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考古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一件件國寶級文物重見天日,展現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華章,也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見證
1978年,我進入四川大學曆史係學習(xi) 。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了我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踏過雪域高原的荒原雪山,穿越西南山地的峽穀密林,這些年來,我和四川大學考古團隊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在多個(ge) 領域取得了不少考古新發現。在西藏吉隆河穀,我們(men) 發現了唐代使節王玄策出使印度時刻下的《大唐天竺使出銘》摩崖碑刻,成為(wei) 唐代開通經由吐蕃(今西藏)通往天竺(今印度)這條國際通道的寶貴曆史證據;在西藏阿裏高原發現的東(dong) 嘎·皮央石窟群,被盛讚為(wei) “高原敦煌”再現人間。在實踐中,我對考古工作的認識越發深入,越發強烈地感受到考古工作是展示中華民族曆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
尤其是最近十年,我親(qin) 曆了中國考古學在新時代的跨越式發展,也見證了中國考古學走向世界、創造輝煌的閃光時刻。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件件國寶級文物重見天日,展現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華章,也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見證。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位於(yu) 四川廣漢的三星堆遺址持續引發關(guan) 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頻頻“上新”,離不開考古工作者的貢獻。四川大學考古團隊全程參與(yu) 了新發現的三星堆第五、六、七號祭祀坑的考古發掘工作。作為(wei) 1986年三星堆考古發掘的親(qin) 曆者之一,我也有幸參與(yu) 此次三星堆祭祀坑的發掘工作。新一輪三星堆考古,采用了當前世界領先的考古裝備和多種科技手段,不僅(jin) 發掘出土了諸如頂尊跪坐人像、龜背形網格狀青銅器等一批新的器形,還運用高科技手段檢測出古代絲(si) 綢的植物纖維蛋白,在新出土文物保護和修複中運用了先進科技成果,極大豐(feng) 富了中國青銅時代的文化內(nei) 涵,向世界展示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這十年中,我個(ge) 人也不斷奮進。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從(cong) 教近40年來,我培養(yang) 的學生在中國考古領域取得了不俗成績。他們(men) 當中的許多人,默默奮鬥在祖國的山山水水,不斷續寫(xie) 考古新篇,實踐著我們(men) “把考古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的共同願景。
我國古代曆史還有許多未知領域,考古工作任重道遠。從(cong) 一代代考古前輩們(men) 的手中接過曆史使命,我們(men) 未來還將接續奮鬥、砥礪前行,為(wei) 建設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作出貢獻。
(作者霍 巍為(wei) 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學術院長,記者宋豪新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