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濕地為巢湖戴上“翡翠項鏈”
光明日報記者 常河 馬榮瑞
夏日裏,驅車沿著中國第五大淡水湖巢湖環遊,不但沒有聞到往年藍藻暴發產(chan) 生的味道,相反,一路行來,滿目是遼闊的水麵、豐(feng) 茂的水草、自然沼澤草甸舒緩的邊際線、競相綻放的荷花,還有時時在藍天劃過優(you) 美弧線的白鷺。
2022年7月底,隨著肥東(dong) 十八聯圩濕地三期項目最後一道工序的落地,環巢湖十大濕地全麵完成修複。10處濕地為(wei) 巢湖架起了一道天然的生態屏障。
“有人說巢湖的形狀像傳(chuan) 說中的‘聚寶盆’,十大濕地的建成等於(yu) 給‘聚寶盆’戴上一串‘翡翠項鏈’。”安徽省合肥市林業(ye) 和園林局副局長嶽長青告訴記者,隨著總麵積100平方公裏、總投資58.5億(yi) 元的環巢湖十大濕地全麵建成,合肥在內(nei) 陸淡水湖水體(ti) 治理方麵積累了探索性經驗,並將帶動環巢湖周邊休閑農(nong) 業(ye) 和鄉(xiang) 村旅遊發展,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組合拳”助推濕地修複
8月23日下午,應幾個(ge) 遊客要求,周新民開車帶著他們(men) 去三河濕地拍照。
三河濕地緊鄰巢湖岸線,這裏保持了田埂、溝塘、水渠的原狀,生態綠道串起小微濕地科普區、農(nong) 耕文化展示區、引江濟淮遊覽區、太平圩生態體(ti) 驗區和生態農(nong) 業(ye) 聚集區等不同區域。濕地粗獷原始的景色引得遊客不時停下來留影。
周新民原是當地的農(nong) 民,為(wei) 了建設三河濕地,他和村裏人一起退耕,自己在三河鎮開了一間民宿。
濕地被稱為(wei) “地球之腎”。對於(yu) 八百裏巢湖而言,環湖濕地是維係其生態環境的“腎髒”。
近年來,合肥舉(ju) 全市之力推進巢湖綜合治理。2018年,合肥圍繞生境、水係、水質、水量等濕地保護核心問題,正式啟動環巢湖十大濕地保護修複工程。至今,派河口、湖濱、三河、槐林、柘皋河、棲鳳洲、馬尾河、玉帶河、半島、十八聯圩等十大濕地先後全麵完成修複。
合肥堅持自然恢複與(yu) 人工修複相結合,采取生態補水、封育、退耕還濕、植被恢複、保護野生動物、移民搬遷等措施,著力打造國內(nei) 領先的環湖泊濕地群。合肥率先啟動巢湖一級支流十五裏河下遊河口生態治理工程,淨化水質、削減氮磷,實施退養(yang) 1.5萬(wan) 畝(mu) ,退耕4.7萬(wan) 畝(mu) ,退居7005戶,恢複修複濕地6.5萬(wan) 畝(mu) 。共種植喬(qiao) 木41萬(wan) 株,灌木335.4萬(wan) 平方米,水生植被906萬(wan) 平方米。
在濱湖濕地,記者走進位於(yu) 巢湖北岸塘西河藻水分離港內(nei) 的藍藻科普館,這是安徽省首家藍藻科普教育基地。在這裏,你能看到放大了很多倍的藍藻結構模型,通過科普館內(nei) 的設備,了解藍藻的前世今生、結構特征,還可以通過滅藻大作戰等遊戲,身臨(lin) 其境體(ti) 會(hui) 藍藻對環境產(chan) 生的危害。
如今,建成的環湖濕地群正在實現改善水質、蓄水防洪、維持生物多樣性等主要功能。十大濕地日均淨化水量可達120萬(wan) 噸,2020年環湖十大濕地累計蓄洪2.69億(yi) 立方米,最大限度減少了入湖水量。調查顯示,環湖濕地植物達562種,鳥類達303種,東(dong) 方白鸛、白琵鷺、紅胸秋沙鴨等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選擇在這裏棲息、繁衍。
“這些鳥我們(men) 小時候常見,有那麽(me) 幾年,人和村莊都擠到湖邊,鳥不見了。”故土難離,周新民一有閑暇還會(hui) 來濕地,找尋“家”的舊址,“你看那棵落滿白鸛的大樹,就是原來的村口,可像油畫?”
