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何以促進未來教育發展
作者:顧小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人工智能促進未來教育發展研究”首席專(zhuan) 家、華東(dong) 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係教授)
自工業(ye) 革命以來,人類社會(hui) 的發展總是在技術與(yu) 教育的角逐互動中前行。技術作為(wei) 推動人類曆史發展的核心推進力,與(yu) 教育這一“人力資本發動機”競相成為(wei) 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主力。人工智能作為(wei) 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顯著標簽,其飛速發展正在逐步塑造社會(hui) 、經濟、生活等領域的業(ye) 務新形態,也不斷帶來顛覆性、豐(feng) 富性、創新性的新業(ye) 態。麵對人工智能技術對整個(ge) 社會(hui) 發展的刺激,教育如何發展,成為(wei) 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
人工智能凸顯創新人才發展挑戰
作為(wei) 引發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技術,人工智能促進社會(hui) 經濟和科技的指數級發展,對人力資本的質量與(yu) 供給產(chan) 生了新的需求,人工智能與(yu) 人力資源之間的相互依存關(guan) 係產(chan) 生了前所未有的張力,教育的超前性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第一,知識增長的指數發展使得未來人才需要哪些方麵的準備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第二,智力勞動者比重增加,創新人才成為(wei) 時代發展的剛需。人工智能技術與(yu) 生產(chan) 過程的深度融合,會(hui) 極大壓縮生產(chan) 領域的從(cong) 業(ye) 者需求,特別是那些人工智能勝出的領域。第三,人工智能技術的興(xing) 起引發高技術產(chan) 業(ye)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新型服務行業(ye) 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從(cong) 而使得創新型人才、複合型人才、高技術人才等在勞動力結構中需求激增。人工智能技術無法取代的創造性、靈活性、人文性等能力將成為(wei) 智能化時代人才競爭(zheng) 的關(guan) 鍵。教育肩負培養(yang) 創新人才、為(wei) 未來人才提前布局的使命。回溯曆史,我們(men) 可以得到的經驗是,隻有教育領先於(yu) 技術的發展步伐,為(wei) 技術推進的社會(hui) 提前做好人力資源的布局,社會(hui) 的發展才有後勁。因此,在人工智能推進社會(hui) 更飛速發展的今天,必須回答好什麽(me) 樣的教育才能承載提前布局人力資源的使命,以應對未知社會(hui) 的人才挑戰這一問題。
人工智能催生新的知識生產(chan) 方式
在人工智能的影響下,人類知識生產(chan) 加劇變化,知識增量呈現指數級態勢。教育的傳(chuan) 承性發展將不再局限於(yu) 知識的傳(chuan) 授與(yu) 繼承,而強調知識創造與(yu) 創新,人工智能的介入更是催生了新的知識生產(chan) 方式。其一,人工智能強大的知識發現能力縮短了知識生產(chan) 周期。隨著深度學習(xi) 、強化學習(xi) 等新的機器學習(xi) 算法的發展,人工智能除了可以加快知識的生產(chan) 、訪問和利用,還可以從(cong) 數據中提取隱含的、未知的、潛在的、有用的信息(知識),從(cong) 而擴展知識創造的能力。其二,人機協同的智能模式擴大了知識創造的機會(hui) 與(yu) 可能性。人工智能技術不僅(jin) 促進人的群智協同創新,而且可以實現人類與(yu) 人工智能代理協同,後者所具有的超強計算能力,可以極大加速知識生產(chan) ,催生知識的眾(zhong) 創,以及人機協同知識創新。人工智能催生的新的知識生產(chan) 方式對教育的挑戰是,教育不再局限於(yu) 知識傳(chuan) 承,而更是知識的創新。未來學校教育必須教會(hui) 學生如何與(yu) 人工智能技術協同合作,嗬護學習(xi) 者“能學”,以及高度重視學生辨析知識能力的培養(yang) ,召喚學習(xi) 者“會(hui) 學”,促進學習(xi) 者在人機交互中實現知識更新與(yu) 創造。
人工智能變革學習(xi) 方式帶來創造力與(yu) 活力釋放可能
人工智能已經引發了諸多領域與(yu) 行業(ye) 的深刻變革,對教育的係統性變革更是呼之欲出,為(wei) 學習(xi) 方式的變革帶來了可能。首先,人工智能技術帶來規模化教育的個(ge) 性化可能。人工智能構建的智慧學習(xi) 環境不僅(jin) 創造靈活的學習(xi) 空間,還能感知學習(xi) 情境、識別學生特征,為(wei) 學生提供個(ge) 性學習(xi) 支持。其次,人工智能技術帶來標準化教育下的適應性可能。人工智能通過動態學習(xi) 診斷、反饋與(yu) 資源推薦的自適應學習(xi) 機製,可以適應學生動態變化的學習(xi) 需求,從(cong) 而打破標準化的教育限製,釋放出學生的創造力與(yu) 活力。最後,人工智能改善結構化的授導方式,釋放教師的創造力與(yu) 教學活力而專(zhuan) 注於(yu) 人性化的學習(xi) 設計。