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校企“雙向奔赴”,護航就業之路——校企攜手促就業之四

發布時間:2022-06-29 09: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周世祥 劉博超 劉坤

  不同造型、功能的機器人“滿地跑”;機械臂伸縮、旋轉、投放不差毫厘……這一場景並不發生在物流工廠裏,而是在青島職業(ye) 技術學院“京東(dong) 校園雲(yun) 倉(cang) 生產(chan) 性實訓基地”中。此刻,物流專(zhuan) 業(ye) 的學生正在此學習(xi) 進庫包裹的數據處理、機械臂的精確操作。

  “從(cong) 選品、采購、運輸、倉(cang) 儲(chu) 、銷售、配送到售後全業(ye) 務流程,我們(men) 為(wei) 學生提供與(yu) 實踐相匹配的實訓環境。”京東(dong) 集團招聘相關(guan) 負責人王盛通說,校園雲(yun) 倉(cang) 已在山東(dong) 、四川、遼寧、廣東(dong) 等地多所職業(ye) 院校落地運營。

  校企深度對接帶來的育人新模式,背後是處於(yu) 人才供需兩(liang) 端的學校與(yu) 企業(ye) 由“各自為(wei) 戰”向“雙向奔赴”的理念轉變。人才供需的結構性失衡如何解決(jue) ?怎樣為(wei) 信息不對稱、供需不匹配提供深層次解決(jue) 方案?近年來,學校和企業(ye) 都在積極探索。

  信息“牽線搭橋”,互相了解不再難

  “嘉峪關(guan) 雖地處偏遠,但城市幹淨整潔,生活節奏慢,繁忙的工作之餘(yu) 不會(hui) 丟(diu) 失個(ge) 人生活。”赴中核四〇四集團掛職後,天津大學輔導員包妍妍興(xing) 致勃勃地向同學講起那裏的工作生活場景。

  每到暑期,天津大學百餘(yu) 位輔導員就會(hui) 暫別校園,去用人單位為(wei) 畢業(ye) 生“打前站”。天津大學就業(ye) 指導中心副主任劉超介紹,掛職期間,輔導員會(hui) 深度參與(yu) 用人單位人力資源部門相關(guan) 工作,作為(wei) “新人”全程參加入職培訓,全景式了解企業(ye) 發展規模、企業(ye) 文化,深度調研其用人需求、員工培養(yang) 體(ti) 係及職業(ye) 發展通道等關(guan) 鍵信息。回校後,不少輔導員成為(wei) 溝通校企的橋梁,做講座、引參觀、促合作,從(cong) 需求端為(wei) 學校人才培養(yang) 改革提供參考。

  “從(cong) 這幾年的情況看,學生對企業(ye) 越來越了解,企業(ye) 對學生也越來越認可。”劉超表示,“選擇中核四〇四集團的畢業(ye) 生一開始比較少。派輔導員掛職後,最近每年有30多位學生入職。”

  “專(zhuan) 業(ye) 的職業(ye) 指導離不開對市場變化的充分了解,到用人單位‘打前站’是一種有效的職業(ye) 指導探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研究員秦冠英表示,學校可將“打前站”所獲認知和經驗貫注於(yu) 學生職業(ye) 生涯教育體(ti) 係中,倒推教育教學改革。

  學校主動走進企業(ye) ,企業(ye) 也在踏入校園。“我們(men) 借助校企合作的契機,嚐試以企業(ye) 經驗賦能高校學生。今年,360集團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為(wei) 在校生提供就業(ye) 賦能指導,與(yu) 學生分享企業(ye) 用人標準、常見的麵試問題和背後的邏輯、為(wei) 學生提供就業(ye) 建議。學生興(xing) 趣很高。”360公司高級招聘總監王春明表示。

  四川某高校就業(ye) 指導中心負責人介紹,根據用人單位反饋,該校為(wei) 應屆畢業(ye) 生提供了自願參加的公文寫(xie) 作崗前培訓。“經過培訓,去基層的學生對公文寫(xie) 作的把握更好了。校企緊密合作,能夠幫助我們(men) 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同快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保持緊密聯係,是學校持續麵對的挑戰。為(wei) 此,須在教育機構和用人單位之間建立起牢固、高效、高頻的聯係。輔導員企業(ye) 掛職、企業(ye) 就業(ye) 指導、訂單班,以及產(chan) 業(ye) 學院等探索,都是為(wei) 了達成此目的。”秦冠英說。

  選準“搭檔”模式,合作層次再深化

  “訂單班的學習(xi) ,讓我發現了‘新天地’——既鞏固了理論知識,又能了解實際工程運用,還有助於(yu) 提前銜接學習(xi) 和工作,幫助自己更好地製訂職業(ye) 規劃。”四川建築職業(ye) 技術學院學生喬(qiao) 德競這樣表達自己參加中建一局第7期鋼筋翻樣訂單班的感受。

  “通過訂單培養(yang) ,破解了央企錄用專(zhuan) 科生的瓶頸,實現了‘學校人才培養(yang) 有方向,企業(ye) 事業(ye) 發展有人才,學生就業(ye) 成長有平台’三方共贏的局麵。訂單培養(yang) 的畢業(ye) 生中,20%成為(wei) 企業(ye) 一線技術、管理骨幹。”四川建築職業(ye) 技術學院招生就業(ye) 處主任龐宗輝說。

