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科技界的一座“高山”
【弘揚科學家精神】
在8月28日正式開幕的“科學泰鬥 國士無雙——紀念周培源誕辰120周年主題展”上,三張照片吸引了參展觀眾(zhong) 的目光。
第一張照片裏,時年38歲的周培源戴著眼鏡、穿著夾克,風度翩翩,他正騎著“華龍”馬去西南聯合大學授課。
1940年,周培源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係任教,和家人居住在昆明滇池西畔的山邑村。他的家離西南聯合大學約為(wei) 40裏,為(wei) 了去學校給學生上課,他專(zhuan) 門買(mai) 了一匹馬作為(wei) 交通工具,並給馬取名為(wei) “華龍”。每天早上,他很早就起床喂馬、刷馬,送女兒(er) 上學後,再騎馬到學校上課。“騎馬授課”的周培源教授受到不少學生的喜愛,也得到了“周大將軍(jun) ”的稱號。
周培源的教學生涯長達60多年,在此期間培養(yang) 出一批又一批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力學家,其中包括王竹溪、彭桓武、林家翹、張守廉等,而聽過他授課的就更多了,錢三強、錢偉(wei) 長、王淦昌、朱光亞(ya) ……可謂是“桃李滿天下”。
第二張照片攝於(yu) 1943年周培源美國加州寓所。當時,這裏是中國留學生的聚點。照片中,周培源與(yu) 錢學森等中國科學家站在一起,意氣風發。
1943年,周培源應母校加州理工學院邀請,利用第二次科研休假到加州參加美國組織的戰時科學研究工作。在加州理工學院,周培源從(cong) 事湍流的研究。二戰結束後,因參與(yu) 美國戰時科學研究與(yu) 發展局的軍(jun) 事研究項目並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周培源獲邀加入美國海軍(jun) 軍(jun) 工試驗站——要求是成為(wei) 美國公民。
周培源認為(wei) “橘生南國,受命不遷”,謝絕了入籍邀請。他說:“當時赴美,是為(wei) 了參加反戰的科學工作,以便報效祖國。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還有什麽(me) 必要留在美國呢?”
1947年2月,他攜家人回到了祖國。周培源的外孫周誌兵在主題展上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周老於(yu) 1947年11月18日給加州理工學院的同事和朋友威蘭(lan) 德教授寫(xie) 了一封信。信中寫(xie) 道:“我總覺得我們(men) 這些拿過政府獎學金、亦即人民的錢在國外受過教育的人在中國有個(ge) ‘責任’要盡……必須犧牲我們(men) 個(ge) 人及家庭的物質享受……如果有一天他不能為(wei) 自己的祖國工作,那將是‘最不幸’的事情了。”
第三張照片裏,周培源正在美國華人團隊的歡迎會(hui) 上致辭。此時他已是滿頭白發,但精神矍鑠。
周培源曾任中國科協副主席、代主席、主席、名譽主席。在較長一段時間裏,國家科技外事方麵的工作落在他肩上,他也成為(wei) 中國與(yu) 國外科技界聯係的一座橋梁。
1978年,周培源率中國教育代表團赴美,商談雙邊人員互訪,與(yu)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hui) 、美國科學院及美國對外聯絡局進行了多輪會(hui) 談。在艱苦談判中,他提出中方人員以“訪問學者”身份赴美訪問,回避了雙方職稱對等問題,最終與(yu) 美方達成了11項口頭備忘錄,為(wei) 中國學者赴美訪問、留學鋪平了道路。當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批訪問學者52人抵達美國。
這是周培源的信條:“中國人民要以一個(ge) 積極的姿態去參加國際和平活動,讓世人聽到中國人民的和平聲音。”
周誌兵說:“在我眼裏,周老慈愛,風趣,樂(le) 觀,學識淵博,情趣高雅,胸襟坦蕩,平易近人,是一位和藹可親(qin) 的長輩。在我心中,周老相信科學,追求真理,以極大熱情幫助和扶持青年學者進步成長,是一位真誠、嚴(yan) 肅的好老師。他做事有原則,做人敢擔當,光明磊落,有著老一輩知識人的風範。周老的一言一行,影響了我的一生。”
開幕式上,承擔展覽講解工作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hui) 秘書(shu) 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現代科學家研究中心主任羅興(xing) 波介紹,“周培源就像一座大山,離得越遠,對大山的雄偉(wei) 氣勢感受得越深刻”。大師已遠去,處於(yu) 新時代的人們(men) 越來越能感受到他的精神力量。
主題展從(cong) 大師初成、科技外交、捍衛和平、桃李滿園、科學巨匠、科協工作、參政議政、家庭生活、反哺桑梓等方麵,通過196幅曆史圖片和47件珍貴實物,係統回顧了周培源在我國科學研究、教書(shu) 育人、國際科技交流、參政議政等方麵的卓越貢獻。展覽由中國科協、九三學社、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主辦,於(yu) 中國科技館展出。(孫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