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留學歸來“種好糧”

發布時間:2022-11-10 09:16: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若是時間回到6年前,村裏人在田間地頭見到丁旦,常會(hui) 嘀咕幾句:“就是這個(ge) 娃,出去留學一趟之後還是回來種地,也不知他咋想的!”這樣的話丁旦聽過不少,但沒往心裏去。“那時連母親(qin) 都不支持我的選擇,何談能讓父老鄉(xiang) 親(qin) 們(men) 理解呢?”丁旦對記者說。

  可如今,這樣的閑話再也沒有了。返鄉(xiang) 創業(ye) 以來,丁旦推動水稻機械化種植、推出“田管家”,帶領更多鄉(xiang) 親(qin) 走上了致富路。

  9月,丁旦榮獲2022年度“全國十佳農(nong) 民”稱號。這位海歸“新農(nong) 人”,正在廣袤的家鄉(xiang) 土地上,實現自己最初“種好糧”的夢想。

  留英碩士返鄉(xiang) “務農(nong) ”

  2016年,碩士畢業(ye) 於(yu)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丁旦打定主意,回國後要返回家鄉(xiang) 江西高安發展,幫父母做好“高安大米”品牌。

  “你學的是消費者市場學,也不愁在大城市找到工作,為(wei) 什麽(me) 非要再來做這利薄又辛苦的農(nong) 業(ye) 啊?”母親(qin) 王秀萍有過不解,但拗不過兒(er) 子早已下了決(jue) 心,就答應讓他做做看。但母親(qin) 有一個(ge) 前提:兒(er) 子必須先去大城市求職,在那裏的現代企業(ye) 工作幾年後,再回到家鄉(xiang) 。“直接回來繼續做農(nong) 業(ye) ,就又要延續以前的舊觀念、老做法。去外麵闖蕩曆練能增長見識,得去看看人家現代化的公司是如何經營的。”王秀萍有自己的考慮。

  丁旦來到上海,在一家大型廣告傳(chuan) 媒公司上班,為(wei) 大企業(ye) 明確產(chan) 品的市場定位並製定相應的營銷策劃方案。這份工作讓他有機會(hui) 接觸不同層次的消費者,也為(wei) 日後自己麵向細分市場推出更多不同類型的產(chan) 品積累了經驗。2017年底,丁旦完成了與(yu) 母親(qin) “在外工作曆練兩(liang) 年”的約定,回到高安市石腦鎮。那時,心心念念的家鄉(xiang) 田野讓這個(ge) 充滿幹勁的90後非常興(xing) 奮。

  然而,沒多久,現實便潑來一盆盆冷水。頭一年天氣不好,丁旦又缺乏經驗,種糧沒怎麽(me) 掙錢;過了一年,丁旦從(cong) 村民手裏流轉了不少土地,準備做訂單農(nong) 業(ye) ,全部用於(yu) 種糧,結果下半年又遭旱情……

  丁旦意識到,自己將事情想簡單了。即使在科技發展已改變農(nong) 業(ye) “看天吃飯”的今天,投身農(nong) 業(ye) 領域創業(ye) 仍舊要做好風險大、收益低的準備。光有熱愛和情懷還遠遠不夠,更需要懂農(nong) 業(ye) 、懂技術。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選擇要做,就一定要堅持做下去!”

  科技種田栽下“致富稻”

  “現代農(nong) 業(ye) 必定是高效農(nong) 業(ye) ,離不開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丁旦堅信不疑。

  2019年,他在基地裏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玻璃大棚、2300平方米的聯棟溫室大棚,引進了一條全自動化播種流水線,通過育秧栽培模式來統一進行催芽、育秧、播種。與(yu) 此同時,他還購入旋耕機、插秧機、無人植保機、收割機等數十台設備,推動基地內(nei) 的水稻種植、收割走向機械化。

  此前,當地並沒有太多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操作經驗可供丁旦借鑒,要靠他帶著團隊邊摸索邊探索。

  以大棚育秧為(wei) 例,受溫度浮動變化的影響,生長速度很難準確把控。白天還沒有種子露尖,晚上秧苗就忽然露出了頭。“此時,堆疊在一起的秧盤必須鋪開,不然秧苗會(hui) 被壓壞,影響長勢。”丁旦說。

  2020年,丁旦在他領辦的合作社中引入無人機播種,用於(yu) 早稻種植。而到今年,公司無人植保機作業(ye) 麵積已占總種植麵積的80%以上,機插秧比例也比去年提升10%。應用多種先進技術手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產(chan) 效率,也增加了農(nong) 業(ye) 收益。

  想要做好農(nong) 業(ye) ,也離不開專(zhuan) 業(ye) 化的技術團隊。丁旦四處奔走攬才,組建起了一支能拚能闖的青年團隊。有了得力幹將,丁旦“種好糧”的勁頭更足了。他在種植富硒水稻時引入智慧農(nong) 業(ye) 係統,消費者可以通過係統溯源,了解水稻種植的全過程。此外,得益於(yu) 智慧係統,農(nong) 民工作的標準化進一步提高,可以降低農(nong) 藥、化肥的使用量,水稻也更加綠色、健康。

  “這幾年,願意回到農(nong) 村發展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85後、90後、95後都有,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農(nong) 業(ye) 發展需要年輕血液、需要新的理念和科學方法。”丁旦表示,但盡管這樣,大家對於(yu) 農(nong) 業(ye) 的傳(chuan) 統觀念仍舊需要時間去改變,“有些家長還是不支持孩子將來回到農(nong) 村、繼續吃‘種糧’這口飯。改變這樣的想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田管家”管出高收益

  從(cong) 2017年至今,丁旦帶領團隊完成土地流轉總麵積近1萬(wan) 畝(mu) 。土地流轉以後,麵對如此大的種植基地,如何拿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成為(wei) 擺在丁旦麵前的另一難題。

  在基地種植勞作、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考察實踐之後,丁旦決(jue) 定采用“田管家”三級管理模式——合作社分區域委派“總管家”,“總管家”再在區域內(nei) 根據情況選拔村、組內(nei) 的“小管家”。

  “‘田管家’的名字好聽好記,也可以彌補之前單純聘請農(nong) 民管理模式所存在的缺點,可以更好調動農(nong) 民積極性。”據丁旦介紹,聘請的“田管家”不但有保底薪資,年終還可以拿到分紅,以此來充分保障農(nong) 戶利益。

  2018年,“田管家”模式剛剛推出的時候,丁旦按月給管家們(men) 發工資,秋糧利潤“總管家”與(yu) 公司各占一半,“小管家”則視其負責的基地效益給予適當獎勵。但這樣的激勵並未取得丁旦預想的效果,大家積極性有限。第二年,丁旦進行了新的嚐試,他將所有“田管家”都納入對半分的利潤分成;第三年,利潤分成變為(wei) “田管家”得六成,公司得四成,有些田塊公司甚至將利潤降得更低,“總管家”“小管家”們(men) 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

  “‘田管家’模式的最大特點是讓利。”丁旦介紹,公司不靠種糧賺錢,而是把利潤主要放在糧食加工和銷售環節。“田管家”獲利更多,願意全身心投入,這樣才能更好提升水稻的產(chan) 量和質量,丁旦便有更多時間從(cong) 田裏抽身,謀劃公司糧食加工與(yu) 銷售方向。

  如今,丁旦有意向推廣更多水稻品種。“一些消費者有瘦身需求,會(hui) 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我們(men) 也在考慮引入種植低升糖指數的大米,希望能不斷滿足消費者‘吃得更好、更健康’的需求。”他說。

  孫亞(ya) 慧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