教師煩瑣重複性的工作能夠被智能機器所替代,智能分析技術能為(wei) 教師精準定位學生的學習(xi) 問題與(yu) 需求,教師的角色將轉向更加優(you) 秀的學習(xi) 設計師,專(zhuan) 注於(yu) “如何讓學生學好”,注重培養(yang) 學生的能力和思維,將更多時間用於(yu) 學習(xi) 活動設計以及與(yu) 學生的個(ge) 性化互動交流,為(wei) 學生提供個(ge) 性化學習(xi) 支持服務。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與(yu) 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給教育的改革創新帶來了更多選擇,教育需要發揮技術的賦能、增能、使能優(you) 勢滿足教育的功用性追求,也要堅守教育的育人初心和使命傳(chuan) 遞人文性價(jia) 值,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為(wei) 前提探索可以實踐的學習(xi) 方式、學習(xi) 設計,通過人工智能釋放出教育的更大活力。
人工智能引發領域與(yu) 行業(ye) 變革催生教育生態升級
人工智能對其他領域與(yu) 行業(ye) 的變革影響也會(hui) 延伸到教育領域,因為(wei) 教育是關(guan) 乎社會(hui) 發展全局的事業(ye) 。一方麵,人工智能所發揮的增強、替代、改善、變革等作用,突出體(ti) 現在對社會(hui) 生產(chan) 和生活各個(ge) 領域所產(chan) 生的行業(ye) 重塑作用,以及對人力的釋放。另一方麵,這些重塑作用和人力的釋放,引發了社會(hui) 領域與(yu) 行業(ye) 的變革,促使了社會(hui) 人才需求的轉向;而教育是社會(hui) 人才資源輸出的重要領地,需要為(wei) 此作出有力回應,從(cong) 而催生教育生態升級。人工智能加速了教育深化改革的進程,推動了係統內(nei) 部的更新再造。數字技術已經對教師學生、課程、教學方式、學習(xi) 體(ti) 驗、評價(jia) 、管理等教育要素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並通過逐步的再造教育流程,變革著教育生態。而人工智能則在進一步加速這一過程,以一種顛覆性創新的態勢,拓展係統內(nei) 各要素的內(nei) 涵,改善和延展係統內(nei) 部關(guan) 係,重塑教育係統功能與(yu) 形態。人工智能拓展了教育邊界,助推未來學校建設。未來學校將借助技術的力量,把校外學習(xi) 場所(如科技館、博物館)和線上學習(xi) 場所都納入“學校”的範疇,整合社會(hui) 各領域的教育資源,形成一種全新的育人環境。同時,數字孿生等新技術促進現實空間與(yu) 虛擬空間的交互融合,通過創建人、物、環境數字孿生體(ti) ,實現物理空間與(yu) 數字空間的雙向映射、動態交互和實時連接。對教育係統內(nei) 部的升級改造以及空間資源的拓展,能夠使其更好地與(yu) 社會(hui) 領域銜接,更好地提供適應未來生活和工作的創新人才成長場所。
人工智能關(guan) 乎強國戰略目標實現
教育應服務於(yu) 國家戰略布局,為(wei) 搶占人工智能發展先機,構築先發優(you) 勢;為(wei) 國際競爭(zheng) 、社會(hui) 發展輸出創新人才,支持科學技術的自主研發。當前,世界各國紛紛把發展人工智能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以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高點以及全球競爭(zheng) 中的主動權。《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我國要“成為(wei) 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戰略目標,全局部署了經濟、教育、科技、社會(hui) 發展和國家安全等重要方麵。教育強國戰略是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重要戰略的邏輯起點,人工智能對教育的人才培養(yang) 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近年來,世界各國在發展人工智能的同時也麵臨(lin) 巨大挑戰,如創新人才問題、高新技術自主可控問題等。人工智能的國際競爭(zheng) 本質是人才的較量,這需要教育從(cong) 戰略層麵予以回應。因此,教育在戰略上起引領作用,就要既充分發揮智能技術優(you) 勢推動教育生態係統升級,又謀篇布局為(wei) 國家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立足技術與(yu) 教育在角逐中互為(wei) 塑造的視角,對人工智能促進未來教育發展的探索,更需要在戰略上把握先機,通過教育為(wei) 社會(hui) 各領域輸出創新人才,支撐社會(hui) 各領域轉型升級以及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創新發展,為(wei) 強國戰略注入持續活力與(yu) 能量。
教育在與(yu) 技術的角逐中共同推動社會(hui) 的發展。教育具有超前性、人文性、傳(chuan) 承性、戰略性及生態性等特點。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指數式發展麵前,教育的超前性變得難以維係;需要慢工出細活的人文性與(yu) 滿足社會(hui) 用人需求的工具性之間呈現時空拉鋸和矛盾;對人類知識的傳(chuan) 承則變身為(wei) 曆史傳(chuan) 承、人際共創以及人機共創的多重特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的發展加速,教育的發展戰略、前瞻性謀劃,是一個(ge) 時不我待、任重道遠的重要課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