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防災減災,“十四五”時期如何布局

發布時間:2022-07-22 10:3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ya) 奇

  近日,國家減災委員會(hui) 印發《“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對防範應對重大自然災害風險,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ti) 係和防治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yi) 。”7月21日,在應急管理部舉(ju) 行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應急管理部監測減災司司長陳勝介紹。

  《規劃》對“十四五”時期防災減災工作設定了哪些目標任務?如何進一步加強救災救助能力建設?對此,應急管理部相關(guan) 負責人作出解讀。

  著力解決(jue) 薄弱環節和共性問題

  陳勝表示,《規劃》是我國國家層麵第4個(ge) 防災減災綜合性規劃,是指導新時代國家防災減災救災事業(ye) 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堅持提高城鄉(xiang) 自然災害設防水平,夯實全社會(hui) 防範應對基礎。重點與(yu) 已部署實施的自然災害防治工程相銜接,推進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抗旱供水保障、城市防洪和內(nei) 澇治理、地質災害綜合治理、農(nong) 村危房改造、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重點林區防火應急道路等工程,同時實施基層應急能力提升計劃,推廣災害風險網格化管理,推進基層社區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提升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築牢防災減災人民防線。

  在近年的改革實踐中,一些地區和部門反映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各方統籌協調、綜合應急保障、社會(hui) 深度參與(yu) 等方麵亟待提高。對此,《規劃》提出了編製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圖和防治區劃圖、建設災害綜合監測預警係統、強化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機製、加強應急力量建設和物資裝備保障、強化自然災害保險服務等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著力解決(jue) 地方和部門關(guan) 心的薄弱環節和共性問題。

  陳勝表示,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規劃》把握災害孕育、發生和演變規律等特點,統籌謀劃加強防災減災科研和技術攻關(guan) 、推動學科和專(zhuan) 業(ye) 建設、建設國家防災科學城、建設科普宣教基地等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為(wei) 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提供防災減災人才儲(chu) 備和技術儲(chu) 備,增強發展後勁,提高極端情況下大震大汛等大災防範應對能力。

  預警信息發布公眾(zhong) 覆蓋率將達90%

  《規劃》總體(ti) 目標提出,第一階段到2025年,基本建立統籌高效、職責明確、防治結合、社會(hui) 參與(yu) 、與(yu) 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相協調的自然災害防治體(ti) 係;第二階段力爭(zheng) 到2035年,基本實現自然災害防治體(ti) 係和防治能力現代化,重特大災害防範應對更加有力有序有效。

  在總體(ti) 目標之下,《規劃》還明確了6個(ge) 分項目標、2大板塊12項主要任務。

  陳勝表示,圍繞完善體(ti) 製機製,將加強規範化建設,修訂完善防災減災法律法規,建立健全重特大災害調查評估製度,完善各類災害應急預案和各領域標準規範。

  圍繞減輕災害風險,突出源頭管控,將災害風險評估等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製要求,建成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編製綜合風險圖和防治區劃圖,預警信息發布公眾(zhong) 覆蓋率將達90%,年均每百萬(wan) 人口因災死亡率控製在1以內(nei) ,年均每十萬(wan) 人受災人次在1.5萬(wan) 以內(nei) ,力求最大限度減輕災害風險。

  圍繞夯實防災減災基礎,部署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建設重大項目,鼓勵防災減災救災產(chan) 業(ye) 發展,夯實防災減災救災的基層組織體(ti) 係,廣泛開展防災減災科普宣教,全國城鄉(xiang) 每個(ge) 村(社區)至少有1名災害信息員。

  災害發生10小時內(nei) 提供有效救助

  《規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救災救助要更加有力高效,災害發生10小時之內(nei) 受災群眾(zhong) 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應急管理部救災司副司長來紅州表示,國家減災委、應急管理部將進一步加強救災救助能力建設。

  在做細群眾(zhong) 安置救助方麵,將指導各地嚴(yan) 格落實分級負責的包保責任製,細化人員轉移避險和安置救助方案,加強集中安置點精細化、規範化管理,提高受災群眾(zhong) 生活保障水平。

  在救災物資保障方麵,將會(hui) 同糧儲(chu) 等部門進一步優(you) 化中央救災物資儲(chu) 備庫布局,豐(feng) 富儲(chu) 備品類;依托信息化平台,強化救災物資統籌調度,暢通公眾(zhong) 求助渠道。來紅州表示,將統籌調度好各方麵的應急力量,暢通災後“最後一公裏”物資配送的通道,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此外,來紅州表示,還將加強與(yu) 民政、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部門的應急聯動,健全防範因災致貧返貧長效機製,推動災害救助與(yu) 社會(hui) 救助、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政策製度有序銜接,形成工作合力。同時,健全因災倒損民房恢複重建部際協調機製,指導災區加強災後重建資金和政策統籌,全力幫助受災群眾(zhong) 重建家園。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