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才更有底氣
光明日報記者 俞海萍
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7月21日舉(ju) 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係列中外記者見麵會(hui) ,邀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ye) 生”圍繞“激昂青春 築夢基層”與(yu) 中外記者見麵交流。
發布會(hui) 上,五位青年代表有的在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帶領群眾(zhong) 脫貧致富,有的投身疫情防控和衛生健康事業(ye) 守護人民生命安全,有的堅守三尺講台傾(qing) 情奉獻老區教育,有的科技報國矢誌創新攻克技術難關(guan) ,他們(men) 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激昂的青春”,為(wei) 基層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他們(men) 用自己的親(qin) 身經曆,為(wei) 中外青年講述了他們(men) 別樣的青春故事。
紮根土地的青春,更有力量
像一粒胡楊種子深深地紮根在南疆大地上,山東(dong) 姑娘崔久秀,大學畢業(ye) 後背起行囊離開家鄉(xiang) 一路向西,成為(wei) 一名南疆駐村幹部,也成為(wei) 一名新時代的支邊青年。
吐魯番的葡萄溝、達阪城的姑娘,這是崔久秀之前對新疆的全部認知。如今,在遠離家鄉(xiang) 的南疆,她學會(hui) 了說維吾爾語,學會(hui) 了跳麥西來甫,擁有了願意送她出嫁、給她準備嫁妝的維吾爾族“媽媽”,有了讓山東(dong) 父母放心的“新疆爸爸”,她也被當地群眾(zhong) 親(qin) 切地稱呼為(wei) “小崔古麗(li) ”。
8年過去了,剛30歲的她,已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嶽普湖縣副縣長,先後在縣、鄉(xiang) 、村、社區、農(nong) 場等多個(ge) 崗位工作,是一名十足的基層“老幹部”了。
這期間,崔久秀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創辦了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給孩子們(men) 辦起了“紅領巾小課堂”,為(wei) 老年人辦起了“幸福養(yang) 老院”。她帶領10餘(yu) 位維吾爾族青年,辦起一家服裝加工廠,申請注冊(ce) “喀什在新疆”服裝品牌,開起網絡實體(ti) 直銷店。2019年,崔久秀帶領“小農(nong) 場”全體(ti) 村民順利實現脫貧。
“我記得有一次夏末秋初,我站在紅棗地裏準備和老百姓一塊兒(er) 摘紅棗,那時候穿著涼鞋,腳底下是涼涼的,那個(ge) 瞬間我突然知道了什麽(me) 叫地氣,這也讓我更加有底氣。”
在基層這些年,崔久秀見證了新疆在一天一天地變好:“而且這份美好是有我一份的,是我和身邊的各族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一起見證、一起參與(yu) 的,所以心裏麵真的覺得在新疆、在基層的每一天都很充實,很難忘。”
堅守一線的曆練,不負人民
“在遠離車水馬龍、霓虹閃爍的農(nong) 村基層,有很多孩子同樣充滿著希冀的目光,希望更多年輕朋友能夠同我一道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播撒到孩子們(men) 幼小的心靈裏,做山區孩子收獲知識的點燈人,做他們(men) 實現夢想的守望者。”最美畢業(ye) 生代表陶建剛說。
來自農(nong) 村的陶建剛,自然更知道農(nong) 村學校對年輕教師的渴望。懷著這樣樸素的想法,大學畢業(ye) 後他來到陝西照金,成為(wei) 一名光榮的特崗教師,為(wei) 大山裏的孩子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戶。
“這裏每一座山、每一方土地都蘊含著豐(feng) 富的紅色故事,在這樣一片紅色土地上傳(chuan) 承紅色基因,讓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陶建剛積極推進紅色書(shu) 香校園建設,開展每天唱紅歌、每周講紅色故事、每學期開展紅色研學等活動,培養(yang) 紅色接班人;他搭建交流互動平台,創建學校網站,讓社會(hui) 更多關(guan) 注山區小學;他關(guan) 心愛護特殊學生,耐心細致輔導幫助,促進每一名孩子健康自信成長。
