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深港協同創新結碩果

發布時間:2022-07-11 10:19:00來源: 經濟日報

  題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3年多來,深圳高質量推進大灣區建設,加速改革創新,促進融合發展。隨著一係列新舉(ju) 措落地,進一步推進規則銜接,保障市場要素充分流通,區域協同創新成效顯著。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自2019年2月印發實施以來,大灣區各城市之間加快“硬聯通”“軟聯通”,持續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新機製新路徑。3年多來,深圳地區生產(chan) 總值躍上3萬(wan) 億(yi) 元新台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超過2萬(wan) 家,前海累計推出685項製度創新成果……深港區域協同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要素流動更為(wei) 通暢。

  改革創新促進融合發展

  2020年2月,香港青年李誌峰來到前海,創辦了昇騰技術(深圳)有限公司。“我們(men) 專(zhuan) 注於(yu) 機器聽覺感知技術的研發、應用和商業(ye) 化。”李誌峰告訴記者,“大灣區有完善的產(chan) 業(ye) 布局和產(chan) 業(ye) 鏈配套;深圳有十分包容的創業(ye) 環境,無論是政策支持力度、創新速度、科技配套還是人才資源都有著明顯優(you) 勢;深圳和香港基本在1小時生活圈內(nei) ,兩(liang) 地溝通、交流與(yu) 業(ye) 務操作都比較便利。我們(men) 選擇在深圳創業(ye) ,借助大灣區發展的東(dong) 風,能讓業(ye) 務輻射到全國。”

  “3年多來,深圳高質量推進大灣區建設,積極推進與(yu) 港澳規則銜接、機製對接,區域科技創新合作、人才融通、平台建設、產(chan) 業(ye) 協同更加深入廣泛。”中共深圳市委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郭子平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贛深高鐵建成通車、蓮塘口岸啟用、媽灣5G智慧港開港、深中通道有序推進等一係列基礎設施“硬聯通”的不斷完善,正推動著深圳加快融入灣區發展;16類港澳專(zhuan) 業(ye) 人士在前海僅(jin) 需備案即可執業(ye) 、GoGBA(灣區經貿通)一站式平台啟用、大灣區標準創新聯盟成立等一係列體(ti) 製機製“軟聯通”則讓大灣區人員、資金、貨物、信息等要素流通更高效,區域市場一體(ti) 化水平不斷提升。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大灣區協同並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本保障。據深圳海關(guan) 統計,今年以來,“大灣區組合港”項目累計進出口吞吐量已超10萬(wan) 標箱,同比增長5.2倍,有力促進了大灣區物流要素快速流通、動能強勁。

  2021年12月,深圳首個(ge) “灣區之窗”智慧辦稅服務廳正式在寶安區啟用,這也是深圳首個(ge) 稅收服務“一帶一路”示範基地。據寶安區稅務局總會(hui) 計師熊豔介紹,通過推進稅務與(yu) 政務部門間數據深度融合,實現對房產(chan) 交易、產(chan) 業(ye) 園區、經濟運行等數據的共享交互,探索出數字治理實踐的新道路。

  作為(wei) 最早一批紮根深圳的香港工業(ye) 企業(ye) ,德昌電機集團對大灣區發展信心滿滿。德昌電機集團首席代表葉潤強說,3年多來,大灣區通過多元化的惠企政策,為(wei) 德昌電機帶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2021年,集團年產(chan) 值跨越百億(yi) 元大關(guan) 。跟隨大灣區建設的步伐,公司將繼續以創新為(wei) 引領,尋求內(nei) 部轉型和外部機遇,創造更多新的可能。

  2021年3月,深圳正式出台《關(guan) 於(yu) 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發展的若幹措施》。如今在深圳,像李誌峰一樣“逐夢大灣區”的港澳青年越來越多。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已累計孵化創業(ye) 團隊578個(ge) ,港澳台及國際團隊占比過半,累計融資總額超過29億(yi) 元。迄今為(wei) 止,已有689名香港青年通過參加香港特區政府“大灣區青年就業(ye) 計劃”實現在深圳就業(ye) 。

  高水平推進創新合作

  近期,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網絡編碼實驗室與(yu) 香港中文大學網絡編碼研究所聯合推進的“BATS協議”項目到了實際應用的關(guan) 鍵階段。

