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數字下田”:穩住“糧袋子”,鼓起“錢袋子”
【新聞隨筆】
作者:淩經球(廣西區委黨(dang) 校二級教授)
“務農(nong) 重本,國之大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農(nong) 業(ye) 的使命在於(yu) 牢牢穩住中國人“糧袋子”的同時,千方百計讓農(nong) 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如何解決(jue) 好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銜接的問題,成為(wei) 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亟待破解的時代課題。
以往一談到農(nong) 業(ye) ,人們(men) 的腦海裏自然就浮現出一幅農(nong) 民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圖景。當下,社會(hui) 上流行這麽(me) 一句話:“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農(nong) 田則是農(nong) 業(ye) 的母版。”隨著以生物育種、生物農(nong) 藥等為(wei) 代表的生物技術,和以5G技術為(wei) 支撐的雲(yun) 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蓬勃發展,新一輪農(nong) 業(ye) 科技革命正孕育著重大突破,其方向是生產(chan) 裝備化、裝備數字化、監管網絡化、管理智能化和作業(ye) 無人化。無人化生態農(nong) 場將成為(wei) 未來全球農(nong) 業(ye) 的發展趨勢,誰能搶占這一巔峰,誰就可以引領未來世界農(nong) 業(ye) 發展。
從(cong) 國際經驗看,中國農(nong) 業(ye) 未來的發展,仍然是以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為(wei) 驅動推動農(nong) 村結構轉型,進而促進國民經濟的結構轉型,並以此創造更多就業(ye) 、拉動農(nong) 村轉型。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這一轉型的目標就是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促進我國由農(nong) 業(ye) 大國向農(nong) 業(ye) 強國轉變。科技引領、數字賦能農(nong) 業(ye) 轉型升級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然而,我們(men) 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強國的實現程度僅(jin) 為(wei) 62%,與(yu) 世界農(nong) 業(ye) 科技強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階段。其中,最突出短板是農(nong) 業(ye) 科技條件不足,每萬(wan) 人擁有的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數為(wei) 32.4人,比例不高;農(nong) 業(ye) 科技投入強度為(wei) 0.62%,僅(jin) 為(wei) 世界前五名平均水平(1.98%)的31.3%;科技成果轉化率為(wei) 40%,而發達國家這一數據高達80%。這些成為(wei) 製約我國農(nong) 業(ye) 自主創新、實現農(nong) 業(ye) 科技強國夢的關(guan) 鍵要素。同時還應該注意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資源稟賦不一,區域發展不平衡。在東(dong) 部沿海等發達地區,“手機種田”已相當普遍;而西部地區尤其是邊疆民族地區不少地方仍擺脫不了“牛耕馬馱”的傳(chuan) 統舊俗,一定程度上也製約著我國農(nong) 業(ye) 整體(ti) 發展水平的提升。
實現我國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現代化農(nong) 業(ye) 轉型,須多管齊下、多措並舉(ju)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以百折不撓的韌勁推動種源“卡脖子”技術取得實質性突破,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芯片”升級換代,盡快縮小種業(ye) 自主創新與(yu) 發達國家的差距,努力穩住“糧袋子”。同時,我們(men) 圍繞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聚焦農(nong) 業(ye) 提質增效目標,積極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數字下田”新模式,讓數字賦能農(nong) 業(ye) 轉型升級行穩致遠,有力地充實了農(nong) 民的“錢袋子”。在補齊農(nong) 業(ye) 科技投入、人才培養(yang) 、科技成果轉化等突出短板,在完善鄉(xiang) 村數字基礎設施、培育新型農(nong) 民、引進數字化企業(ye) 、完善多方利益聯結機製、健全欠發達地區差別化支持政策等方麵出實招、使實勁、見實效,有力推動農(nong) 民持續增收、土地永續增綠、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國泰民安的美好藍圖正在變為(wei) 現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