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創新引擎” 驅動產業升級
工業(ye) 園區麵積從(cong) 12.49平方公裏拓展到28.16平方公裏,擴大1.25倍;工業(ye) 總產(chan) 值從(cong) 551億(yi) 元躍升至1050億(yi) 元、增長90.6%,工業(ye) 生產(chan) 規模翻了一番;高新技術企業(ye) 從(cong) 18家增長到163家,增長9.1倍……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市巴南區堅定不移在走工業(ye) 強區之路,加快構建特色鮮明的現代工業(ye) 體(ti) 係,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科技創新工作不斷邁上新台階。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ye) 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於(yu) 科技型中小微企業(ye) 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巴南區正深入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wei) 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跑出加速度,實現新突破。
智能製造,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提質升級
大屏幕實時顯示各項生產(chan) 數據,讓整個(ge) 生產(chan) 過程清晰可見;無人運輸車不停穿梭,將配件準確送達指定位置;機器人、自動化設備在生產(chan) 線上忙碌……在位於(yu) 巴南區的宗申動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101工廠,近200台智能設備讓生產(chan) 過程實現了工藝單元化、通訊標準化、製造協同化。
“以前生產(chan) 線需要120多名工人兩(liang) 班倒,而現在這條智能生產(chan) 線隻需60多名工人,而且產(chan) 品品質大幅提高,產(chan) 品趨於(yu) 零缺陷。”宗申通機動力生產(chan) 主管楊誠告訴記者,傳(chuan) 統製造業(ye) 中,即便是把產(chan) 品合格率提高0.1%,也絕非易事。“經過智能化改造,作業(ye) 自動化率提高10倍,人均產(chan) 出效率提升2.2倍,自動糾錯防錯能力提高10倍。效率和質量都大大提升。”楊誠說。
近年來,智能製造逐漸成為(wei) 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巴南區支持企業(ye) 在關(guan) 鍵工藝環節應用智能製造裝備和軟件,開展智能製造單元、智能產(chan) 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等技術改造項目。目前,巴南區已累計建成32家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147家企業(ye) 開展智能化改造升級,生產(chan) 效率提高87%,裝備數控化率提高36%,能源利用率提高12%。
巴南區一方麵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智能化改造升級,不斷將存量優(you) 勢轉化為(wei) 增量優(you) 勢,讓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老樹發新芽;另一方麵支持引導企業(ye) 加大技術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向價(jia) 值鏈高端攀升。
宗申集團是巴南區土生土長的製造企業(ye) 。過去,這家企業(ye) 以摩托車發動機製造為(wei) 主,近幾年來依靠核心技術優(you) 勢,企業(ye) 加大在航空動力、高端零部件和新能源等領域的業(ye) 務布局,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實現從(cong) 傳(chuan) 統機械製造向高端裝備製造的轉型。
“公司自主研發的航空發動機填補了國內(nei) 空白,目前已進入量產(chan) 階段。”宗申集團常務副總裁李耀告訴記者,公司正在巴南區布局航空發動機研發及產(chan) 業(ye) 化擴建項目,進一步壯大企業(ye) 規模、提升競爭(zheng) 力。
“把產(chan) 業(ye) 鏈拉長,把價(jia) 值鏈提升,巴南千億(yi) 元級高端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集群已具雛形。”巴南區經濟信息委主任熊瓊告訴記者,巴南區利用現有產(chan) 線資源,發展新能源汽車、中高端摩托車、工業(ye) 機器人、數控機床、航空發動機等為(wei) 主導的高端裝備智造產(chan) 業(ye) 集群。目前,巴南區高端裝備製造企業(ye) 已達55家,2021年產(chan) 值達74.6億(yi) 元。
搭建平台,科創效應逐步顯現
巴南區木巴南洞鎮景色秀美,這裏有重慶最大的醫藥產(chan) 業(ye) 集群——重慶國際生物城。
多個(ge) 2000升反應器安全運行,身穿無菌防護服的工程師熟練操作著電腦……走進位於(yu) 重慶國際生物城的重慶智翔金泰生物製藥公司抗體(ti) 藥物生產(chan) 車間,記者見到高效有序、繁忙運轉的自動化生產(chan) 線,感受到智能化生產(chan) 強勁的勢頭。智翔金泰已建成12條抗體(ti) 藥物生產(chan) 線。
總投資130億(yi) 元、重慶迄今投資規模最大的生物醫藥單體(ti) 項目智睿生物,重慶唯一、國內(nei) 領先的重組疫苗生產(chan) 企業(ye) 博唯生物,國內(nei) 一流的長效胰島素研發生產(chan) 企業(ye) 宸安生物……在重慶國際生物城中,像智翔金泰這樣的生物醫藥龍頭企業(ye) 已有100餘(yu) 家。
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家家企業(ye) 發展如火如荼……5年前,這裏還是名不見經傳(chuan) 的傳(chuan) 統工業(ye) 園區;如今,這裏已聚集起以重慶國際免疫研究院、智睿國際生物產(chan) 業(ye) 創新孵化中心、智翔金泰抗體(ti) 藥物研發中心等為(wei) 核心的生物醫藥研發創新和產(chan) 品轉化平台體(ti) 係。
