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技術賦能綠色低碳發展
近日,國家網信辦公示“2022年度數字科技企業(ye) 雙化協同典型案例”,全國共50家企業(ye) 入選。專(zhuan) 家指出,“雙化協同”即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麵向未來,數字化與(yu) 綠色化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兩(liang) 大脈絡,如何運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為(wei) 各行業(ye) 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賦能,成為(wei) 業(ye) 界關(guan) 注的熱點。
傳(chuan) 統企業(ye) 迎來“數字蝶變”
作業(ye) 人員麵對電腦大屏,遠程操控著3個(ge) 集裝箱的裝卸工作,在裝卸現場卻鮮有人影……這一幕發生在安徽蕪湖港,隨著智慧港口建設步伐加快,蕪湖已先後完成了“網上業(ye) 務受理”“設備單證無紙化”“電子提單”等一係列項目建設。據悉,蕪湖港通過與(yu) 上海港、中遠海運、海關(guan) 等深度合作,在智慧物流平台完成了與(yu) 區塊鏈電子放貨平台提貨放行信息對接工作,成為(wei) 在全國內(nei) 河港口中第一個(ge) 實現應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線上提貨放行的港口。
得益於(yu) 5G、物聯網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港口建設正在向智能調度、智能操作深度轉型。在“2022年度數字科技企業(ye) 雙化協同典型案例”中,“蕪湖港智慧港口建設案例”位列其間,這一整套可複製推廣的內(nei) 河智慧港口建設經驗,正帶動更多內(nei) 河港口提升智慧化水平。
從(cong) 乘風破浪的輪船貨運到風馳電掣的軌道交通,從(cong) 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築到精準管控的地下水資源,從(cong) 傳(chuan) 統企業(ye) 的“數字蝶變”到新興(xing) 領域的蓬勃興(xing) 起……數智賦能之下,產(chan) 業(ye) 綠色化轉型步伐加快,迸發出強勁活力。
加快推動工藝革新
在中國工業(ye) 互聯網研究院院長魯春叢(cong) 看來,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演變,新興(xing) 技術正與(yu) 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雙碳”目標背景下,無論是工程裝備、鋼鐵冶金還是汽車製造等行業(ye) ,都需要針對自身能耗情況作出優(you) 化。“綠色製造體(ti) 係和服務體(ti) 係不斷完善,將加快推動工業(ye) 領域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魯春叢(cong) 說。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信息顯示,中國能源轉型持續推進,節能降耗成效顯著。通過推動工藝升級、更新改造用能設備、加快淘汰落後產(chan) 能、推廣高效節能技術,單位產(chan) 品綜合能耗不斷下降。
節能降耗取得顯著成效,離不開工業(ye) 互聯網平台體(ti) 係加快構建。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以5G為(wei) 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工業(ye) 經濟深度融合所誕生的工業(ye) 互聯網,全麵連接人、機、物、係統,構建起覆蓋全產(chan) 業(ye) 鏈、全價(jia) 值鏈的全新製造和服務體(ti) 係,使效率更優(you) ,成本更低。
工信部有關(guan)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建成具有一定區域和行業(ye) 影響力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超過150家,工業(ye) 設備連接數量超過7900萬(wan) 台套,服務工業(ye) 企業(ye) 超過160萬(wan) 家,提質、降本、增效作用不斷顯現。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級巡視員王鵬表示,近5年來,中國工業(ye) 互聯網從(cong) 無到有,逐漸形成了認識體(ti) 係、實現路徑和實踐成果,有力促進了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工業(ye) 互聯網發展正處於(yu) 起步探索轉向規模發展關(guan) 鍵期,已全麵融入45個(ge) 國民經濟大類,助力製造業(ye) 、能源、礦業(ye) 、電力等各大支柱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升級。”王鵬說。
生活舒適度進一步提高
“雙化協同”也在悄然改變著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例如,北京市交通委采取“政企合作”模式,聯合高德地圖推出了國內(nei) 首個(ge) 綠色出行一體(ti) 化服務平台。公交實時到站、地鐵滿載率、地鐵站內(nei) 換乘等17個(ge) 出行領域的信息,全部集合於(yu) 綠色出行一體(ti) 化服務平台。平台同時整合步行、騎行、自駕、網約車等出行方式,用戶在高德地圖APP“綠色出行”專(zhuan) 區可以獲得個(ge) 人碳能量賬戶,並通過相應碳減排能量兌(dui) 換公共交通優(you) 惠券、購物代金券等多種禮品。截至今年9月,平台用戶已超3000萬(wan) 人,日均服務綠色出行600餘(yu) 萬(wan) 人次,綠色出行碳普惠減排量20萬(wan) 餘(yu) 噸。
衣食住行,事關(guan) 千家萬(wan) 戶。11月1日,山西省太原市正式供暖,對於(yu) 市民程女士來說,家裏暖氣在幾年前總是供熱不穩定的麻煩早已成為(wei) 曆史。升級為(wei) 信息化技術與(yu) 傳(chuan) 統熱網結合的新型供熱模式後,程女士小區安裝了智慧設備,家中暖和又舒適。“以前到了冬天不敢開窗戶,現在我們(men) 這幾間屋子都熱乎乎的,很舒適。”
據悉,在太原市集中供熱調度中心,“智慧大腦”將熱源廠、管網、熱力站、用戶等信息匯總,實時監測係統運行參數並進行動態調整,高效節能,極大提升了供暖精準調節能力。
業(ye) 內(nei) 人士說,可以預見,綠色低碳的生活場景將更深層次嵌入未來社會(hui) ,社會(hui) 運行將更加係統化、精密化,科技發展也必將進一步支撐社會(hui) 運轉方式的轉變。
孫亞(ya) 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