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的體育公園再多些
當前,一些城市在創建文明城市過程中充分利用城區空閑土地資源,將其改建成社區體(ti) 育公園,打造“社區健康生活圈”,贏得普遍好評。
時下,不少城市寸土寸金,可供人們(men) 戶外健身的公共場地相對緊張,廣場舞擾民矛盾不時發生,一些人不得不選擇在室內(nei) 健身。其中,固然有前些年某些城市規劃考慮不周的原因,但也與(yu) 相關(guan) 城市管理部門挖潛意識不足、工作統籌不到位等有一定關(guan) 係。特別是在城市更新改造過程中,隨著一些棚戶區拆除、舊工廠遷出,“突然多出來”的城區空閑土地資源該如何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考驗著城市管理智慧。
一般來說,城市裏的一些棚戶區或舊工廠的位置相對較好,如果在其騰空平整之後用於(yu) 商業(ye) 開發,那麽(me) 對於(yu) 促進地方經濟增長、帶動就業(ye) 、增加稅收等,會(hui) 有明顯效果。相比之下,若將其用於(yu) 建設體(ti) 育公園等公共休閑健身場所,不僅(jin) 需要投入相應資金,一時半會(hui) 兒(er) 也難以產(chan) 生看得著的效益。基於(yu) 這樣的考慮,有的地方選擇了前者,將城區騰退出來的土地主要用於(yu) 商業(ye) 開發。不過,從(cong) 長遠看,選擇後者也不會(hui) 是“賠本的買(mai) 賣”。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城區裏的公園綠地、公共健身場地因稀缺顯得更珍貴。不僅(jin) 人們(men) 健身需要就近找個(ge) 好去處,而且為(wei) 了招商引資、吸引人才、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也應該好好考慮一下城市宜業(ye) 又宜居的問題。當前,年輕人對就業(ye) 城市越來越“挑剔”,既期待有較好的工作條件和薪資水平,也很在意居住地周邊的教育、醫療、公園等公共設施配套情況。這兩(liang) 方麵兼顧得較好的城市,往往是人才流入地,可持續發展後勁足。所以,建設城市體(ti) 育公園等公共基礎設施,其意義(yi) 需從(cong) 更大範圍、更長視角來綜合判斷。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突然多出來”的城區空閑土地都要用來建設體(ti) 育公園等公共基礎設施。相關(guan) 城市需從(cong) 自身發展實際出發,充分傾(qing) 聽市民願望,科學合理確定某一地塊的具體(ti) 用途,並要對新建城區、郊區新城提前做好體(ti) 育公園空間布局,將其作為(wei) 城市綠地係統的組成部分統籌考慮,營建更多開放空間,推進城鎮留白增綠。與(yu) 此同時,各城市還應注意發掘存量資源,除進一步完善郊野公園,可探索在有條件的城市公園適當配建一定比例的健身設施,在不破壞公園原有風貌的前提下,因地製宜完善體(ti) 育設施布局,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更多就近健身的場所。
推進體(ti) 育公園建設,對於(yu) 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體(ti) 育健身需求、推進體(ti) 育強國建設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各城市應充分挖潛、統籌協調,更加重視社區體(ti) 育公園建設,近距離服務好全齡人群體(ti) 育健身,使其與(yu) 郊野公園一起,早日形成覆蓋麵廣、類型多樣、特色鮮明、普惠性強的體(ti) 育公園體(ti) 係,並以持續有效的運營管理,更好地提升群眾(zhong) 生活品質和城市發展品位。 (馬洪超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