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趟“城市考古”遊
每到周末或假期,一些城市的老街和古跡邊,多了一支支“考古”遊隊伍。他們(men) 不是簡單地在網紅打卡點走馬觀花,而是像考古學家一樣,深入城市的角角落落,探尋文化曆史,閱讀街道和建築背後的故事,品味城市風情,將旅遊體(ti) 驗帶入更高階段。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種新潮的“城市考古”隊伍中。
1. 閱讀城市
“城市考古”遊不是專(zhuan) 業(ye) 考古,而是以考古的精神,透過表麵景觀,探尋城市背後的發展變遷。
上海,擁有上千處不同保護等級的不可移動文物、優(you) 秀曆史建築,百餘(yu) 處曆史文化風貌區和風貌保護道路。走過弄堂口,經過老建築,拐過斑駁的牆角,都有可能與(yu) 一段曆史擦肩而過。上海的前世與(yu) 今生為(wei) “城市考古”提供了豐(feng) 厚的土壤,上海也是中國最早開啟“城市考古”遊的城市。
“從(cong) 2018年開始,上海已經舉(ju) 行了幾百場‘城市考古’活動。”一位資深“城市考古”人士介紹,現在上海有10多家“城市考古”民間組織。
閱讀背後的故事是“城市考古”興(xing) 趣所在。外灘,高樓林立的標誌性建築沒有吸引“城市考古”人,而曆史上中資及外資銀行總部建築內(nei) 發生的恩恩怨怨是他們(men) 關(guan) 注的重點;石庫門,撥開懷舊與(yu) 摩登結合的華麗(li) 麵紗,背後隱藏的棕繃匠、白鐵鋪等老店的曆史和發展是考古團隊考察的對象。
近兩(liang) 年來,受疫情影響,周邊遊、本地遊興(xing) 起,“城市考古”遊也逐漸火了起來。今年初,上海徐匯區以“海派之源城市考古”為(wei) 主題,推出多條“建築可閱讀”特色遊線。而馬蜂窩、攜程等平台也推出不少與(yu) “城市考古”遊類似的項目。
2. 留住記憶
對於(yu) “城市考古”興(xing) 起的原因,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如今,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如何留住老城的文化脈絡、古老韻味、曆史魅力,成為(wei) 一些人思考的內(nei) 容。他們(men) 試圖用雙腳深入城市內(nei) 部,用心築牢自己與(yu) 城市的連接。有人稱這種方式為(wei) 覺醒的旅遊。
“城市考古”領隊通常帶領團員,通過曆史地圖、專(zhuan) 題講座和現實場景相結合的方式定期走讀城市。一隊隊執著的身影吸引來更多誌同道合的旅人,大家邊行走邊記錄城市的變遷……
關(guan) 注文化遺產(chan) 是“城市考古”團隊的另一大內(nei) 容。
北京的宋宛琛還是一名小學生,年齡雖小,卻在父母影響下對傳(chuan) 統文化非常感興(xing) 趣。去年,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大賽舉(ju) 辦,宋宛琛一家三口踴躍報名參加,與(yu) 他們(men) 一起參賽的,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5000多名選手。
“北京中軸線”被認為(wei) 是中國都城中軸線規劃發展成熟的典範之作,按從(cong) 北至南的順序排開,共有19處遺產(chan) 點。每到周末假期,宋宛琛都會(hui) 在父母帶領下深入中軸線每處遺產(chan) 點,感受中軸線深厚的文化內(nei) 涵。在景點,他們(men) 還結交了許多“考古”中軸線的同道人。今年,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大賽再次開啟,5個(ge) 賽道賽事吸引了廣大市民的熱情參與(yu) 。
“讓公眾(zhong) 遊覽中軸線,了解中軸線,學習(xi) 中軸線文化,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最終能帶動老城整體(ti) 保護。”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大賽組委會(hui) 負責人說。
的確,“城市考古”不僅(jin) 豐(feng) 富了旅遊業(ye) 態,對於(yu) 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也起到積極作用。專(zhuan) 家指出,“城市考古”鼓勵人們(men) 以深入體(ti) 驗的方式重新認識一座城市,能夠提高市民對文物保護、老城保護、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自豪感、責任感,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自信心。(羅蘭(la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