮出巨大能量。”孫振中介紹,大家積極開展市場調研,參照曆年用量進行需求預測,利用供銷係統平台優(you) 勢、資金優(you) 勢,實時銜接優(you) 質農(nong) 資供應商,鎖定貨源,保證上遊供應量價(jia) 穩定。

  早在“三夏”之前,全國的供銷社係統已著手準備。根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提供的數據,2022年1-4月,河北、江蘇、安徽、山東(dong) 、河南、湖北6省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規模合計達6830.4萬(wan) 畝(mu) 次;供銷合作社係統售給農(nong) 民的農(nong) 資額2269.5億(yi) 元,全係統肥料銷售數量8017萬(wan) 噸,農(nong) 藥銷售數量73.4萬(wan) 噸,農(nong) 膜銷售數量40.1萬(wan) 噸。

  “而我們(men) 所做的,就是保障好糧食生產(chan) 的最後一公裏。”孫振中和同事們(men) 克服疫情帶來的重重困難,在疫情管控時期建立農(nong) 機服務團隊與(yu) 種糧戶之間的對接聯係機製,保障糧食安全收割;又加班加點進行小麥收儲(chu) 工作,確保訂單小麥全量收儲(chu) ,做到顆粒歸倉(cang) 。

  “我願意做這些工作,因為(wei) 我經曆過‘汗滴禾下土’,讀懂了‘粒粒皆辛苦’,能體(ti) 會(hui) 農(nong) 民對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的渴望。”在孫振中看來,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不僅(jin) 能調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積極性,解決(jue) “誰來種”的問題,而且能提高效率,解決(jue) “如何種”的問題,對於(yu) 糧食安全來說意義(yi) 重大。

  孫振中每年“三夏”都“曬脫一層皮”,但他不覺得苦,他認為(wei) 一個(ge) 青年能親(qin) 曆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的進步,在更廣闊的視野中探索農(nong) 業(ye) 發展路,是一生都值得驕傲的事。

  躬身實務

  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6月16日的數據,全國夏播糧食已完成意向麵積(不含雙季晚稻)的70.6%;中稻栽插過八成,夏玉米播種近七成,夏大豆播種過五成。

  北京的同事在朋友圈照片裏發現,全國農(nong) 技中心糧食處農(nong) 藝師梁健在山東(dong) 德州平原縣掛職蹲點鍛煉兩(liang) 個(ge) 多月後,“胖了一大圈,黑了三個(ge) 色號”。

  “天天往地裏跑,曬黑了可以理解。胖了該怎麽(me) 解釋?”

  麵對同事們(men) 調侃式的詢問,梁健答道:“辛苦!每天幹完活兒(er) ,晚上都要吃很多飯,很多很多。”這位曾經主要“朝八晚五”在辦公室工作的年輕人,如今一頭紮進“三夏”生產(chan) 最前沿,體(ti) 會(hui) 到什麽(me) 是“鄉(xiang) 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這不是個(ge) 例,這些年裏,在全國各地掛職和鍛煉的基層幹部,都有類似經曆。

  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第一年在平原縣鋪開,梁健從(cong) 4月來掛職起,幾乎每天都在跟它“過招”。“這是今年‘三夏’很熱的一個(ge) 詞。”梁健所在的平原縣,分到了3萬(wan) 畝(mu) 種植任務,由於(yu) 是第一年種,農(nong) 民心裏沒有底。

  講政策、講技術、選合適地塊,梁健與(yu) 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的幹部一起,逐村逐鎮去宣傳(chuan) ,鼓勵農(nong) 民積極投入這項“大事業(ye) ”。“這是國家提升大豆產(chan) 能的一項有力措施。”梁健始終有信心,“玉米地裏複種大豆,可以實現玉米基本不減產(chan) ,能多收一茬大豆,政府還給補貼,農(nong) 民能受益。”

  “3.2萬(wan) 畝(mu) !”大家共同努力下,目標得以實現。但問題接踵而至。

  “我家大豆種子發芽率不高!”一個(ge) 種糧大戶打來電話,聲音透著緊張和不安。

  “根據國家標準,大豆種子的發芽率要在85%以上。”梁健和平原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技術團隊商量,請第三方機構,給種糧大戶家的種子做發芽率試驗。

  兩(liang) 個(ge) 透氣的托盤裏,噴水拌濕土壤,各放50粒大豆種子,蓋上土,模擬生長環境……梁健細致地觀察著試驗細節。

  “超過85%!”第三方機構評估,大豆種子發芽率達標。“種糧大戶自己做的試驗,很可能是因為(wei) 操作不規範。大豆不像玉米那樣不懼旱澇,水澆多了、土壤硬了,芽就拱不出來。”梁健意識到,這項技術對每個(ge) 農(nong) 戶都是不小挑戰,培訓工作必須繼續細化、加強。

  采訪時,梁健和團隊成員已在起草新的培訓計劃。他們(men) 把各鄉(xiang) 鎮投入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的土地精細地畫在一張地圖上,確保每塊地播種時都能有技術人員現場指導。他們(men) 希望地圖背後那一張張充滿渴望的臉龐,在不久的將來掛上豐(feng) 收的喜悅。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