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個人信息“安全堤”築得更牢
作者:周珊珊
置身移動互聯時代,人們(men) 在享受智能設備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一些場景中麵臨(lin) 個(ge) 人信息泄露風險。隨著時間推移,這樣的風險日益呈現出新的表現形式。
一些APP聲稱看視頻、玩遊戲甚至走路都能賺錢,但用戶想提現卻難上加難,還容易泄露個(ge) 人信息;新型不法軟件圖標透明、沒有名稱,在手機屏幕上十分隱蔽,不僅(jin) 不停推送廣告,還會(hui) 收集並轉賣用戶隱私信息;在處理廢舊手機和平板電腦時,一些回收者違規恢複原物主的個(ge) 人信息和資料……一段時間以來,有關(guan) 報道頻頻進入公眾(zhong) 視野。個(ge) 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話題引發關(guan) 注,正說明其涉及群眾(zhong) 切身利益,問題不容小視。
加強個(ge) 人信息保護早已是社會(hui) 共識。從(cong) 相關(guan) 部門對個(ge) 人信息保護開展一係列專(zhuan) 項治理,到擬建立數據分類分級保護製度、遏製數據使用亂(luan) 象,再到要求相關(guan) 企業(ye) 建立個(ge) 人信息保護“雙清單”……近年來,個(ge) 人信息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相關(guan) 工作成效顯著。去年11月實施的個(ge) 人信息保護法,為(wei) 公民個(ge) 人信息保護安上了法律“安全鎖”。目前,我國已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個(ge) 人信息保護法律體(ti) 係,涵蓋民法典、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電商法、網絡安全法、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
如今,隨著技術的演進、網絡應用的迭代,無論從(cong) 硬件還是軟件的角度來看,人們(men) 正麵臨(lin) 著比以往更加複雜多樣的信息使用場景。與(yu) 之相應,非法采集、盜取個(ge) 人信息的行為(wei) 和手段也更具欺騙性、迷惑性。這些都給監管和治理增加了難度,帶來了挑戰。仔細推究,造成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往往在於(yu) :前期未經同意擅自收集用戶信息,或者過度索權、超限收集;後期對信息處理不當,甚至為(wei) 了牟利出售信息。這啟示我們(men) ,守護個(ge) 人信息安全要有整體(ti) 思維、係統思維,必須緊盯信息采集、儲(chu) 存、共享、披露等各環節,進行全鏈條管理。
築牢信息安全邊界,需要凝聚眾(zhong) 力,相關(guan) 部門、行業(ye) 、平台和用戶應共同作為(wei) 。對於(yu) 違法違規現象和行為(wei) ,監管部門應加強治理,及時予以懲處。對企業(ye) 和平台而言,理應秉持“合法、正當、必要”“最小夠用”等收集和處理用戶信息的原則,加強自查自律,謹守法律紅線。作為(wei) 用戶,也應增強個(ge) 人信息保護意識,敢於(yu) 善於(yu) 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多措並舉(ju) 、久久為(wei) 功,方能織密個(ge) 人信息安全防護網,盡可能減少信息泄露帶來的危害。
個(ge) 人信息保護任重道遠,仍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針對群眾(zhong) 反映強烈的問題,以務實舉(ju) 措推進個(ge) 人信息保護工作。例如,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發布《廢棄電器電子產(chan) 品回收規範》征求意見稿,要求回收廢舊手機等涉及個(ge) 人隱私的電子產(chan) 品時,回收經營者應當麵清理用戶個(ge) 人信息,且不得向第三方透露客戶相關(guan) 信息。又如,深圳發布並實施《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對APP“不全麵授權就不讓用”、大數據“殺熟”、過度收集個(ge) 人信息等行為(wei) 給予重罰。這些嚐試和努力,有益於(yu) 在新形勢下解決(jue) 問題、破解難題,值得參考借鑒。
個(ge) 人信息保護成效關(guan) 乎人民群眾(zhong) 利益,關(guan) 涉全社會(hui) 信息安全。第四十九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去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yi) ,互聯網普及率達73%。持續發力、攻堅克難,為(wei) 個(ge) 人信息安全築牢堤壩,才能讓人們(men) 安心遨遊繽紛多彩的數字世界,也才能護航互聯網行業(ye) 實現高質量發展。(周珊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