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社會楷模 世人榜樣——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速寫

發布時間:2022-09-08 09:36:00來源: 新華社

  師者,人之模範也。

  中宣部、教育部6日公布2022年全國教書(shu) 育人楷模名單。涵蓋高教、職教、中小學、幼教、特教等各級各類教育的12位老師獲得這一榮譽。或深耕思政課堂,或勇攀科研高峰,或矢誌紮根基層,或為(wei) 孩子傾(qing) 注大愛深情……他們(men) 潛心育人塑楷模,牢記使命做榜樣,成為(wei) 廣大人民教師的優(you) 秀代表和傑出典範。

  深耕思政課堂

  思政課教師,是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人。

  吉林大學教授孫正聿從(cong) 教40餘(yu) 年,他寫(xie) 的《哲學通論》再版10餘(yu) 次,成為(wei) 全國高校通識課教育的經典教材,為(wei) 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hui) 科學普及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的專(zhuan) 業(ye) 是哲學,但我的事業(ye) 是研究和講授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年過古稀的孫正聿始終把培養(yang) “人”當作自己的“終身大事”,至今仍在為(wei) 本科生講課。他希望,能像自己崇拜的馬克思那樣,“為(wei) 全人類而工作”。

  前輩老驥伏櫪,後學銳意進取。來自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育英學校的年輕教師郭曉芳,把思政課“玩”出新花樣。

  作為(wei) 湖南省“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總班主任,郭曉芳將新時代“雲(yun) 端”思政課進行多維度創新,把思政教育內(nei) 容融入學生喜愛的時事、人物等“活教材”中,打造出46個(ge) 大課專(zhuan) 題、600餘(yu) 個(ge) 配套課程,覆蓋全省2.8萬(wan) 餘(yu) 所學校並輻射全國,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網絡思政品牌。

  勇攀科研高峰

  在哈爾濱工程大學,楊士莪被稱為(wei) “一站到底的院士”。隻因年過九旬的他,從(cong) 不坐著給學生上課。

  創建中國首個(ge) 理工結合、覆蓋全麵的水聲專(zhuan) 業(ye) ;參與(yu) 培養(yang) 了中國首批水聲專(zhuan) 業(ye) 骨幹;中國水聲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術決(jue) 策者……直到現在,楊士莪仍奮戰在教學科研第一線。

  “希望我們(men) 的後浪,在國家的支持下,為(wei) 中國海洋事業(ye) 、水聲事業(ye) 作出更大貢獻。”這是楊士莪90歲時許的生日願望。

  名單中的另一位院士康紹忠來自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起便致力於(yu) 農(nong) 業(ye) 高效用水與(yu) 水資源的教學科研工作。

  創建旱區農(nong) 業(ye) 水土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發起成立中國農(nong) 業(ye) 水問題研究中心,領導建成我國第一個(ge) 農(nong) 業(ye) 水土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如今,康紹忠的農(nong) 業(ye) 高效節水技術年節水量可達10多億(yi) 立方米。

  “還西北旱區一片綠洲”,這是康紹忠從(cong) 教30多年來不曾更改的初心。

  四川護理職業(ye) 學院院長、教授張先庚,同樣將教學科研一線視作自己的“主戰場”。她領導下的四川護理職業(ye) 學院,僅(jin) 用3年時間就實現從(cong) 中職到高職的轉型升級。

  “繼續堅守教育與(yu) 衛生報國初心,勇擔職教改革使命”,這是張先庚最新的目標。

  矢誌紮根基層

  “深耕一寸,苗長一尺”。那些矢誌紮根基層、默默發光發熱的教師,總是令人無比感佩。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教師楊瑞清,40多年堅持紮根鄉(xiang) 村辦教育,把鄉(xiang) 土生活作為(wei) 教學資源。他創辦的行知小學,也從(cong) 一所簡陋破舊的鄉(xiang) 村小學,發展為(wei) 集幼、小、中和教育實踐基地為(wei) 一體(ti) 的集團化現代學校。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第一中學校長、教師楊明生,留守家鄉(xiang) 貧窮落後的地區30多年,默默耕耘在教學一線。他數次拒絕發達地區的高薪聘請,更克服腫瘤病痛,用奮鬥贏得霍邱老百姓最真誠的讚譽。

  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縣明花學校教師安文軍(jun) ,30年輾轉4個(ge) 鄉(xiang) 村學校,將青春和愛心全部奉獻給牧區的孩子。他主持完成的三項課題,為(wei) 牧區學校學生習(xi) 慣培養(yang) 、心理健康輔導、理想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ang) 和少數民族地區建設書(shu) 香校園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

  傾(qing) 注大愛深情

  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ye) ,有愛才有責任。

  山西機電職業(ye) 技術學院教授李粉霞深諳這個(ge) 道理。被學生親(qin) 切地稱為(wei) “霞姐”的她,用無微不至的關(guan) 愛幫助職校學生學習(xi) 成長。她說,必須讓學生在職業(ye) 學校找到夢想和希望,那就是以技立身。

  另一位來自職業(ye) 學校武漢市旅遊學校的老師馬丹同樣用無私的愛心關(guan) 心學生的成長發展。2016年以來,她兩(liang) 次申請參加“組團式”援藏工作,在雪域高原上踐行“愛的教育”。她說,選擇了援藏就選擇了奉獻和擔當。

  上海市浦東(dong) 新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教師周美琴擁有35年的特教生涯。特殊兒(er) 童的悲喜她感同身受,特殊兒(er) 童的生命她用專(zhuan) 業(ye) 守護。她的學生中,有的在國際上表演,有的考上著名大學,更多孩子則學會(hui) 了自食其力。她說,孩子的成長,就是我的成就。

  今年全國教書(shu) 育人楷模中,“80後”孫怡最年輕,教齡卻也超過20年。2000年畢業(ye) 後,她毅然選擇回到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投身學前教育,從(cong) 此再也沒有離開這份事業(ye) 。22年來,近千名3到6歲的邊疆孩子得到她的照料。她說,隻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

  又是一個(ge) 九月開學季,又是一批教書(shu) 育人楷模。

  從(cong) 幼兒(er) 園到高校,從(cong) 職業(ye) 學校到特殊學校,從(cong) 文科到理工科……他們(men) 代表著新時代教師隊伍的傑出風采,用心用情詮釋出“四有”好老師的可愛模樣。(新華社北京9月6日電 新華社記者徐壯)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