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者正青春·解困惑·促紮根】走南闖北 紮根一線
■講述
中國石油管道局通信公司經理助理 李新文
“這個(ge) 小夥(huo) 子,是挖溝工裏學曆最高的。”每次向別人介紹我,領導和工友們(men) 總會(hui) 半開玩笑地這麽(me) 說。2010年,我從(cong) 哈爾濱工程大學碩士畢業(ye) ,開始了走南闖北的野外施工生涯。一個(ge) 月後,我就和同期“新兵”一起上了“戰場”,去陝京三線天然氣管道工程項目部實習(xi) ,工作地點在河北安平和正定之間。
我負責的是設備安裝和調試,但工地人手緊張,哪裏有需要,我就去哪裏,挖電纜溝就是其中一項。第一次拿起钁頭,心頭也有一絲(si) 落差,但工期那麽(me) 緊,“小情緒”轉瞬即逝,滿心隻有一個(ge) 念頭:怎麽(me) 幹得像個(ge) 熟練工,盡快高質量完成任務?我看著圖紙邊琢磨邊幹,遇到困難,就找老師傅請教。
電纜支架跟溝底貼得很近,裝電纜時僅(jin) 容一人貓著腰鑽進去,我那時比較瘦,就爬到溝裏去拉電纜。支架是用角鋼扁鐵焊接的,表麵粗礪,勾得衣服上全是洞;給管體(ti) 刷瀝青和防腐膠時,又總是星星點點濺滿全身。幹完活一看自己,衣褲遍布破洞油汙,活像個(ge) 小乞丐。有一次從(cong) 工地出來,來不及換衣服,就坐動車由石家莊趕往忻州執行任務,看著其他乘客驚異的目光,真有幾分不好意思。
慢慢地我認識到,在一線的實踐經驗對理解整個(ge) 工程施工內(nei) 容、技術要點、資源投入以及現場管控等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還能磨煉意誌,於(yu) 是我堅持紮根一線,很快成長起來。
2016年,我迎來職業(ye) 生涯中第一次大挑戰:要將陝京四線工程幹成樣板工程。當時,京津冀大氣汙染防治處於(yu) 關(guan) 鍵時期,如何既保障京畿冬季供暖又降低大氣汙染,全社會(hui) 都很關(guan) 心。為(wei) 了保質保量按時通氣,我一年出差350多天,項目其他同事野外施工也都在300天以上。經過堅持不懈的奮鬥,工程驗收測試時,全線中繼段衰減係數遠遠優(you) 於(yu) 設計值,全線接續同步監測率100%、合格率100%,均創造了長輸管道通信線路工程曆史最佳成績,並且實現了零整改、零遺留問題的目標。我們(men) 的隊伍也獲得嘉獎——“陝京四線輸氣管道工程先進集體(ti) ”“鐵人先鋒號”,被稱為(wei) “金牌班底”。
帶著初戰告捷的喜悅,我們(men) 很快轉戰中俄東(dong) 線施工現場。這是一場“極寒之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施工環境,讓人員、設備都難以忍受。矽芯管出現的凍脹現象,更是製約著工程進度。為(wei) 了解決(jue) 這些棘手問題,我組織團隊開會(hui) 討論,用發泡劑、填縫劑、油麻瀝青、冷纏帶等各種材料做實驗,尋找防止矽芯管進水的辦法。最後,終於(yu) 總結形成了中俄東(dong) 線高寒地區管道光纜同溝敷設施工工法,填補了同類地區施工空白。
奮鬥的人生有多麽(me) 精彩,對家庭的愧疚就有多深。工作以來,我走遍祖國山山水水,卻很少踏上回家探望父母的路。當我在崗位上揮汗如雨的時候,他們(men) 卻已白發蒼蒼,步履蹣跚。他們(men) 也需要兒(er) 女的關(guan) 愛,尤其是貼心的陪伴。而我卻長年累月地讓他們(men) 默默承受著思念與(yu) 孤獨,甚至在二老重病的時候,也沒辦法長時間留在身邊陪伴服侍,心裏充滿內(nei) 疚與(yu) 自責。雖然我從(cong) 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但也期待著這個(ge) 問題的解決(jue) 辦法。
(本報記者劉博超、本報通訊員王悅采訪整理)
■對話
李新文:
讀了貴報《奮鬥青春 無悔抉擇》欄目後,我感同身受。想借此機會(hui) 請您解惑:當父母年事已高、身體(ti) 每況愈下,怎樣解決(jue) 全心工作與(yu) 照顧父母之間的矛盾?您所在單位是如何解決(jue) 一線人員後顧之憂的?
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公司采氣一廠總工程師 黃麒鈞:
新文同誌,您所麵臨(lin) 的正是一線石油人共同的難題。有的夫妻兩(liang) 口子都在我們(men) 公司上班,為(wei) 了能有一方照顧和陪伴孩子,隻能放棄二人團圓,進行“交接班”,讓人既尊敬又心疼。咱們(men) 石油行業(ye) 的施工地點多在野外一線,總要有人堅守付出,可家總不能搬過來吧,所以這個(ge) 困難始終難以規避。
古語有雲(yun) :自古忠孝難兩(liang) 全。石油人肩負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任,顧了這一頭,難免顧不上那一頭。這些年來,每當家人生病需要照顧時,我幾乎都不在身邊、幫不上忙。工作以來,我還沒陪父母回過一次東(dong) 北老家,沒帶家人出去旅遊過一次,沒給兒(er) 子做過一次係統的人生規劃,對於(yu) 父母、對於(yu) 家庭,確實虧(kui) 欠很多,能帶給他們(men) 的,隻有國家、社會(hui) 、企業(ye) 對我的認同和鼓勵。
去年,我被調到采氣生產(chan) 單位工作,生產(chan) 基地在柴達木盆地一線,差不多每季度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我就盡量全身心陪家人,把他們(men) “專(zhuan) 門留給我的任務”完成,以這樣的方式去彌補。
考慮到野外工作性質,公司給全勤在一線工作的部門設計了“輪休製”,為(wei) 非全勤在一線工作的部門設計了“補休製”。我們(men) 黨(dang) 員幹部雖然也有年假,但麵對國家油氣能源緊缺、油氣田生產(chan) 任務重的實際情況,往往主動放棄假日,去守護能源安全。家人通常也會(hui) 理解和支持,因為(wei) 在他們(men) 眼裏,我的崗位雖然平凡,使命卻光榮。我想,有這樣的家人,真是我的幸福和動力!即使重新選擇,我仍無怨無悔。
(本報記者劉坤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