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網友“催更”中科普生態學是什麽體驗

發布時間:2022-09-15 09:5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作者:趙斌

  作為(wei) 上世紀90年代開始接觸互聯網的中國第一代網民和技術人員,我很早就利用網絡平台進行科普創作了。雖然許多人認為(wei) ,科普與(yu) 學校教育是兩(liang) 個(ge) 完全不同的軌道,但我的體(ti) 會(hui) 是:科普與(yu) 教育有不少重合之處,很多時候可以實現優(you) 勢互補。

  我的專(zhuan) 業(ye) 是生態學,這是一門涉獵麵廣、交叉內(nei) 容多,相關(guan) 研究同人類生存空間息息相關(guan) 的學科,許多問題需要跨界思維和大眾(zhong) 的積極參與(yu) 。因此,這門學科非常適合將科普與(yu) 科學教育結合起來。可惜,常規的生態學教育,以介紹經典概念為(wei) 主,反而讓這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與(yu) 現實脫節。我希望能夠通過“觸網”,為(wei) 這門學科的科普工作貢獻一分力量。

  此前,我接觸過不同形式的教學網站,這些網站有一個(ge) 共同點:過分強調教學元素本身。這更像是通過視頻來展現傳(chuan) 統教學內(nei) 容,希望能模擬出傳(chuan) 統課堂的教學效果。但新媒體(ti) 時代的教學,應該實現一種全新的學習(xi) 方式,是超越而不是模擬傳(chuan) 統課堂。對學校和老師來說,應充分發揮新媒體(ti) 寓教於(yu) 樂(le) 的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yu) 到學習(xi) 過程中。

  2020年春天,我在自家書(shu) 房以科普講座的形式製作了《景觀生態學》課程,並在B站上首發,然後在網友的互動和催更中完成了課程錄製。這門課程也在當年上線中國大學MOOC(慕課),成為(wei) 我在該平台開設的第三門課。雖然在製作上比較樸素,但與(yu) 其他兩(liang) 門慕課相比,這門課程在社會(hui) 上得到的關(guan) 注反而是最多的。

  20多年來,不管工作有多忙,我每周四和周五一定會(hui) 抽出時間,瀏覽當日出版的《自然》和《科學》雜誌文章。閱讀中,看到自己有感悟的地方,早些時候我會(hui) 撰寫(xie) 成文字,發表在自己的博客空間和公眾(zhong) 號上;這兩(liang) 年,我會(hui) 製作成科普視頻,發布在視頻網站上。為(wei) 了讓更多人讀懂專(zhuan) 業(ye) 性內(nei) 容,這些雜誌所采用的編寫(xie) 方式,具有明顯的科普特征和通識屬性。因此,我會(hui) 將其作為(wei) 科普素材,希望用這種方式打破科普、通識與(yu) 專(zhuan) 業(ye) 教育之間的邊界。

  在傳(chuan) 統教育中,教科書(shu) 試圖呈現出一個(ge) 無可爭(zheng) 辯的結論,讓學生去接受,卻很少鼓勵學生自己去了解背後的事實。而科普力圖把科學發現作為(wei) 一個(ge) 臨(lin) 時的而不是既定的事實。科普,是連接專(zhuan) 業(ye) 的科學研究與(yu) 大眾(zhong) 領域的橋梁。相比較而言,科學文獻的陳述,通常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試探性,強調新觀察和結果,以及它們(men) 與(yu) 已有知識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而科普則是告訴學科領域之外的人,這些理論為(wei) 何重要,這些研究為(wei) 何具有突破性。

  很多人都有一個(ge) 樸素的認識:隻有將專(zhuan) 業(ye) 領域的問題講得讓外行都能聽明白,才算真懂了。因此,我覺得評判一個(ge) 人對某個(ge) 知識點掌握程度的最佳方式,就是看他能否用簡單的話語描述科學,讓外行也能聽懂,而且還覺得很有趣,並樂(le) 意參與(yu) 討論。

  有多少人參與(yu) 互動並進行有質量的討論,是我評判一個(ge) 科普視頻是否成功的標誌。很多時候,在互聯網上進行知識傳(chuan) 播,並非手把手教授技術細節,而是在說明這個(ge) 知識的價(jia) 值和重要性,它與(yu) 其他知識的關(guan) 聯,為(wei) 什麽(me) 一些問題碰到了麻煩,解決(jue) 這些麻煩需要哪些專(zhuan) 業(ye) 知識。而在準備這些科普視頻的時候,我自己往往也會(hui) 對相關(guan) 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我不僅(jin) 自己做科普視頻,也要求選修我課程的同學們(men) 做科普視頻,還會(hui) 將其作為(wei) 期末考試的作業(ye) 。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挖掘大學生的科普熱情,讓他們(men) 既成為(wei) 科普的對象,也成為(wei) 科普的參與(yu) 者和推廣者。

  《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時,發布了125個(ge) 人類目前還無法回答的科學問題,涉及生命科學、宇宙和地球、物質科學、認知科學、數學與(yu) 計算機科學等多個(ge) 領域。我計劃用3年的時間,通過視頻公開課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我對這125個(ge) 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的理解和解讀。同時,我還準備明年在複旦大學開設一門新的課程——《人類還不知道的科學問題》。我要用自己的實踐告訴大家,跨界融合是可能的,科普與(yu) 大學教育可以實現相互促進。

  (作者係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