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黃梅”綻新芽
原標題:精心打磨新戲,培養(yang) 創作人才,建設非遺傳(chuan) 承基地,安徽安慶——一枝“黃梅”綻新芽
核心閱讀
接連排練新戲,起用年輕演員,中小學師生走進黃梅戲藝術中心……在安徽省安慶市,無論是台上還是台下,曆史悠久的黃梅戲變得越來越“年輕”。人才是戲曲傳(chuan) 承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當地排新戲、帶新人,為(wei) 青年演員搭建展示平台,培養(yang) 創作人才,吸引更多新生力量源源不斷加入戲曲傳(chuan) 承隊伍中來。
深情的音樂(le) 中,燈光漸漸亮起,演員登台謝幕,劇場裏掌聲響起。感動、震撼、驚歎……台下觀眾(zhong) 的情緒在這一刻集中迸發。隨著黃梅戲《不朽的驕楊》第十二場演出結束,2022年安徽省安慶市“戲曲進校園”活動圓滿落幕。不到一個(ge) 月的時間裏,近5000名師生走進黃梅戲藝術中心,感受藝術魅力。
該劇導演、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介紹,全劇以老帶新,大膽起用年輕演員飾演不同年齡階段的楊開慧,形成老中青少4級演員梯隊,讓更多戲曲人才走上舞台。
台前,表演反複打磨
青春靚麗(li) 的扮相、婉轉優(you) 美的唱腔、遊刃有餘(yu) 的表演……舞台上,陳邦靚的表演令人眼前一亮。陳邦靚在《不朽的驕楊》裏飾演19歲的楊開慧,得到不少肯定,成績背後是反複的練習(xi) 與(yu) 推敲。
對於(yu) 戲曲演員來說,一個(ge) 眼神表演得準確與(yu) 否,直接影響人物形象的塑造。排練初期,陳邦靚深受其困。“《湘戀》章節有一場戲,我的眼神要麽(me) 太狠,要麽(me) 太軟,自己摸索了很久也把握不好分寸。”陳邦靚說。
“年輕人相對缺乏經驗,表演有些簡單。”為(wei) 了讓陳邦靚的表演更到位,韓再芬一遍遍幫她剖析人物的內(nei) 心活動,關(guan) 鍵環節還示範動作。
起初,陳邦靚在動作編排中設計了很多舞蹈動作,本想可以更好表現人物,不料在一次彩排中被韓再芬潑了冷水。“動作太過花哨,雖然表現力強,但是沒有恰當展現人物應有的氣質,肢體(ti) 動作一定要與(yu) 人物角色相匹配。”
除了細摳動作、打磨表演,排演《不朽的驕楊》時,讓演員感悟角色的精神也是重要一環。讓戲曲人樹立正確的價(jia) 值觀,是韓再芬一直的期盼。“演員有信仰,創造出來的作品才有價(jia) 值。”韓再芬說。
幕後,培養(yang) 創作團隊
張恒是再芬黃梅藝術劇院的一名文武醜(chou) 生。最近,他格外忙碌,除了要以演員身份參與(yu) 劇院集體(ti) 演出的彩排,還承擔了黃梅戲《小辭店》的導演工作。“雖然辛苦,但能接觸到戲曲創排的方方麵麵,受益良多。”張恒說。
在韓再芬看來,戲曲人才的培養(yang) ,不能隻將目光局限在演員身上,黃梅戲想要走深走遠,導演、編劇、舞美設計等創作團隊人員也至關(guan) 重要。
在排演《不朽的驕楊》時,韓再芬就挑選了包括張恒在內(nei) 的多名劇院演員,擔任助理導演。
“我之前也排過幾場小戲,場景相對單一,像這樣的大型現代戲,還真是頭一回參與(yu) 。”剛進導演組,張恒便迎來了考驗,在排練《芳華》章節時,由於(yu) 涉及演員較多,每個(ge) 人的舞蹈動作如何設計、台詞如何銜接、場景如何轉換,這些難題都擺在他的麵前。
張恒回憶,那段時間,他和同伴們(men) 一有想法就會(hui) 聚在一起交流,“反複討論了近一個(ge) 星期,再加上前輩的指導,《芳華》章節的場麵調度十分成功。”
張恒感慨,做演員隻要單純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行,但當了導演,才明白溝通、磨合的重要性。陳邦靚提起一件事,在創排《湘戀》章節時,張恒會(hui) 主動與(yu) 她商討表演上的細節,“從(cong) 這裏出場合不合適?邊走邊唱舒不舒服?每個(ge) 環節他都力求完美。”
經過在《不朽的驕楊》中的曆練,張恒有信心多了,“原本預計需要兩(liang) 個(ge) 小時排完的戲,現在不到一個(ge) 小時就搞定了,出乎意料的順利。”
未來,積蓄後備力量
時至今日,回憶起入選主演團隊的時刻,95後演員江李匯依然很興(xing) 奮。“當時知道了要扮演14歲的楊開慧,我心裏樂(le) 開了花,但冷靜之後覺得壓力很大,害怕自己不能勝任。”江李匯說。
相較於(yu) 江李匯的壓力,挑選她擔此重任的韓再芬卻一點也不擔心。信心何來?“我們(men) 劇院的年輕演員,別看歲數小,那可是身經百戰,舞台經驗非常豐(feng) 富。”韓再芬說。
2010年,再芬黃梅青年團成立,一批批青年才俊加入進來。為(wei) 了給年輕人創造更多表演機會(hui) ,2013年,在多方支持下,中國黃梅戲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基地成立,青年團的演員成了演出的主力軍(jun) 。
每周二至周六晚上8點半,悠揚的戲曲聲準時從(cong) 傳(chuan) 承基地傳(chuan) 出,一年能演200多場。韓再芬感慨:“黃梅戲的未來終歸要靠年輕人,搭建舞台,就是為(wei) 了讓他們(men) 在實戰中鍛煉自己。”
韓再芬的話充分體(ti) 現在江李匯身上。
“剛到青年團時,我的舞台動作都比較程式化,缺少變化。”江李匯說,不斷的練習(xi) 和老師的指導,讓她逐漸成長。有一回,江李匯在出演《天仙配》中的七仙女一角時,遇到了瓶頸。“原本七仙女在天宮時像個(ge) 孩子,但她成為(wei) 董永的妻子後,狀態肯定發生了改變。”江李匯一開始並未捕捉到這一細節,韓再芬的提醒,讓她找到了表演的精髓。
不斷積累,持續打磨,豐(feng) 富的演出經曆讓江李匯參演《不朽的驕楊》時得心應手。“幾年錘煉下來,最大的成長就是對不同年齡段的人物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把握能力。出演14歲的楊開慧,剛開始肯定要花時間摸索,但這個(ge) 過程很快,這得益於(yu) 平時的經驗。”江李匯說。
看過《不朽的驕楊》的觀眾(zhong) ,很難不對劇中出演毛岸英的小演員留下印象。“小朋友名叫徐語淩,今年隻有10歲,是我們(men) 少兒(er) 藝術團的台柱子。”韓再芬介紹,2020年,再芬黃梅少兒(er) 藝術團正式開課,22個(ge) 孩子,年齡最大的13歲,年齡最小的隻有4歲,“不少小朋友的夢想是成為(wei) 專(zhuan) 業(ye) 黃梅戲演員。”
“如今,從(cong) 青年團到少兒(er) 藝術團,我們(men) 針對黃梅戲後備力量,鋪排多年的‘梯隊式’人才建設係統正在日趨完善,今後還將不斷探索創新,推新人、育新苗。”韓再芬說。(本報記者 田先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