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茶香氤氳一座城
【一線講述】
一縷茶香氤氳一座城
講述人: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寧夏八寶茶配置技藝傳(chuan) 承人 劉曉虹
當南方的茶葉、桂圓和北方的枸杞、紅棗相遇,會(hui) 產(chan) 生怎樣的味覺體(ti) 驗?在寧夏吳忠市剛剛舉(ju) 辦的第二屆早茶文化節上,八寶茶和眾(zhong) 多美食一道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朋友。
曆史上,吳忠曾是商賈雲(yun) 集的水旱碼頭,各地特產(chan) 在這裏交易,又沿古絲(si) 綢之路去往西域或中原。往來客商用天南海北的幹果煮上一碗茶,緩解疲憊、結交新友。八寶茶就這樣流傳(chuan) 至今。
據祖上講,我們(men) 劉氏這一支祖籍滇南,世代以製運茶為(wei) 業(ye) ,後離開茶馬古道,舉(ju) 家遷入黃河古渡。清鹹豐(feng) 年間,太爺爺偶然得到一個(ge) 茶方,從(cong) 此形成了劉氏八寶茶配製技藝。打小,我就跟著長輩學習(xi) 抓茶、製茶。那時候,隻有家裏來客人才會(hui) 泡上一碗。後來,八寶茶不再是待客的專(zhuan) 屬,和牛肉麵、數十種小菜麵點自由搭配,成為(wei) 當地人的飲食“新寵”。吳忠早茶還融合了廣式早茶元素,將休閑飲食與(yu) 社交生活融合,親(qin) 朋好友品著茶聊天閑談、溝通感情。就這樣,早茶文化逐漸興(xing) 盛,並成為(wei) 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6年,我家麵館開業(ye) ,一進門就設置了茶品體(ti) 驗區,顧客吃麵時總會(hui) 順便點一碗八寶茶。剛開始,一天能賣三百多元;半年後,營業(ye) 額就翻了十多倍。越來越多顧客慕名而來,八寶茶的風頭漸漸蓋過了麵。第二年,我注冊(ce) 成立公司,定名“劉三朵”八寶茶。我在傳(chuan) 統八寶茶基礎上,打破“老八樣”,增加藥食同源、開拓用料種類、改進製茶工藝,研發出適合不同人群的養(yang) 生八寶茶品,茶底也從(cong) 過去的春尖茶拓展到烏(wu) 龍茶、白茶、黑茶、普洱茶、竹葉青等不同種類,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茶香裏怎能少了文化體(ti) 驗?2019年,寧夏首家八寶茶文化館亮相,遊客不僅(jin) 可以了解八寶茶的曆史文化、觀看茶藝表演,還可以在茶藝師指導下製作一碗茶。從(cong) 茶具到包裝,處處體(ti) 現著寧夏非遺文化元素。去年,“劉三朵”八寶茶被列為(wei) 第六批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
茶香四溢,帶動當地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也帶火了旅遊業(ye) 。去年,吳忠市被中國烹飪協會(hui) 授予“早茶文化地標城市”稱號,“美食+旅遊”讓黃河岸邊的這座城市更“火”了。如今,吳忠早茶餐飲門店已經發展到570家,年銷售收入10億(yi) 元,帶動就業(ye) 1萬(wan) 餘(yu) 人。
從(cong) 一碗待客茶變成一張城市金名片,我打心底覺得自豪。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王建宏、張文攀、楊玨、王勝昔、趙秋麗(li) 、李誌臣、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婕、劉軍(jun) 旗、魏強、王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