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就是尋找光芒
【戲劇名家講故事】
平生從(cong) 事戲劇創作,隻上過一次真正的舞台,那竟然是北京人藝首都劇場的舞台。
話要從(cong) 頭說起。1984年,我畢業(ye) 後進入人藝,在劇本組做編劇。我第一個(ge) 劇本的動意,來自1977年香港的記憶。1977年暑假,我來到久別的香港。我還是個(ge) 小孩時就住在這裏,一別十年,香港和我童年時的印象變化太多,看什麽(me) 都新鮮,吃什麽(me) 都好奇。喝第一口可樂(le) ,有中藥味;吃第一包方便麵,不知怎麽(me) 下口;看到貨架上的香蕉以為(wei) 是假的;每天守著電視機看到深夜。太多新奇撲麵而來,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家庭的、親(qin) 朋的、陌路的,都是我平生第一次感受。這時候我特別想寫(xie) 一個(ge) 以香港為(wei) 題材的劇本。
當時還在中戲讀書(shu) ,我把想法跟北京人藝的相關(guan) 領導說了,他們(men) 很支持,邀我去談談。我還記得那天正值盛夏,熱浪陣陣,走進人藝首都劇場後麵的辦公樓,寬敞的走廊,一陣清涼。推開會(hui) 客室的門,我嚇了一跳,於(yu) 是之、蘇民、夏淳、田衝(chong) ,還有幾位大演員,我看著這些眼熟的大家,激動不已。於(yu) 是之起身把我讓座在沙發上,所有人和善地看著我,聽我——一個(ge) 還沒畢業(ye) 的學生——講一個(ge) 劇本的初步構想。說到我帶到香港的一小包怪異食物:幾塊幹裂的小餅,在座的都睜大了眼睛。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北京的外婆都要做一個(ge) “大月餅”,按家中人口分成若幹份,香港家人的幾份留著,一直留到幹裂也不可以丟(diu) 掉,要等他們(men) 回來時吃一口。後來終於(yu) 有機會(hui) 由我親(qin) 自帶到香港。我講得動情,這些藝術家們(men) 眼含淚光,聽得也動情。這就是我在人藝的第一個(ge) 劇本《好運大廈》。
《好運大廈》劇本寫(xie) 出來了,初時沒有導演接,劇本肯定是有些稚嫩,但不完全是這個(ge) 原因。他們(men) 想象不到香港什麽(me) 樣,穿什麽(me) 服裝、化什麽(me) 妝,家居什麽(me) 布置,街道什麽(me) 景,環境音響要有什麽(me) 聲音,配什麽(me) 音樂(le) ,道具怎樣才像真實的,總之,一片空白。還是夏淳老師有氣魄,他接了下來。克服了不少難題,《好運大廈》終於(yu) 演出了。想不到很受歡迎,排隊買(mai) 票的人群,擠塌了西單的售票亭子,都想看看人藝演出的香港是什麽(me) 樣的。感謝夏淳導演和一眾(zhong) 好演員。
有一天晚上,馬上要開演,突然一個(ge) 女演員急病,好在不是主角,隻有幾個(ge) 過場戲,可是一開幕她就得上場。後台全急了,舞台監督一眼看見我就像看到了救星:“快,給小何化裝。”不由分說,幾個(ge) 人圍著我忙活起來,化裝,穿服裝,副導演在一邊給我說戲:“上了台,跟著前麵的人走,走到舞台燈光最亮的地方,站住回身,把手裏的報紙交給後麵的人,就下場。”雖然,我沒參加過賣票的正式演出,但是在宣傳(chuan) 隊幹過,舞台也算還是上過的,我說:明白了。
打鍾,開幕。站在側(ce) 幕,我有點害怕了,副導演輕輕推了我一下,我出場了。一上場就蒙了,“走到燈光最亮的地方,站住”,天哪,哪裏燈光最亮?全場都特別亮,哪分得出哪兒(er) 最亮?我正在犯迷糊,後麵的一位上來,自然地從(cong) 我手中拿過報紙,帶我走下場。我嚇出一頭汗,這是我的第一次難忘的舞台經曆,也是最後一次。做演員真不容易。
著名演員濮存昕寫(xie) 過一本自述,書(shu) 名《我知道光在哪裏》。對於(yu) 為(wei) 什麽(me) 起名叫《我知道光在哪裏》,濮存昕解釋:“開始還很猶豫,認為(wei) 有點自我肯定、自我評價(jia) 的感覺。但後來想,光,對每個(ge) 人來講都是一種象征。它是生活的希望,是直抵心靈深處的感知。”光,對於(yu) 一個(ge) 演員,比常人更重要,在舞台上尋找光的位置,漸漸變成他們(men) 的本能,引申到生活中,光給他們(men) 帶來的內(nei) 涵,要比常人豐(feng) 厚得多。
作為(wei) 一名作家,每一次創作,也是尋找光的過程。在黑暗迷茫中尋找,尋找出路,尋找光。有時找得到,有時找不到,有時找到的是虛幻,睡一覺醒來,不見了。創作就是不停地尋找光的路途,尋尋覓覓,跌跌撞撞,直到找到為(wei) 止。有時候找到的光,光芒萬(wan) 丈,可以照亮許多前路,有時找到的光,隻能明亮一時。
人物鏈接:
作者:何冀平,作家、編劇、製作人,畢業(ye) 於(yu) 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係,曾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專(zhuan) 職編劇。1984年,擔任話劇《好運大廈》的編劇。1988年,創作話劇劇本《天下第一樓》。1992年,擔任電影《新龍門客棧》及電視劇《新白娘子傳(chuan) 奇》的編劇。1998年,擔任話劇《德齡與(yu) 慈禧》的編劇,劇本被收錄於(yu) 香港中學中文課本。2004年,擔任電視劇《天下第一樓》的編劇。2007年,擔任動作電影《投名狀》的編劇,憑借該片入圍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2011年,擔任動作電影《龍門飛甲》的編劇。2018年,憑借劇情電影《明月幾時有》入圍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2019年,擔任曆史電影《決(jue) 勝時刻》編劇。2020年,獲得新時代國際電影節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國十佳電影編劇獎。2021年12月,當選中國文聯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hui) 委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