2022年6月,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名單揭曉,全球共25個(ge) 城市獲此殊榮,合肥位列其中。
珍稀鳥類接連在巢湖現身
盛夏的肥東(dong) 十八聯圩,水草豐(feng) 茂,不時有飛鳥劃過天空。
這裏原是具有30多年養(yang) 殖曆史的長臨(lin) 河2814漁場,如今一改往日的模樣——33座“生態滲濾島”是這裏最大的亮點。
俯瞰,這些遠近大小各不同的“生態滲濾島”是圩區533口魚塘的高汙染底泥,這是通過生態滲濾島技術集中固化、科學治理後的成果。據此,南淝河河水以自流方式進入十八聯圩濕地後,通過西部多田濕地和東(dong) 中部多田濕地分別淨化後,匯入中部湖泊濕地進行深度淨化,再由泵站排出。
穿行濕地,河汊縱橫;極目遠眺,綠水交融。“我們(men) 構建了包括生態島、季節性草灘、濕草地、灘地、蘆竹沼澤、淺水區和深水區在內(nei) 的多樣化濕地生境,形成了良好的濕地生態係統結構。”合肥十八聯圩生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家政說。
在廬江縣,棲鳳洲濕地、馬尾河濕地美麗(li) 非凡。“2019年,我們(men) 對棲鳳洲、馬尾河兩(liang) 大濕地範圍內(nei) 的豐(feng) 洲圩、一浪圩、許橋聯圩、蒼頭聯圩等4個(ge) 地塊進行了修複重建,麵積達5097畝(mu) 。修複工程去年3月底完工,隨後轉入日常養(yang) 護階段。”廬江縣林業(ye) 和園林建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邵健介紹。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蘆葦、荻、荷花、菰、水芹、慈姑等水生植物,構建了集水環境質量改善、生物多樣性提升、科普宣教於(yu) 一體(ti) 的健康濕地生態係統。
沿環巢湖大道而行,天空,鳥的翅膀不時劃過;水麵灘塗上,白鷺優(you) 雅散步,野鴨快速滑行……
年近七旬的夏家振自退休後,幾乎每天早上都會(hui) 扛著相機到巢湖邊轉轉,鏡頭記錄下了很多環巢湖曆史上無記錄的鳥類。“這些年,濕地麵積擴大,巢湖水質好轉,禁捕後魚蝦增多,巢湖逐漸成了鳥類的天堂,每年都給我們(men) 攝影愛好者帶來驚喜。”
“珍稀鳥類接連在巢湖現身、棲息,折射出巢湖生態環境的日益向好。”巢湖生物資源調查項目組鳥類專(zhuan) 家虞磊說,今年以來,環巢湖鳥類調查共記錄到鳥類19目56科257種。“環巢湖新記錄鳥類13種,其中西方秧雞、棕頭鷗、亞(ya) 洲短趾百靈和長嘴鷸為(wei) 安徽省新記錄鳥種,白鵜鶘為(wei) 合肥市新記錄鳥種。”
濕地建設扮靚了巢湖“三麵青山一麵湖”的美景,越來越多的本地市民、外地遊客,聚集到巢湖周邊,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綜合施策建好管好濕地
濕地如何保護?如何修複?怎樣長效管理?
2019年,合肥首開保護濕地立法先河,出台《合肥市人大常委會(hui) 關(guan) 於(yu) 加強環巢湖十大濕地保護的決(jue) 定》,為(wei) 環巢湖濕地保護注入法治力量。
合肥還在濕地補償(chang) 機製、濕地保護修複機製等方麵創新突破,製定了《環巢湖十大濕地生態效益補償(chang) 考核辦法(試行)》,落實財政獎補政策;依托高校及領域專(zhuan) 家技術力量,編製了《巢湖流域濕地保護與(yu) 修複技術導則》,豐(feng) 富濕地修複措施;出台了《環巢湖十大濕地管養(yang) 導則(試行)》,推進濕地保護與(yu) 修複。
濕地要建好,更要管護好。“隨著環巢湖十大濕地的全麵建成,後期重點是管養(yang) 。”合肥市林業(ye) 和園林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自2022年起,合肥將連續3年,每年預算安排約8500萬(wan) 元,專(zhuan) 項用於(yu) 環巢湖十大濕地生態效益補償(chang) ,構建濕地後期管養(yang) 長效機製。
走在巢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身著統一製服的公園養(yang) 護和管理人員隨處可見。“為(wei) 保障公園高效運營,區裏創新采取‘政府+國企’模式進行運營管理。”巢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運管部負責人汪皓說,公園現已配備管理、巡護、養(yang) 護人員220餘(yu) 人,實現了常態化、專(zhuan) 業(ye) 化、精細化管護。
在三河國家濕地公園宣教館,一塊大屏幕上,濕地溫度、降水量、濕地功能分區、動植物種類等數據一目了然。作為(wei) 合肥首個(ge) “國字號”濕地公園,三河國家濕地公園在科研監測等方麵走在了前麵。“我們(men) 與(yu) 安徽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工程學院進行合作,對濕地公園的植被覆蓋和土地覆蓋類型、重要環境因素、外來物種等開展長期監測。”三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介紹。
“監測就像是‘體(ti) 檢’,旨在更好地管養(yang) ,發揮好濕地生態功能。”合肥市林業(ye) 和園林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下一步合肥將搭建濕地智慧平台,持續開展巢湖生物資源調查研究和濕地生態監測,對濕地修複成效進行科學評估,實現十大濕地數據共享、行動同步,建立濕地資源本底數據庫和生態預警機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