國際生物城公司總經理張儒全告訴記者,“得益於(yu) 良好的創新環境和公司科技創新的持續推進,今年1—9月,我們(men) 實現規模以上產(chan) 值同比增長16.41%,完成固定資產(chan) 投資同比增長58.81%,其中工業(ye) 投資同比增長27.84%,產(chan) 業(ye) 保持了逆勢高質量增長。”
在巴南區,已建成市級以上研發平台120個(ge) ,其中國家級10個(ge) 、市級110個(ge) ,覆蓋部分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民生領域,共同構築起科技支撐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強大矩陣。
由散到聚,產(chan) 業(ye) 集群強勢崛起
15天,這是將一塊普通玻璃變為(wei) 液晶顯示屏所需的加工周期。
在重慶惠科金渝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工廠內(nei) ,每天都上演著這樣的“玻璃變形記”。8.6代大尺寸綠色高端顯示麵板示範生產(chan) 線高速有序運轉,高大的機械臂靈巧地上下翻轉,將巨大的玻璃基板舉(ju) 起、輕放,精準地完成傳(chuan) 輸、加工、檢測等生產(chan) 全過程,車間裏沒有火花飛濺、機械轟鳴,整潔、安靜得就像置身於(yu) 一座圖書(shu) 館。
3月2日,總投資50億(yi) 元的惠科顯示模組生產(chan) 線項目在巴南區開工建設,該項目將主要建設全自動化液晶麵板後端加工生產(chan) 線,作為(wei) 新型顯示產(chan) 業(ye) 鏈下遊的重要配套項目,建成後將有效提升產(chan) 業(ye) 鏈本土配套能力,進一步集聚發展“芯屏器核網”。
“龍頭”舞動,激活全產(chan) 業(ye) 鏈。依托“鏈主”企業(ye) 惠科金渝,巴南區陸續引進惠科顯示模組、漢朗光電液晶混晶新材料、晶朗光電高精密液晶光電器件等25個(ge) 高質量延鏈、強鏈項目,建成了從(cong) 液晶材料、玻璃基板、液晶麵板、液晶顯示模組到整機的全產(chan) 業(ye) 鏈。數據顯示,2021年,巴南區新型顯示產(chan) 業(ye) 實現產(chan) 值241億(yi) 元,同比增長17.6%,成為(wei) 當地工業(ye) 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之一。
“在產(chan) 業(ye) 鏈‘鏈長製’的推動下,園區強化‘鏈長’引導、‘鏈主’主導,產(chan) 生‘鏈式效應’。”重慶數智產(chan) 業(ye) 園建設實業(ye) 有限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在產(chan) 業(ye) 鏈“鏈長製”的推動下,一個(ge) 個(ge) 項目向下深深紮根,向上茁壯生長,“鏈”出了工業(ye) 高質量發展新氣象。目前,重慶數智產(chan) 業(ye) 園已集聚近500家企業(ye) ,1000億(yi) 級規模的產(chan) 業(ye) 集群強勢崛起。
“全區工業(ye) 企業(ye) 由散到聚、由聚到強,目前已初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汽車摩托車、裝備製造、消費品工業(ye) 五大先進製造業(ye) 集群。”熊瓊說,五大先進製造業(ye) 集群占全區比重達到85%,規模前三的支柱產(chan) 業(ye) 營收占全區營收比重達到57.8%。
人才集聚,“磁場”效應日益凸顯
在巴南區先進技術創新中心,重慶理享生態修複研究院有限公司創始人劉毫正在加緊研製環保菌劑。“我們(men) 研製的超抗逆複合菌劑,能在高濃度、高毒性、低碳氮比等難處理汙水中顯示出超強的處理能力和競爭(zheng) 能力,在行業(ye) 內(nei) 處於(yu) 領先水平。”劉毫說。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企業(ye) 發展導航定向,2020年11月,巴南區成立先進技術創新中心。這一創新創業(ye) 孵化平台,可為(wei) 企業(ye) 提供場地支持、政策扶持、投融資服務、市場資源對接等精準服務。
今年6月,劉毫讀完了重慶理工大學研究生,今年底,他創辦的公司年產(chan) 值預計將突破1000萬(wan) 元。時間回到2019年,劉毫在學校實驗室成功研發出一款超抗逆複合菌劑,能有效降解廢水中的氨氮、總氮,並獲得了專(zhuan) 利。學校和區科技局主動找上了門,幫助劉毫和另外兩(liang) 名同學創立重慶理享生態修複研究院有限公司,專(zhuan) 注於(yu) 環保菌劑研發、生產(chan) 與(yu) 應用。
“成立初期,企業(ye) 麵臨(lin) 缺乏研發場地和資金短缺的雙重考驗。”劉毫說,政府為(wei) 其協調解決(jue) 了300平方米的辦公場地,給予減免租金以及水電氣費等紅利,並提供技術支持和資源對接,“我算了一筆賬,光是房租、水電氣費我們(men) 就節省了近20萬(wan) 元。”
得益於(yu) 快速聚集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巴南區先進技術創新中心成功轉移轉化了一批優(you) 質科技成果。像重慶理享生態修複研究院有限公司這樣從(cong) 無到有、由小變大的企業(ye) 、科研院所,已有20餘(yu) 家,涵蓋智能製造、環保、大數據、人工智能、檢測檢驗服務等多個(ge) 領域。
近年來,巴南區大力實施“科教興(xing) 區、人才強區”行動計劃,出台《“菁英計劃”高層次創新人才激勵辦法》,每年拿出2000萬(wan) 元人才工作專(zhuan) 項資金,對全區優(you) 秀人才進行激勵。截至今年10月底,全區新培育市級科技型企業(ye) 770家,累計培育科技型企業(ye) 4400家。
“巴南將不斷拓展創新發展內(nei) 涵和外延,讓創新這個(ge) 發展第一動力更加強勁。”巴南區科技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肖山表示,“巴南將不斷拓展創新發展內(nei) 涵和外延,力爭(zheng) 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R&D經費(研究與(yu) 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主營業(ye) 務收入比重達到2.8%,培育高新技術企業(ye) 300家以上。”
(王斌來 王欣悅 趙胤越參與(yu) 采寫(xi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