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品讀和順古鎮

發布時間:2022-07-22 10:47: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車子風馳電掣地駛往雲(yun) 南省騰衝(chong) 市的和順古鎮。許久,終於(yu) 抵達目的地,卸下行李,人變得格外輕鬆,我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品讀古鎮之旅,走在火山石鋪成的路上,鞋跟敲出的嘎噠嘎噠的聲響,伴我慢慢穿越回古鎮的舊時光。

  和順古鎮始建於(yu) 明朝,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和順,古名陽溫墩,就是一年四季陽光和煦,不冷不熱。這個(ge) 西南邊陲小鎮,竟有著江南一般的溫婉多情。來自中原的先民帶來了漢文化和建築藝術,最早的居民聚集地就這樣漸漸形成。如今,和順古鎮有傳(chuan) 統民居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100多座,被譽為(wei) 中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古鎮裏隨處可以看到徽派建築的粉壁黛瓦馬頭牆,加上裝飾有雲(yun) 南少數民族神秘的圖騰崇拜標誌,便有了獨特的韻味。和順另一個(ge) 別致的景觀是宗祠文化,它延續了儒家文化的傳(chuan) 統。和順現有八大宗祠,這八大姓有較為(wei) 完整的族譜,至今保持續修的傳(chuan) 統。每年春秋兩(liang) 祭,八大姓的族人都會(hui) 從(cong) 四麵八方匯集到各自的宗祠,舉(ju) 行盛大的祭祖活動。

  如果僅(jin) 僅(jin) 是這樣的景觀,和順古鎮便隻能稱硬朗有餘(yu) ,而柔媚不足。但大自然何其眷顧和順,恰恰就有一條河,蜿蜒環繞著和順,“陽溫墩”因這多情的河水,也便改名“河順”,後取“士和民順”之意,雅化為(wei) “和順”。

  我站在古鎮的製高點往下眺望,遠處群山環抱,近處河水綿延,群鴨悠遊在河麵上,筆直的石板路通向遠方,三三兩(liang) 兩(liang) 的古鎮居民不慌不忙地走著,歲月靜好,時光似乎永遠停滯在這一刻。

  賦予和順底蘊的不僅(jin) 是天時地利,還有深厚的人文,和順古鎮裏有中國最大的鄉(xiang) 村圖書(shu) 館——和順圖書(shu) 館,其前身是清末和順同盟會(hui) 會(hui) 員寸馥清組織的“鹹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閱書(shu) 報社”,後經海外華僑(qiao) 和鄉(xiang) 人捐資贈書(shu) ,於(yu) 1928年擴建為(wei) 圖書(shu) 館,1938年新館舍落成。迄今為(wei) 止,和順圖書(shu) 館有藏書(shu) 7萬(wan) 多冊(ce) ,古籍、珍本1萬(wan) 多冊(ce) ,內(nei) 有胡適、熊慶來、廖承誌、李石曾等諸多文化大家的題字。現在,圖書(shu) 館內(nei) 仍訂閱了全國各地的報紙,麵向古鎮居民開放。

  徜徉在和順古鎮上,民居依山而建,高低錯落。時而,在青磚黛瓦、雕欄畫柱間,我迷失在曆史的光陰裏,時而,一間間賣翡翠的商鋪又把我拉回到現實中。騰衝(chong) 靠近緬甸,騰衝(chong) 出名的玉石就是緬甸玉,又稱翡翠。和順有句俗話叫“窮走夷方急走廠”,“夷方”指緬甸、印度、泰國等國家,“廠”指這一帶的玉石廠等。和順的男兒(er) 到了十幾歲就開始“走夷方”了。他們(men) 當中的不少人由於(yu) 勤苦好學,與(yu) 當地人和睦相處,最終奮鬥進入當地的主流社會(hui) 。如今在仰光、清邁、曼穀等地,仍能看到和順僑(qiao) 民最早創辦的老商號、工廠、醫院、學校。和順也因此成為(wei) 雲(yun) 南著名的僑(qiao) 鄉(xiang) 。

  和順古鎮至今完好地保留著“翡翠大王”寸尊福的故居,當時著名的商號“福盛隆”。寸尊福13歲跟隨馬幫去緬甸學習(xi) 玉石生意,1885年在曼德勒創辦商號“福盛隆”,並在和順自己的老宅設立了分號,延續至今。寸尊福不僅(jin) 因翡翠生意而出名,更因竭力保護僑(qiao) 民利益,慷慨資助辛亥革命而備受尊敬。孫中山曾為(wei) 其親(qin) 筆題詞“華僑(qiao) 領袖,民族光輝”,並贈匾“中外名垂”。

  穿行在古鎮,我的腳步不由地越走越慢,和順是需要慢慢品讀的。入夜,和順古鎮蟲聲啾啾,星光點點,無論是人還是建築,我在心裏祈願它永遠如此寧謐,安詳。(曾漫路)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