  “這是一套基於(yu) 網絡編碼的網絡通信架構,顛覆了傳(chuan) 統‘存儲(chu) —轉發’物流式的信息傳(chuan) 輸方式,允許網絡的中間節點對信息進行處理(再編碼),能夠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物聯網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中的網絡通信技術問題,提高信息的傳(chuan) 輸效率。”據BATS碼的共同發明者、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楊升浩介紹,在深港兩(liang) 地研究團隊共同努力下,BATS協議目前已在香港智慧路燈先導項目中使用。

  BATS協議項目是大灣區協同推進科技創新的一個(ge) 縮影。截至目前,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hui) 大學6所高校已在深圳設立大學研究院,累計在深聯合培養(yang) 各類人才10531名,設立科研機構88家、建設創新載體(ti) 56個(ge) 、孵化企業(ye) 265家,湧現出固高科技、奧比中光、大疆創新等一批科創企業(ye) 。

  總部位於(yu) 龍崗區的深圳市華科創智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新材料行業(ye) 獨角獸(shou) 企業(ye) ,其創始團隊中便有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人才。

  據華科創智聯合創始人、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溫維佳介紹,大灣區發展提速,公司也依托深圳將業(ye) 務拓展至國內(nei) 其他省市,在山東(dong) 、江蘇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

  深港科創合作新格局正逐步形成。5月6日,“科創中國”大灣區聯合體(ti) 正式落戶前海。在前海,已建設各類創新載體(ti) 100餘(yu) 家,布局區塊鏈、細胞與(yu) 基因(含生物育種)、空天技術、深地深海等未來產(chan) 業(ye) 。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6家共2.6萬(wan) 平方米的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ye) 基地拔地而起,具有港澳背景的創新創業(ye) 團隊從(cong) 69人增至561人,知識產(chan) 權數從(cong) 48項增至679項。

  《深圳市深港澳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於(yu) 2020年8月正式實施。截至目前,已累計資助深港澳科技計劃項目超2億(yi) 元。

  提升現代產(chan) 業(ye) 發展能級

  隨著大灣區建設向縱深推進,深圳已成為(wei) 全國規模最大、集聚性最強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高地,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深度協作日趨增強,製造業(ye) 創新體(ti) 係日益完善。

  創維是深圳超高清視頻顯示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創維正協同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夥(huo) 伴聚力核心技術研發,組建創新中心,構建產(chan) 業(ye) 生態。”創維集團執行董事、總工程師吳偉(wei) 介紹,創維實現了大尺寸OLED模組自製及產(chan) 業(ye) 化應用,填補了大尺寸OLED模組自製的國內(nei) 空白。

  6月6日,深圳出台《關(guan) 於(yu)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chan) 業(ye) 的意見》,培育發展壯大“20+8”產(chan) 業(ye) 集群,即發展以先進製造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20個(g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前瞻布局八大未來產(chan) 業(ye) 。到2025年,深圳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將超過1.5萬(wan) 億(yi) 元,成為(wei) 推動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羅湖區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區,也是深港兩(liang) 地聯係最為(wei) 緊密的區域之一。“當前,羅湖把產(chan) 業(ye) 放在發展的突出位置,打造創新驅動型未來都市產(chan) 業(ye) 引領區,加快推進深港口岸經濟帶羅湖先行區建設。為(wei) 此,羅湖把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區建設和現代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統籌考慮。”羅湖區委副書(shu) 記、區長範德繁表示。

  今年6月,《羅湖區建設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區支持現代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行動綱要(2022—2025年)》正式印發,提出“以創新要素融通促進深港跨境科技創新合作、以產(chan) 業(ye) 銜接促進深港跨境先進製造業(ye) 合作、以機製對接促進深港跨境金融合作”三大行動計劃,充分發揮羅湖區處於(yu) 香港北部都會(hui) 區緊密互動圈的地緣優(you) 勢,著眼對接投資、貿易等國際製度規則互聯互通,全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平台、新體(ti) 製。

  產(chan) 業(ye) 發展還需空間保障。近日,深圳發布《20大先進製造業(ye) 園區空間布局規劃》,為(wei) 創新提供豐(feng) 富載體(ti) 。其中,寶安區規劃建設燕羅先進製造業(ye) 園區、石岩先進製造業(ye) 園區、新橋東(dong) 先進製造業(ye) 園區以及福海—沙井先進製造業(ye) 園區。

  寶安區工業(ye) 和信息化局局長張其芳表示,寶安區正著力提升產(chan) 業(ye) 發展能級,加快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高地。這些園區將聚焦打造半導體(ti) 與(yu) 集成電路、智能終端等先進製造產(chan) 業(ye) 集群,成為(wei) 寶安先進製造業(ye) 戰略增長極。(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陽騰)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