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時評】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礎,高校科研還要再發力

發布時間:2022-07-22 10:3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作者:吳偉(wei) (浙江大學金華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十年來,我國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30%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由高校牽頭建設;全國超過40%的兩(liang) 院院士、近70%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集聚在高校;高校專(zhuan) 利授權量增長超3倍,達30多萬(wan) 項……

  在教育部日前舉(ju) 行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相關(guan) 負責人指出,我國高校十年來在支撐建設創新平台體(ti) 係、引育專(zhuan) 業(ye) 複合型科技人才、集聚區域優(you) 勢科教資源、開展跨國科技合作交流、推進優(you) 質科研成果孵化轉移等方麵取得顯著成就,整體(ti) 科技創新實力大幅躍升。

  過去十年,我國高校紮根中國大地辦學,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礎,正在成為(wei) 推動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科技實力同步提升的戰略支撐力量。參與(yu) 量子信息、納光電子等重點學科領域的前沿科學中心與(yu) 集成攻關(guan) 大平台的建設,並取得一批享譽國際的標杆研究成果,在前沿科技實現並跑、領跑。吸納與(yu) 培育拔尖領軍(jun) 人才,穩步推進學科建設布局,依托學科集群建設催生一批交叉學科、跨學科研究機構,探索複合科技人才培養(yang) 新路徑、新模式。在高鐵建設、探月工程、海上能源開發、集成電路等重大科技工程建設中開展麵向重大任務與(yu) 產(chan) 業(ye) 需求的科學研究,加速科技勢能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動能,彰顯我國高校的時代擔當與(yu) 製度自信。

  在當今的大國科技博弈中,誰擁有強勁的科技力量,誰就能在競爭(zheng) 中掌握主動權。我國高校麵向世界科技前沿與(yu) 國家重大需求,以重大挑戰與(yu) 問題導向為(wei) 牽引,取得科技創新成就的同時也凝練了頂尖學科重點方向、組建了眾(zhong) 多戰略科技團隊,極大地提升了原始創新能力,為(wei) 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提供人才積澱、技術積累、平台支持等,也大力保障了我國的國防安全、經濟發展。當前,我國高校科技創新活動服務國家需求的能力已提檔升級,服務能級已上升至新的高度,為(wei) 應對未來的新挑戰做好準備。

  在新發展階段,我國高校科技創新仍存在很大的發展與(yu) 提升空間,尤其在麵向國家重大需求上,亟須通過強化使命導向、打造學科集群、建設高能級平台等,推進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全麵提升。

  堅持重大科技任務與(yu) 國家需求為(wei) 牽引。鼓勵領銜科學家及其研究團隊瞄準國家所需,以研究回應國家、產(chan) 業(ye) 切實關(guan) 注的重大問題,真正做到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做“頂天立地”的科研。高校應充分探索體(ti) 製機製創新,集聚區域優(you) 質創新資源,論證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與(yu) 產(chan) 業(ye) 技術問題清單,布局技術創新地方研究院,構建虛實結合的“學術特區”,發布重大挑戰計劃,釋放科研人員的創造力與(yu) 研究能力,協同攻關(guan) 科研難題,開展有組織的科研。

  以學科集群化發展為(wei) 重點建設方向。目前,我國高校仍是遵從(cong) 學科分化邏輯開展資源配置,跨學科項目獲取資源有限,且往往以“小科學”模式為(wei) 導向,通過分解任務、拚湊整合開展研究,研究成果難以實現質的突破。而隨著現實需求倒逼知識生產(chan) 趨勢愈發明顯,通過學科集群化發展,重構學科體(ti) 係,加快學科資源整合與(yu) 交叉融合的行動策略已成為(wei) 不少頂尖高校“十四五”期間的發展重點。如浙江大學的學科匯聚研究計劃、清華大學2030創新行動計劃、上海交通大學的大學科戰略行動計劃等,均是對“大科學”協同攻關(guan) 的積極探索。

  培育建設高能級創新平台。以國家實驗室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為(wei) 契機,各高校對所管轄的學科類全國重點實驗室開展體(ti) 製機製創新行動,厘清全國重點實驗室與(yu) 高校的管理結構、自主權限、經費預算、場地空間、績效考核等核心問題,探索實驗室運行與(yu) 學科建設協調發展的路徑,根據重大任務有計劃地組建跨單位、跨部門的聯合攻關(guan) 團隊,打造“大兵團”,湧現科技人才培養(yang) 新模式。高校應加強與(yu) 龍頭企業(ye) 、地方政府等單位的協作,共建國家實驗室的預備隊基地,提升優(you) 勢學科實力以加速高能級平台的落地承接譜係能力。

  我國高校要在新的發展階段“借東(dong) 風,謀新篇”,在已有的科技創新成果基礎上持續奮進,通過體(ti) 製機製創新,將重大需求嵌入科學研究活動中,心懷“國之大者”,充分發揮龐大的人才優(you) 勢、科研優(you) 勢、技術優(you) 勢,鑄就新一輪的輝煌。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