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劇院 藝術的殿堂——紀念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70周年
作者:宋寶珍(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簡稱“北京人藝”)作為(wei) 中國話劇藝術的殿堂,2022年迎來建院70周年華誕。70年來,他們(men) 守正創新,不斷前進,培養(yang) 了一大批傑出的話劇專(zhuan) 業(ye) 人才,形成了鮮明時代特色和民族藝術風格;創造了獨樹一幟的演劇學派,留下了大批久演不衰的經典劇目,成為(wei) 享譽國內(nei) 外的話劇藝術殿堂。
1、把北京人藝建設成為(wei) 一座有理想、有追求、有文化、有特色、有風格的劇院
70年歲月荏苒,70年奮鬥求索,70年藝術積澱,鑄就了北京人藝的曆史華章。遙想當年,新中國如旭日東(dong) 升,人民的文化巨輪啟航前行。1951年秋,文化部根據新的文化發展需要,提出文藝團體(ti) 專(zhuan) 業(ye) 化的要求。在周恩來總理的親(qin) 自關(guan) 懷和部署下,經由文化部和北京市委協商,北京市長彭真批示,決(jue) 定建立話劇演出專(zhuan) 業(ye) 機構。1952年6月12日下午,在東(dong) 城區史家胡同56號一座四合院裏,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宣告成立。
好的劇院必須有好的領導班子。北京人藝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黨(dang) 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安排著名劇作家曹禺擔任院長,優(you) 秀導演焦菊隱擔任總導演,參加過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的戰鬥劇社社長歐陽山尊擔任副院長,曾任陝甘寧邊區文協秘書(shu) 的趙起揚擔任黨(dang) 委書(shu) 記。他們(men) 被人們(men) 親(qin) 切地稱為(wei) “北京人藝四巨頭”。建院之初,“四巨頭”躊躇滿誌,意氣風發,以42小時不眠不休的談話,為(wei) 劇院設定了目標,那就是把北京人藝建設成為(wei) 一座有理想、有追求、有文化、有特色、有風格,像莫斯科藝術劇院那樣享譽全球的劇院。應當說,今天的劇院,如他們(men) 所願。
濮存昕說,“北京人藝有三寶:劇場、作品、人”。在周總理的親(qin) 自批示下,首都劇場動工,建築材料優(you) 先取用人民大會(hui) 堂建設工地,劇場前廳和廊柱設計周總理親(qin) 自參與(yu) 。1956年首都劇場落成後,周總理批示把這座當時規模最大、設備最好的劇場撥給北京人藝。而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北京人藝的創新發展,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大街上,首都劇場擴建工程順利竣工投入使用,2021年一座擁有五座劇院的劇場集群——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拔地而起,為(wei) 北京人藝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優(you) 越條件。
2、“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wei) 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以300多部優(you) 秀劇目的演出,向著“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藝術目標邁進
70年來,北京人藝堅持時代性、人民性、藝術性,走出了一條弘揚民族精神、體(ti) 現中國美學意蘊、具有詩化現實主義(yi) 傳(chuan) 統的藝術道路。他們(men) 與(yu) 時代同頻,與(yu) 人民同心,始終關(guan) 心人民情感和民族命運。國有大事,民有危難,他們(men) 從(cong) 未缺席。歌頌新北京的《龍須溝》呈現“滿台生活”,埋葬舊世界的《茶館》體(ti) 現“一棵菜精神”,反映曆史文化的《李白》《杜甫》營造“詩學意境”,“洋為(wei) 中用”的《嘩變》《洋麻將》實現華麗(li) 轉型,反映革命勝利前夜的《香山之夜》續寫(xie) 紅色史詩……70年來,北京人藝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正如北京人藝前院長任鳴生前所言,“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wei) 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以300多部優(you) 秀劇目的演出,向著“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藝術目標邁進。
北京人藝的經典話劇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社會(hui) 效益和民眾(zhong) 口碑。改革開放之初,觀眾(zhong) 為(wei) 購買(mai) 《蔡文姬》的戲票曾經擠倒了劇院的圍牆,而今已演出700多場的《茶館》仍是一票難求,為(wei) 買(mai) 到戲票,觀眾(zhong) 帶著馬紮、舉(ju) 著陽傘(san) ,把隊伍排到了兩(liang) 裏長,網上訂票,幾分鍾內(nei) 搶光。