  對塔裏木大學食品科學與(yu) 工程學院不少學生來說,開發營養(yang) 價(jia) 值更高的酸奶、提煉香醇可口的穆塞萊斯,是一份需要“抵禦誘惑”的實習(xi) 。學院以南疆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深加工兵團重點實驗室為(wei) 平台,與(yu) 新疆多家乳業(ye) 、生物科技企業(ye) 合作,企業(ye) 技術人員全程參與(yu) 學生的實訓指導。

  “我們(men) 還開展了校企合作素質拓展項目,表現優(you) 異的同學能領到企業(ye) 獎學金,實習(xi) 基地逐漸成了學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的主要市場。”學院院長侯旭傑說。

  2020年,北京郵電大學成立了“北郵-華為(wei) 學院”,從(cong) 大二和大四在校生中招收學生,以高端人才為(wei) 目標,進行五到八年的培養(yang) 。兩(liang) 年過去,已經形成了課堂設計為(wei) 主、兼顧實踐的合作模式。“雙方共建了50多門課程,充分融入華為(wei) 元素和案例,讓學生用上最新的仿真數據和實踐平台。”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第一批學生已經進入研究生階段培養(yang) ,有的進入華為(wei) 實習(xi) ,更多則參與(yu) 到產(chan) 業(ye) 前沿問題的破解之中。

  進駐中軟國際實習(xi) ,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在國際實際項目場景中提高科創能力,豐(feng) 富項目實踐經曆;共建“四主體(ti) 一聯合”創新聯合體(ti) ,西安交通大學同華為(wei) 西安研究所探索人才共育共享;與(yu) 7家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簽約,浙江大學以創業(ye) 帶動就業(ye) ……今年“訪企拓崗”實施以來,校企雙方一次次“握手”合作,為(wei) 畢業(ye) 生創造更多機遇。

  “不同校企合作模式適用範圍不同,對‘雙一流’高校而言,畢業(ye) 生的工作選擇麵更廣。企業(ye) 定向培養(yang) 班更多開在普通一本及以下院校。”科銳國際校企合作高級總監杜敏分析。

  瞄準產(chan) 業(ye) 前沿,組團發力為(wei) 人才

  從(cong) “一對一”的你來我往,走向“一對多”“多對多”的合作共贏,成為(wei) 新時期校企合作促就業(ye) 的新趨勢。

  王春明介紹,今年3月,在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指導下,360集團人力資源中心與(yu) 360政企安全集團安全人才能力發展中心攜手推出“新羽計劃”,與(yu) 南開大學、中國傳(chuan) 媒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重慶大學、湘潭大學等29所高校合作設立供需對接就業(ye) 育人項目33項,共同啟動並實施網絡安全人才培養(yang) 課程。“為(wei) 期3個(ge) 月的課程培訓結束後,還將開展網安技能大賽和企業(ye) 實習(xi) 。”

  “校企協同不但能培養(yang) 更多高精尖技術人才,也打通了科研向市場轉化的‘最後一公裏’。”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生工作處副處長蔡惠華介紹,學校發揮培養(yang) 氣象領域人才優(you) 長,與(yu) 華風集團、航天宏圖、墨跡天氣等15家國內(nei) 知名企業(ye) 聯合成立校企研究院。“航天宏圖已選派多批專(zhuan) 家學者深入參與(yu) 學校的教學及國際培訓,並與(yu) 學校科研人員聯合申報國家級工程項目,助力氣象學科專(zhuan) 業(ye) 優(you) 化調整。”

  “教育部在高校書(shu) 記校長訪企拓崗的相關(guan) 通知中提出了市場化、聯盟化、共享化崗位資源開拓機製,對今後高校人才培養(yang) 和促就業(ye) 模式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從(cong) 市場中獲得的信息資源應該共享、互補,合作培養(yang) 滿足市場跨界、跨專(zhuan) 業(ye) 、綜合化人力資本需求的人才。”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戰略人才研究中心創始主任王建民分析。

  “對於(yu) 校企合作促就業(ye) ,地方政府大有可為(wei) 。”前述高校就業(ye) 指導中心負責人認為(wei) ,政府可發揮科研需求和人才對接者的作用,將地方重點企業(ye) 或重點單位、高校就業(ye) 部門和科研部門負責人組織起來,以對接會(hui) 、推介會(hui) 形式推動合作,打通人才供需兩(liang) 端。

  南通大學經濟與(yu) 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鬱冬梅認為(wei) ,深化校企合作促就業(ye) ,應進一步強化企業(ye) 參與(yu) 的培養(yang) 責任,並從(cong) 政策層麵提高企業(ye) 的參與(yu) 積極性。

  “總之,校企‘雙向奔赴’的深度融合,是學校和企業(ye) 聯手成就人才的過程,也是雙方相互成就的過程。”秦冠英表示,“一方麵,隻有充分發揮企業(ye) 的實踐優(you) 勢,才能克服教育與(yu) 市場的‘脫節’,確保教育機構的人才培養(yang) 始終對接市場需求;另一方麵,隻有牢牢把握教育機構的立德樹人本位,才能走出低質量就業(ye) ,確保人才具備厚實的專(zhuan) 業(ye) 技能和良好的綜合素養(yang) ,促進人才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