在“陶建剛”們(men) 的努力下,北梁紅軍(jun) 小學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了新建的教學綜合樓、學生宿舍樓、塑膠操場,學生在學校能夠喝上直飲水、洗上熱水澡,學校也恢複成了完全小學,4到6年級的孩子不用走遠路上學了,教師已經增加到了18名,學生增加到160名。
“大學畢業(ye) 後我回到家鄉(xiang) 成為(wei) 一名醫護人員,我深信即使在平凡的工作崗位,隻要認真履職盡責,也能為(wei) 國家、為(wei) 社會(hui) 、為(wei) 家鄉(xiang) 作出自己的貢獻。”雍朝斌的講述,平靜、溫和,但樸實的話語中,卻積攢著一股力量。
2017年,雍朝斌響應國家號召,主動申請到偏遠山村任駐村第一書(shu) 記。2020年年初,武漢疫情告急,雍朝斌第一時間請戰參加援鄂醫療隊,進駐江漢方艙醫院,擔任醫療隊工作隊隊長、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在44天的時間裏我們(men) 共收治病人522人、治愈出院279人、轉院126人,為(wei) 打贏武漢保衛戰貢獻了一名基層醫護人員的力量。”
“救護患者是我們(men) 的職責,這裏就是我的戰場。”雍朝斌回憶,在江漢方艙醫院的時候,她護理的第一位患者康複出院令她印象深刻。這位60多歲的老人臨(lin) 走的時候給她深深地鞠了一躬。“他突如其來的舉(ju) 動讓我久久回不過神來,看著遠去的老人,我覺得在方艙醫院裏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雍朝斌說。
融入時代的發展,大有可為(wei)
曆時數年,90後史曉剛創辦的北京梟龍科技有限公司,取得AR核心專(zhuan) 利110餘(yu) 項,已成為(wei) 全球極少數掌握衍射光柵波導工藝的公司之一。“2015年我創業(ye) 的時候,正值國家提出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營造了非常好的創業(ye) 環境,當時就下定決(jue) 心,毅然出來創業(ye) ,一直到現在。”史曉剛說。
創新,就意味著從(cong) 0到1,道路自然不會(hui) 平坦。“2015年剛創業(ye) 有半年的籌備期,基本上每天自己都在畫相關(guan) 的原理圖,在冬天騎十幾公裏自行車到專(zhuan) 門的實驗室去測試,因為(wei) 那時候沒有相關(guan) 儀(yi) 器設備,一幹就是一個(ge) 通宵。”回想起艱難的時候,史曉剛認為(wei) ,一定要將個(ge) 人理想融入事業(ye) 當中,融入國家發展的大潮當中,才能產(chan) 生強大的動力。
他呼籲高校畢業(ye) 生:“現在國家的創業(ye) 創新環境非常好,在這裏大有可為(wei) ,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也可以通過創新創業(ye) 實現自己的人生價(jia) 值、社會(hui) 價(jia) 值。”
“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富起來。”憑著這樣的初心,楊媚2009年大學畢業(ye) 後通過考試,來到重慶市榮昌區吳家鎮雙流村當了一名大學生村官。
在這裏,她一幹就是10年。10年裏,她通過示範建大棚,帶領村民建了600餘(yu) 畝(mu) 蔬菜大棚,增加經濟收益1000餘(yu) 萬(wan) 元;通過建立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和蔬菜專(zhuan) 家大院,培訓村民4000餘(yu) 人次;通過建立產(chan) 業(ye) 發展協會(hui) 、股份製合作社和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公司,實現集體(ti) 經濟收益從(cong) 零元增加到100餘(yu) 萬(wan) 元;通過創新舉(ju) 辦“吳家村脆蓮白”文化節,打造蔬菜種植的文化載體(ti) 。
這10年,最讓楊媚難忘的,就是她的“大棚婚禮”:“雖然沒有長長的車隊,沒有黃金鑽戒,也沒有大魚大肉,但擺上我們(men) 親(qin) 手種植的小黃瓜、小番茄,在村民的聲聲祝福中舉(ju) 辦的結婚儀(yi) 式,可以說那是我最幸福的時刻,也是我紮根基層這麽(me) 多年源源不竭的動力。”
“10年的時間,我在這裏成家,也在這裏成長,每天穿梭在田間地頭,行走在農(nong) 家小院,我早已經成為(wei) 雙流村不可分割的一分子。今後我也將竭盡所能,為(wei) 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楊媚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