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硯台研墨銜古今
【一線講述】
一方硯台研墨銜古今
講述人:山西運城市新絳縣澄泥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裴武傑
澄泥硯,與(yu) 端硯、歙硯、洮硯並稱為(wei) 中國四大名硯,是其中唯一以材質命名的硯種。這一特殊材質來自黃河的饋贈——沉澱千百年的“古”泥。小時候,我和父親(qin) 常扛著鐵鍬去河邊挖土,尋找真正適合做澄泥硯的原料。
與(yu) 石硯受限於(yu) 石材的形狀不同,黃河泥賦予了澄泥硯更強的可塑性。揉泥、製坯、精雕細刻,手藝人天馬行空的藝術構思在一方硯台上得以盡情展現。而在燒製過程中,窯變奇幻,開窯就像“開盲盒”,不受人為(wei) 控製的成色紋路成為(wei) 每一方澄泥硯獨一無二的“黃河胎記”。
近些年,常有人跟我說,裴氏澄泥硯的品質越來越貼近古籍中描述的“觀若碧玉,撫若童肌”。起初,我以為(wei) 隻是製作工藝改進的緣故。後來,漫步河邊,看著從(cong) 前雜草叢(cong) 生的河岸變成綠意盎然的汾河生態公園,我恍然大悟:久久為(wei) 功的黃河治理早已從(cong) 源頭上淨化了製作澄泥硯所需的原料。以往取上來的泥中總是摻著些雜質,以致燒製出的成品顏色偏深,有細微的顆粒感。而現在泥質更細膩,製成的澄泥硯溫潤如玉,顏色也更鮮亮。
輕撫硯台,黃河新顏恍在眼前。我常常思考,如何加入更多現代美學元素,讓製硯古技藝更好地融入新時代。抬頭眺望間,遠方山水給了我答案。黃河九曲十八彎中宛若天然太極圖的乾坤灣、巍然屹立的太行山、綿延起伏的呂梁山,早已為(wei) 我繪就“圖紙”。我捕捉靈感,設計製作了《表裏山河》文房套裝,由硯台、鎮紙和筆山組成,用澄泥獨特的花紋,為(wei) 壯麗(li) 山河譜寫(xie) 讚歌。墨汁在“河道”裏蜿蜒流淌,猶如母親(qin) 河的潺潺流水;層巒疊嶂則用澄泥特有的質感和花紋呈現,彰顯黃土高原的蒼茫力量。傳(chuan) 統技藝同現代審美相融,讓更多人感受到黃河文化的魅力。
雖說澄泥硯早已名揚四海,可許多人卻隻識硯台,不知其背後深遠的文化內(nei) 涵。為(wei) 此,我常錄製一些關(guan) 於(yu) 澄泥硯曆史文化、製作工藝等方麵的科普視頻發布於(yu) 網絡平台,也會(hui) 開設直播分享每方硯台背後的故事。每當看到點讚數“+1”、粉絲(si) 量“+1”,就覺得這份堅守和努力,值了。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王建宏、張文攀、楊玨、王勝昔、趙秋麗(li) 、李誌臣、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婕、劉軍(jun) 旗、魏強、王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