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新技術 捕捉新機遇
如何發揮緊鄰香港的優(you) 勢、主動與(yu) 香港相向而行?如何匯聚創新資源、強化產(chan) 學研創新協同?7月7日,作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唯一以科技創新為(wei) 主題的特色合作平台,與(yu) 香港一河之隔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麵向粵港澳發布三大政策,啟動新一批重大深港科創發展產(chan) 業(ye) 園區,簽約一批深港合作科技企業(ye) 及項目。
“科研成果產(chan) 業(ye) 轉化的四要素,在這裏齊了”
當記者來到位於(yu) 合作區內(nei) 深港國際科技園的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研究院時,院長陳福榮正在與(yu) 中建海龍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宗軍(jun) 洽談節能玻璃未來在建築中的應用與(yu) 合作。陳福榮2018年從(cong) 台灣清華大學前往香港城市大學材料科學與(yu) 工程係任教,兩(liang) 年後又帶領團隊來到河套深港合作區,專(zhuan) 注科技研發與(yu) 成果轉化。
陳福榮把福田研究院稱作香港城市大學的九龍塘北校區。“從(cong) 九龍塘本校到河套的辦公室,隻需要四五十分鍾。”陳福榮介紹,“我們(men) 將教學放在香港本校,科研成果轉化放在河套這裏,‘一院兩(liang) 區’實現了效果最大化。”
讓人類得以輕鬆探索微觀世界的高時空分辨率電子顯微鏡,是陳福榮帶領團隊主要研究的項目之一。透射電子顯微鏡與(yu) 掃描電子顯微鏡曾被列入國家35項“卡脖子”技術之一,在陳福榮的帶領下,團隊已經研製出我國首台自有知識產(chan) 權的桌麵型電子顯微鏡。預計今年年底,高時空分辨桌上型電子顯微鏡項目也將實現產(chan) 業(ye) 轉化。
隨著國家雙碳政策的推出,陳福榮團隊將研究聚焦於(yu) 智慧節能玻璃的研發。陳福榮團隊研製的薄膜型電致玻璃,不僅(jin) 在生產(chan) 中能耗極低,未來還可以與(yu) 光伏技術相結合,推動建成零損耗零碳建築。
陳福榮認為(wei) ,科研項目的轉化需要四個(ge) 因素——人才、技術、資金、市場,香港的實驗室擁有人才和技術,內(nei) 地則能為(wei) 項目提供更豐(feng) 厚的資金和廣闊的市場。“科研成果產(chan) 業(ye) 轉化的四要素,在這裏齊了。”他透露,今年年底香港城市大學還會(hui) 有40名教授來河套,研究院也將升級改名為(wei) “香港城市大學物質科學研究院”。
“申請來合作區的團隊正在排隊,都看好這裏”
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區吸引來的不僅(jin) 有陳福榮這樣的資深教授,還有鍾仿洵博士這樣的科研新銳。作為(wei) 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的助理院長、深港智慧醫療機器人開放創新平台的項目執行主任,90後的鍾仿洵也是在2020年從(cong) 香港來到河套,負責項目的統籌管理與(yu) 手術輔助機器人領域的基礎研究及產(chan) 業(ye) 化落地。
“我們(men) 團隊在香港研究手術輔助機器人已十年有餘(yu) 。”鍾仿洵透露,“雖然我們(men) 已經研發至第三代,也通過了臨(lin) 床驗證,但要在香港實現產(chan) 業(ye) 化,仍然有難度。”智慧醫療機器人的產(chan) 業(ye) 化涉及機械、微電子和集成電路多個(ge) 領域,這些在香港都沒有成熟的供應鏈。
到了深圳,一切就不一樣了。“在這裏,我們(men) 可以享受到完整的機器人製造產(chan) 品供應鏈帶來的便利,項目研發的機器人係統已從(cong) 實驗型發展為(wei) 預商業(ye) 型版本。待初創公司孵化完畢,商業(ye) 型智慧醫療機器人便可量產(chan) 。”談到合作區7月7日發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聯合政策包》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技術攻關(guan) 及產(chan) 業(ye) 化創新若幹支持措施》,鍾仿洵充滿期待,形容這兩(liang) 套政策包在資金以及深港兩(liang) 地人才住房、通關(guan) 、居留等方麵的支持對港校科研機構而言如虎添翼。
鍾仿洵對河套的環境和濃厚的科研氛圍十分滿意:“本校申請來合作區的團隊正在排隊,大家都看好這裏。”
“香港將與(yu) 內(nei) 地協同發展,這裏就是一座橋”
“IDEA晶泰人工智能實驗室已經在蛋白-配體(ti) 結構預測與(yu) 抗體(ti) 結構預測方麵取得階段性進展,有望實現蛋白-配體(ti) 結構、抗體(ti) 結構的高精度預測,並通過與(yu) 晶泰的小分子發現業(ye) 務與(yu) 抗體(ti) 發現業(ye) 務結合,為(wei) 藥企提供更先進的生物藥設計及性質預測AI算法,從(cong) 而賦能生物藥的創新研發。”去年入駐河套國際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園的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馬健博士告訴記者。
作為(wei) 一家業(ye) 務遍及全球的AI藥物研發平台,為(wei) 什麽(me) 將總部放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馬健表示,除了離市中心近、有科研氛圍、可以同時滿足專(zhuan) 業(ye) 實驗室與(yu) 辦公室的雙重場地需求外,他們(men) 更看中這裏與(yu) 香港接壤的前景。“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在推動建設占地麵積約300平方公裏的北部都會(hui) 區,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在河對岸匯聚與(yu) 深圳互補的創新、人才資源與(yu) 產(chan) 業(ye) 生態。我相信,香港將進一步與(yu) 內(nei) 地協同發展,讓大灣區以更強的成長勢能和創業(ye) 吸引力孵化新技術、捕捉新機遇,這裏就是一座橋。”(嚴(yan) 聖禾 張郗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