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字頭”企業,助青年人才展翼飛翔——校企攜手促就業之八
光明日報記者 楊颯 柴如瑾
6月,應屆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開啟“加速跑”。獵聘近期發布的《2022應屆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數據報告》顯示,應屆生應聘首選的企業(ye) 類型以央企/國企為(wei) 主,占比42.32%。
作為(wei) 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國有企業(ye) 是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的重要支柱。在當下廣泛開展的校企合作中,高校與(yu) “國字頭”企業(ye) 正在探索多樣化協同方式,攜手培養(yang) 與(yu) 輸送人才。
發力訪企拓崗
“我對無人機領域有非常濃厚的興(xing) 趣,很早就立誌進入該領域工作。”已經入職兩(liang) 月有餘(yu) 的孫德鑫,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飛行器設計專(zhuan) 業(ye) 2022屆畢業(ye) 生。今年年初,他碩士畢業(ye) 後如願加入中航(成都)無人機係統股份有限公司,成為(wei) 一名無人機飛控工程師。
專(zhuan) 業(ye) 對口,理想領航,興(xing) 趣牽引,孫德鑫求職時目標明確。加上學校為(wei) 國防事業(ye) 作貢獻的氛圍濃厚,因此,作出去西部就業(ye) 的選擇幾乎是自然而然的。
“南航人曆來有航空報國的紅色基因和誌在長空的藍色夢想。”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工作處副處長、大學生就業(ye) 創業(ye) 指導服務中心主任王霄介紹,秉承“航空報國”的辦學傳(chuan) 統,南航優(you) 先、重點、持續為(wei) 國防現代化建設輸送高素質人才,大批優(you) 秀畢業(ye) 生走進中國航空工業(ye) 集團、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等重點企業(ye) 。
每年9月,南航的“國防單位招聘月”都會(hui) 邀請行業(ye) 重點單位進校,舉(ju) 辦國防專(zhuan) 場招聘會(hui) 。此外,全校300多名師生組成10多支隊伍,每年奔赴全國18個(ge) 省區市的百餘(yu) 家國防單位、科研院所和軍(jun) 工企業(ye) 深度走訪,開展“國防企業(ye) 麵對麵”活動,鞏固拓展航空工業(ye) 、中國航發、中國商飛、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船舶、兵器、核工業(ye) 和民航係統等“三航”主體(ti) 就業(ye) 市場。
讀書(shu) 期間,南航2022屆能源與(yu) 動力學院博士畢業(ye) 生陳西輝就在導師的帶領下,與(yu) 中國航空工業(ye) 集團南京機電、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所開展合作,深刻感受到了軍(jun) 工企業(ye) 踏實、務實的文化。他的誌向篤定:“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wei) 祖國國防軍(jun) 工建設添磚加瓦。”先後投遞出的15份簡曆中,他的意向單位全部是航空航天領域國防企業(ye) ,並最終選擇了中國航天科工南京晨光集團。
數據顯示,今年南航近3000名研究生畢業(ye) 生中,有60%奔赴航空航天民航等國防軍(jun) 工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幹事創業(ye) ,90%以上奔赴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就業(ye) 。
前置培養(yang) 環節
校企攜手促就業(ye) 不僅(jin) 是畢業(ye) 季的“重頭戲”,更要在人才培養(yang) 過程中及早實施,為(wei) 人才培養(yang) 引入產(chan) 業(ye) 需求和企業(ye) 資源。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衢州分院和浙江大學衢州研究院(以下簡稱浙大衢州“兩(liang) 院”)正在做一項突破性嚐試。
“3年多來,我們(men) 圍繞衢州市化工、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主導產(chan) 業(ye) ,設立‘高端化學品先進製造’卓越培養(yang) 項目,利用自身優(you) 勢幫助地方引育人才。”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衢州分院院長、衢州研究院院長任其龍介紹。