70年來,北京人藝堅持繼承性、創造性、獨特性,重視生活與(yu) 藝術的相輔相成,重視理論與(yu) 實踐的緊密結合,堅持守正創新,與(yu) 時俱進。劇院會(hui) 聚了一大批德藝雙馨的優(you) 秀藝術家,在創作理念上,他們(men) 秉持焦菊隱所言“對於(yu) 藝術事業(ye) 的無限的忠誠”以及“戲比天大”“精益求精”的藝術信念,重傳(chuan) 統,守明德,攀高峰,遵循舞台藝術創作規律,信守幾代人共同創造的藝術規範;在創作姿態上,他們(men) 一方麵賡續了中華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一方麵發揚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革新精神,學古不泥古,創新不唯新;在創作方法上,既博采眾(zhong) 長,吸納和化用以斯式體(ti) 係為(wei) 代表的各種表演方法,同時探索和實驗話劇民族化的各種演劇方法和藝術形式,堅持以塑造有血有肉、有豐(feng) 富情感、有鮮明特點、有哲學美學內(nei) 涵的典型的人物,讓演出具有和諧統一、優(you) 美動人的藝術魅力;他們(men) 以“深厚的生活基礎,深刻的內(nei) 心體(ti) 驗,鮮明的人物形象”的藝術實踐,努力創作和淬煉話劇藝術經典。
70年來,北京人藝在《茶館》《雷雨》《蔡文姬》等劇目創造劇場傳(chuan) 奇的同時,《李白》《司馬遷》《杜甫》《窩頭會(hui) 館》《玩家》等劇目續寫(xie) 民族藝術史詩。在京味話劇的基礎上,發展創造出了新京味兒(er) 話劇;在繼承藝術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對保留劇目、經典劇目、外國劇目重新解讀,全新演繹,高標準、嚴(yan) 要求下,讓經典劇目常演常新,讓新創劇目淬煉提純,體(ti) 現新時代民族話劇的新麵貌,彰顯中國氣派和民族精神。
3、用情用功講好中國故事,以中國話劇有效的海外傳(chuan) 播,讓世界感知可親(qin) 、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
70年來,北京人藝重視人才培養(yang) 、劇目建設、經驗總結、文化積澱。既有開放的藝術視野,又有詩化現實主義(yi) 的藝術風格。他們(men) 出人出戲出經驗,以“團帶班”的方式發現和培養(yang) 青年人才,創造條件培養(yang) 與(yu) 劇院風格“合槽”的優(you) 秀青年演員。他們(men) 善於(yu) 尋找和開掘文學資源,從(cong) “郭老曹劇院”到莫言、劉恒、郭啟宏、何冀平、熊召政等秉筆寫(xie) 劇,以“十年磨一劍”的耐力,守好舞台藝術創造的第一道關(guan) 。他們(men) 以優(you) 秀的導演、表演、舞美藝術等綜合實力,塑造了意味無窮的係列典型形象,有些形象堪稱過目不忘。他們(men) 努力做到天然靈動與(yu) 雄渾大氣、京味特質與(yu) 中華文化、曆史底蘊與(yu) 現實反思、典型形象與(yu) 思想哲理、經驗理性與(yu) 詩學意境、繼承傳(chuan) 統與(yu) 開拓創新的有機統一。
70年來,北京人藝不僅(jin) 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而且注重用情用功講好中國故事,以中國話劇的海外傳(chuan) 播打開文化交流的路徑,讓世界感知可親(qin) 、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早在1953年,《龍須溝》被日本“京藝劇團”在京都、神戶演出。1980年,《茶館》應邀赴德國、法國、瑞士三國進行訪問演出,被譽為(wei) “東(dong) 方舞台上的奇跡”,這是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1983年《茶館》赴日本多地演出,1986年赴中國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演出,2005年赴美國演出,2015年《我們(men) 的荊軻》赴白俄羅斯演出,2018年,《我愛桃花》赴哈薩克斯坦演出……在“走出去”的同時,以包容借鑒的文化姿態“請進來”,不僅(jin) 邀請了阿瑟·米勒、查爾斯·赫斯頓、奧列格·葉甫列莫夫等國際著名導演為(wei) 劇院導戲,而且自2011年始,首創“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秉持“名團、名劇、名導演”標準,9年間共邀約來自12個(ge) 國家、22座國際知名院團的32部戲劇作品來人藝演出。
近十年內(nei) ,北京人藝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使命擔當,以“龍馬風神、駱駝坦步”的創作姿態,排演古今中外大小劇目87部,共計演出3649場,其中大劇場56部1951場,小劇場31部1698場,國內(nei) 外巡演及深入基層演出41部413場。人民需要好的戲劇,人民的劇院努力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人們(men) 常說,北京人藝是一座有文化的劇院,北京人藝的藝術家常常把他們(men) 的劇院形容為(wei) 一個(ge) 大家庭,這裏名人會(hui) 聚,齊心合力,為(wei) 話劇藝術竭忠盡智;這裏精品迭出,精彩紛呈,勇攀藝術高峰。它的曆史是每一位藝術家互助前行、不斷接力的足跡,它的藝術殿堂是一部又一部優(you) 秀話劇作品的持續累積。
70年初心不變,70年曆久彌新,奮鬥正未有窮期,信是明年春再來。北京人藝寶刀不老,必將披荊斬棘,開拓進取,創造出新的藝術奇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