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為何青睞科技人才
9月開學季即將到來,銀行業(ye) 2023年校園招聘也正式拉開序幕。與(yu) 此前數年不同的是,今年各家銀行愈發青睞科技人才,如數據分析師、研發工程師等,並將優(you) 先錄取“有較強的數據分析處理、數據模型建設能力的應聘者”,有些銀行還提出了“3年內(nei) 招聘1萬(wan) 名科技人才”的計劃。
銀行愈發青睞科技人才,這是金融數字化轉型的必然結果。回顧銀行業(ye) 發展史我們(men) 不難看出,這也是一部科技發展史。從(cong) 最初的“一把算盤一支筆”,到後來的“鼠標+記賬機”,再到如今的“純互聯網銀行”,銀行業(ye) 一直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者、受益者、推動者。尤其是近十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金融異軍(jun) 突起,深刻改變了銀行業(ye) 傳(chuan) 統獲客模式、風險控製模式以及經營管理方式。
數字化轉型能否成功,關(guan) 乎一家銀行的市場競爭(zheng) 力。不少人可能還記得2014年初因“餘(yu) 額寶”引發的存款大搬家討論,這是移動互聯網對傳(chuan) 統銀行業(ye) 的一次代表性“衝(chong) 擊”。時至今日,大部分個(ge) 人用戶早已習(xi) 慣了移動支付、電子商務、線上申請貸款,大部分銀行也已完成了從(cong) “坐商”到“行商”的轉變,主動、靠前服務,持續強化科技賦能。對內(nei) ,銀行不斷加強對信息數據的整合、共享和挖掘,並將其廣泛應用至各個(ge) 業(ye) 務環節。對外,銀行主動與(yu) 頭部互聯網機構開展合作,共拓服務場景、共享數據資源,有些還會(hui) 共建風險控製模型。
數字化轉型能否成功,還關(guan) 乎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的質效。以小微企業(ye) 金融服務為(wei) 例。一方麵,受益於(yu) 金融科技,小微企業(ye) 的信貸可獲得性大幅提升。通過數據挖掘與(yu) 分析,小微企業(ye) 眾(zhong) 多的非標準化“軟信息”轉化為(wei) 具有信用價(jia) 值的“硬信息”,這讓此前不可能發放的貸款變成了可能。另一方麵,受益於(yu) 金融科技,小微金融服務的效率也大幅提高。通過線上平台以及供應鏈數據,銀行實現了批量獲客、節省了運營成本,小微企業(ye) 則實現了線上申貸、當天放款,資金運轉效率得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家銀行的科技人才仍存在較大缺口,痛點集中在“招不來”或“留不住”。從(cong) 招聘環節看,有信息科技背景的畢業(ye) 生更加青睞科研機構、互聯網機構、創業(ye) 企業(ye) 等,對於(yu) 他們(men) 來說,不論是個(ge) 人職業(ye) 發展前景還是薪酬待遇,銀行都略顯遜色。從(cong) 留人環節看,由於(yu) 銀行的傳(chuan) 統優(you) 勢資源仍集中在信貸部門,部分科技人員認為(wei) ,自身數年後容易遭遇職業(ye) 發展天花板,因此會(hui) 逐漸轉投別家。
接下來,各家銀行要統籌“重視科技”與(yu) “遵循金融規律”二者之間的關(guan) 係。要意識到互聯網金融並沒有改變金融的根本邏輯,互聯網提供的是服務平台、技術手段,而金融的核心仍是風險控製。因此,各家銀行要綜合施策、統籌管理,既要讓科技人才留下來、更好地發揮作用,又要尊重金融規律,嚴(yan) 防因不當使用數據而引發各類風險。(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子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