2020年,浙江省屬製造型國有企業(ye) 巨化集團與(yu) 浙江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基地、平台,既為(wei) 高校學子提供到企業(ye) 參觀、實習(xi) 、仿真操作等實踐機會(hui) ,也為(wei) 衢州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今年3月,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衢州分院的首批26名碩士畢業(ye) 生,有7人繼續攻讀博士,16人進入中石化等化工和新材料相關(guan) 企業(ye) 工作,4人留在衢州當地工作。
“實際上,校企聯合培養(yang) 人才是在建立一個(ge) 共生共贏、可持續發展的‘效益共同體(ti) ’。”在衢州市委常委,巨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dang) 委書(shu) 記周黎暘看來,“這種聯合培養(yang) 機製作用發揮得好,不但有助於(yu) 打通企業(ye) 和高校之間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更有利於(yu) 實現企業(ye) 對研究生培養(yang) 的前端介入,進而提高人才培養(yang) 質量。”
除傳(chuan) 統工科外,金融等人文社科專(zhuan) 業(ye) 也積極通過校企協同方式,開展全方位、立體(ti) 化的人才培養(yang) 合作。2017年5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與(yu) 中糧期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並掛牌人才培養(yang) 基地,從(cong) 專(zhuan) 業(ye) 建設、實驗實踐學分課程、科研課題、研究人員互聘、人才需求互助等方麵開展校企協同。
“既提升了實踐和獨立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也為(wei) 未來的職業(ye) 道路積累了經驗。”參加了中糧期貨開展的為(wei) 期2個(ge) 月的原油期貨實訓營之後,金融工程專(zhuan) 業(ye) 碩士羅麗(li) 思完成了畢業(ye) 論文《“保險+期貨”產(chan) 品設計、定價(jia) 和風險管理研究——以天然橡膠為(wei) 例》,並獲得全國優(you) 秀金融碩士學位論文。畢業(ye) 後,羅麗(li) 思順利擔任了期貨風險管理公司的場外衍生品新手產(chan) 品經理,幫助實體(ti) 企業(ye) 規避和轉移風險。
“在中糧期貨等單位獲得的實踐曆練,為(wei) 畢業(ye) 後走上工作崗位、服務經濟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很受學生歡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王春蕾說。
鋪設就業(ye) “直通路”
“能在研究生階段接觸實際項目,相當於(yu) 比別人早兩(liang) 年進入工作角色,因而更清楚工作的目標、任務、內(nei) 容。”回憶起在唐山首鋼京唐西山焦化有限責任公司參與(yu) 焦化廢水生化處理項目的經曆,碩士畢業(ye) 於(yu) 北京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的孫斌,仍覺收獲頗多。
盡管他最初“以學生身份進入一個(ge) 全新的環境,摸不著頭腦,很忐忑,有點慌張”,但此後1年多的實踐經曆,為(wei) 他的求職路奠定了良好基礎。“春節前就拿到五六個(ge) offer(錄用通知),大多都是央企國企。”順利入職國家能源集團國能朗新明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孫斌透露,他還幫不少同學推薦了工作。
孫斌的導師、北京交通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姚宏認為(wei) :“理論研究、實驗室工作與(yu) 企業(ye) 生產(chan) 實際之間還有一段距離。學生在校期間如果沒有經過生產(chan) 一線的實戰,僅(jin) 僅(jin) 學會(hui) 書(shu) 本上的公式、模型,做做理論研究,很難快速適應企業(ye) 的工作要求。”
為(wei) 了給學生創造更多產(chan) 教協同培養(yang) 機會(hui) ,北京交通大學環境學院與(yu) 中國國檢測試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檢集團”)合作建立了“智慧環境聯合研究中心”,不僅(jin) 為(wei) 學生打好理論知識基礎提供平台,也鋪設了一條從(cong) 學校到企業(ye) 的就業(ye) “直通路”。
“團隊的學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畢業(ye) 後會(hui) 有一部分留在國檢集團工作,繼續研究之前的課題,相當於(yu) 給我們(men) 直接輸送了人才。”國檢集團總經理助理、科技發展部部長邱岩介紹,“通過這種校企合作,學生在研究生階段做的課題跟國檢的需求有一定重合。如果這個(ge) 學生有能力,集團就會(hui) 把他留下。這相當於(yu) 我們(men) 已經觀察了一年多時間,也節約了員工入職後的培養(yang) 成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