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出口增長新空間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全球需求在極度寬鬆的宏觀政策刺激下大幅回升,而供給端則因產(chan) 業(ye) 鏈受阻明顯減弱。中國因為(wei) 工業(ye) 體(ti) 係健全、製造業(ye) 生產(chan) 能力強大,在全球供求平衡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出口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與(yu) 此同時,今年以來,全球能源價(jia) 格和糧食價(jia) 格大幅波動,發達國家生產(chan) 和生活成本大幅上升,也給中國出口帶來了新機遇。加上《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RCEP)落地帶來出口新的成長空間,以及國家一係列支持出口政策落地,上半年中國出口增速仍然保持在較高水平。
但是,展望未來,國內(nei) 出口依然麵臨(lin) 不小的壓力。美聯儲(chu) 在半年左右時間內(nei) 連續大幅加息,對全球外匯市場和資本市場帶來了很大擾動;80多國跟隨美聯儲(chu) 加息,全球貨幣政策收緊成潮。全球通脹“高燒不退”引起生產(chan) 和生活成本高位運行,而主要經濟體(ti) 貨幣政策大力度緊縮則導致國際流動性大幅收縮和融資成本迅速上升,給全球經濟帶來了持續增強的下行壓力。
今年以來,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和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OECD)在內(nei) 的權威國際經濟機構多次下調本年度和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指標。市場普遍認為(wei) ,在烏(wu) 克蘭(lan) 危機及其引發的能源危機之下,歐洲經濟很可能會(hui) 於(yu) 四季度陷入衰退,而美國經濟則也有可能於(yu) 2023年出現一至二個(ge) 季度的負增長。在此背景下,全球需求增長必然大幅放緩,國際貿易增速將相應下行。8月,世界貿易組織(WTO)將今年全球商品貿易增速預測下調了1.7個(ge) 百分點,由之前預測的4.7%大幅降至3.0%。
我國是出口第一大國,目前出口額占全球出口市場15%多的比重。根據曆史數據,我國出口增速與(yu) 全球出口增速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兩(liang) 者相關(guan) 係數約為(wei) 70%。世界經濟大幅下行,部分主要經濟體(ti) 走向衰退,國際需求必然相應收縮,我國出口也將承受相應壓力,這在近期出口增速中已可見端倪。
盡管如此,我們(men) 仍應看到作為(wei) 第一出口大國的出口增長潛力,並努力拓展出口增長新空間。
我國具有較為(wei) 明顯的全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勢,這種優(you) 勢在獲得出口機遇和保障供給能力方麵已經和正在發揮著關(guan) 鍵作用。例如,隨著發達經濟體(ti) 疫情變化,我國宅經濟商品出口一度增速很高,新能源汽車出口出現大幅增長。
政策引導和支持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6月份國常會(hui) 部署了支持外貿的33項舉(ju) 措,9月份又追加穩出口相關(guan) 政策,持續針對新的形勢變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多項舉(ju) 措落地。
今年是RCEP落地生效的第一年。在RCEP互惠關(guan) 稅推動下,東(dong) 盟對我國出口需求顯著增加。無論從(cong) 長期還是短期看,RCEP對我國出口增長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與(yu) 東(dong) 盟“替代”效應相比,RCEP“創造效應”可能更為(wei) 顯著。經測算,RCEP對我國主要產(chan) 品的出口“創造”效應約為(wei) 2.4個(ge) 基點,顯著強於(yu) 主要產(chan) 品的“替代”效應0.3個(ge) 基點。正因如此,今年1月至8月,我國對東(dong) 盟的出口平均增長率為(wei) 19.5%,高於(yu) 對美國12.6%和歐盟18.5%的出口平均增速。東(dong) 盟已成為(wei) 我國最大的貿易夥(huo) 伴,未來RCEP的進一步實施會(hui) 對我國出口增長帶來重要積極影響。
烏(wu) 克蘭(lan) 危機推升歐洲能源價(jia) 格,導致歐洲經濟被動“去工業(ye) 化”。而我國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和巨大的市場規模,對歐洲對外投資具有較強吸引力。今年1月至7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7.3%,其中來自德國的投資同比增長23.5%,增速創曆史新高。來自德國的投資較多集中在汽車、食品、製藥、化學等行業(ye) ,占到歐洲對華直接投資的近70%,較2021年65%的份額進一步擴大了5個(ge) 百分點。
這表明,我國承接了不少來自歐洲的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外遷,對於(yu) 我國汽車、化工類產(chan) 業(ye) 鏈的轉型升級會(hui) 產(chan) 生積極促進作用,有助於(yu) 提升我國相關(guan) 領域的出口供給能力。歐洲製造業(ye) 外遷轉移,雖然會(hui) 使其製造業(ye) 生產(chan) 端暫時受阻,但歐洲製造業(ye) 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需求短期內(nei) 難以迅速消失,這種供需失衡矛盾增大了歐洲對外的製造業(ye) 產(chan) 品需求,有利於(yu) 我國在汽車和化工等領域出口市場的開拓。
近年來,歐洲對來自中國的進口依賴程度較高。無論從(cong) 進口總額還是結構來看,中國對歐洲在機電、金屬、化工、汽車等領域的出口均占有較大份額。2021年以來,歐洲工業(ye) 品和消費品價(jia) 格指數上升與(yu) 歐洲能源成本上漲高度相關(guan) 。能源價(jia) 格上漲大致可以解釋其PPI的上升,導致PPI-CPI剪刀差走擴,從(cong) 而推動歐洲企業(ye) 生產(chan) 成本快速上升,工業(ye) 品國際市場競爭(zheng) 力大幅下降。從(cong) 中間產(chan) 品和非耐用消費品來看,歐洲本土工業(ye) 產(chan) 品的價(jia) 格劣勢較為(wei) 明顯,相關(guan) 企業(ye) 利潤空間正在收窄。以非耐用品為(wei) 代表的本土生產(chan) 活動目前並無明顯衰退,說明企業(ye) 成本壓力仍然有向下傳(chuan) 導的餘(yu) 量,進口商品在未來仍然可能繼續擴大價(jia) 格上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
因此,中國對歐洲出口在相對價(jia) 格上存在一定優(you) 勢,有助於(yu) 推進中國對歐洲出口增長。其中,部分行業(ye) 如鋼鐵、化工、運輸設備等對歐洲出口可能保持高增長態勢,對歐洲出口占比較大的機電類產(chan) 品則可能溫和增長。(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 連 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