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用民歌唱出中國好故事

發布時間:2022-08-10 10:0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用民歌唱出中國好故事

  講述人:北京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王二妮

  小時候,我和媽媽去地裏幹農(nong) 活、在屋頭做家務時,媽媽總會(hui) 悠悠地唱起歌來。她告訴我,唱歌的時候,就不覺得累了。

  在我生長的那片黃土地上,音樂(le) 無處不在——黃河邊的船工高唱著勞動號子;男男女女行走塬上,隨性地唱起高亢嘹亮的信天遊;豐(feng) 收季節,農(nong) 人們(men) 在田間地頭用打場歌鼓勁兒(er) ;青年男女羞澀而熱烈地唱小調、訴衷情……這一切,讓我深深著迷。

  10歲左右,我加入了村裏的秧歌隊,13歲時學習(xi) 秦腔,從(cong) 此成為(wei) 專(zhuan) 業(ye) 歌手。為(wei) 了不斷提高自己,我買(mai) 了許多磁帶學習(xi) 琢磨。慢慢地,我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風格。我時常覺得,音樂(le) 仿佛是浸潤在每個(ge) 陝北人血液裏的,它在廣闊天地間無拘無束地悠遊,釋放著人們(men) 生活中最真實的喜怒哀樂(le) ,撥動著父老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心弦。

  過去,職業(ye) 民歌手比較少,不少人覺得民歌不夠洋氣,一些音樂(le) 創作者也會(hui) 轉向當下流行的歌曲風格。而我從(cong) 沒有動搖過。越深入學習(xi) 、了解,我越覺得民歌的歌詞、旋律值得回味,值得我們(men) 傳(chuan) 承下去。比如《一對對鴛鴦水上漂》《走西口》《圪梁梁》……歌詞生動直白,疊詞、韻腳的使用讓歌曲變得很親(qin) 切,感情表達也非常深刻,旋律優(you) 美動人,可以刻畫許多大喜大悲的感情。

  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曆程中,陝北人民借鑒了傳(chuan) 統陝北民歌唱法,用歌聲訴說著對艱辛歲月的不懈抗爭(zheng) ,抒發著對黨(dang) 和國家的熱愛,比如《山丹丹開花紅豔豔》《南泥灣》《翻身道情》《東(dong) 方紅》等。那時候陝北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歌聲卻傳(chuan) 遞出不屈不撓的個(ge) 性、濃烈的情感和積極樂(le) 觀的精神。在演出中,觀眾(zhong) 總是被這樣的感染力所打動。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傳(chuan) 統文化感興(xing) 趣,陝北年輕人不再覺得民歌太“土”,我很開心看到這樣的變化。與(yu) 此同時,隨著受眾(zhong) 逐漸變得廣泛,民歌也產(chan) 生了新的變化。曾經,很多人對民歌創新持有懷疑,擔心失去原汁原味。但今天,越來越多的音樂(le) 創作人嚐試以更豐(feng) 富的音樂(le) 元素展現民歌更多樣的風情,祖祖輩輩流傳(chuan) 下來的音樂(le) 精華,被更多人所重視、珍惜。

  從(cong) 第一張專(zhuan) 輯開始,我一直在尋找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融合點。我把不少傳(chuan) 統民歌進行了重新編曲、配器和演繹,讓它們(men) 煥發新的活力,跟得上時代,被更多人傳(chuan) 唱。不少改編的傳(chuan) 統民歌成了現在非常流行的版本。有一次,我在國外演出時,邀請了外國樂(le) 手做交響樂(le) 伴奏。雖然他們(men) 之前對中國傳(chuan) 統音樂(le) 不太了解,但接觸後也為(wei) 之感染,被中華文化所吸引。這讓我非常自豪。今後,我會(hui) 堅持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精華,唱好中國民歌、講好中國故事。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陳之殷、郭超、周仕興(xing) 、胡曉軍(jun) 、張勇、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鵬)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