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圓明園澹泊寧靜遺址發掘獲重要成果

發布時間:2022-11-14 09:5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王笑妃

  天氣晴好的深秋,踩著金黃的落葉,記者走進圓明園西北部的澹泊寧靜景區。景區有一片區域用鐵絲(si) 網圍了起來,外麵掛著的告示牌和介紹圖板提示遊客,這裏是一處考古工地,正在發掘“田字房”遺址和皇家稻田遺址。

  自今年9月30日起,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聯合大學考古研究院、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對圓明園澹泊寧靜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本次重點發掘了“田字房”中的6間房址及西南角的天井,考古人員通過發掘厘清主建築“田字房”的布局、形製及工程做法,進一步確認皇家稻田遺址的規製及分布範圍。

  “澹泊寧靜”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雍正五年(1727年)時建成。“澹泊寧靜”出自諸葛亮《誡子書(shu)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景區的主建築是座“田”字形大殿,俗稱“田字房”,由33間大小一致、4.48米邊長的正方形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田”字。“田”字中間的四個(ge) 口,則對應四個(ge) 天井。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考古負責人張中華介紹,“田字房”的台基保存比較完好,而地上部分已被燒毀,應當與(yu) 1860年英法聯軍(jun) 火燒圓明園有關(guan) 。

  考古現場,能夠清晰地看到房間的大小、形狀,從(cong) 殘存的地磚可知,當時房間地麵鋪的是邊長為(wei) 40厘米的正方形地磚;天井用青石板鋪成,石板基本保存下來了。現場幾乎所有留存下來的地磚、石板都布滿裂痕,部分磚石和旁邊道路上的土還隱隱地發紅。張中華說:“這都是當年那場大火燒的。”他解釋,當時大火把“田字房”的柱子燒塌了,整個(ge) 屋頂就落到地麵上,又經過很長時間悶燒。持續時間長、火勢猛烈,導致了“田字房”的台基麵、室內(nei) 的鋪地磚,以及天井的石板都被燒開裂。“有些土都被燒成磚了。”張中華說,“那邊還有燒得更厲害的。”在他的指點下,記者看到有些青石甚至被燒得起泡。記者用紙巾輕輕拂去表麵的灰塵,“石頭泡”竟然呈現出綠色琉璃的光澤。這種被稱為(wei) “琉化”的現象,是石頭經過極度高溫長時間灼燒後,變成了如同琉璃般的樣子。酥脆的青磚、起泡的石塊、變成磚的土,無聲地昭示著160多年前的慘痛經曆,考古用無以辯駁的事實提醒著人們(men) :勿忘曆史、自強複興(xing) 是民族大業(ye) 。

  作為(wei) “萬(wan) 園之園”的皇家園林,“田字房”與(yu) 圓明園其他殿宇,乃至所有皇家建築一樣,精工細做、不惜成本。考古現場有一處解剖溝,坑底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洞,側(ce) 壁則用粉筆劃分出九層夯土,每層十幾厘米厚。張中華介紹,這些孔洞是打地釘的痕跡。“田字房”的工程做法非常講究:先是整體(ti) 開挖基槽,就像現在蓋房子一樣,先挖基坑。牆基的基槽底部夯打密密麻麻的地釘。“地釘”用的是柏木。之所以要大費周章地打如此多的地釘,目的隻有一個(ge) :防止地基下沉。根據殘存的地釘孔洞,可知當時將直徑約為(wei) 5~12厘米的柏木打入地下1.8~3米;然後再鋪上石塊夯實,找平;石塊上夯打5層三合土,每層三合土夯打後還要灌注糯米漿,使之更加堅固,然後再在三合土上砌牆。室內(nei) 則是在基槽內(nei) 夯打9層素土,每層土都將20厘米土夯打至15~17厘米厚,十分緊實;土上再鋪石塊。最終形成的地基大約有2米厚。

  此外,在“田字房”設計之初便將排水係統放入規劃,也是皇家建築的匠心所在。如在夯打的九層土之上,有一個(ge) 用青磚圍合的方形暗溝。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助理工程師、考古隊員高勇表示,這是排水溝,是在修築牆基時就預留好的,底部和兩(liang) 壁都是用青磚砌成,青磚與(yu) 土之間也灌上糯米漿。再整體(ti) 夯打一層,鋪上鋪地的方磚作為(wei) 排水溝的頂部蓋板。其實,不僅(jin) 僅(jin) 是房間的排水溝建造講究,連天井的排水溝都經過精細設計,呈現大約4度的坡度,使排水更加通暢。

  皇家匠心又何止在建築本身?遺址中房屋外圍的道路上,有一些殘存的鵝卵石,依稀可辨是花的圖樣。這是古建築中的“散水”。顧名思義(yi) ,散水就是把屋簷上滴落的水散掉。說白了,散水不過也是個(ge) 排水溝,卻被設計製作成精致的花卉圖案,在細節之處再次體(ti) 現皇家園林之工巧。此外,房間外的台階,也不像一般殿宇台階那樣方方正正,而是刻意保留了石頭自然的形狀,被稱作“如意踏跺”。這種隨意,恰恰體(ti) 現出“澹泊寧靜”景區對鄉(xiang) 村野趣的追求。

  張中華介紹,“田字房”的每個(ge) 房間都承擔著不同功能,如供皇室繪畫、讀書(shu) ,或放置藝術品等。此次考古還糾正了史料上的一處錯誤:在清代的“建築設計院”——樣式房的圖檔上,“田字房”天井在設計圖上的尺寸大於(yu) 房間。通過考古發掘,發現天井為(wei) 3.8米見方,房間為(wei) 4.48米見方,揭示出規劃圖與(yu) 實際建築的出入。

  在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還發現“田字房”外東(dong) 西北側(ce) 均有稻田環繞,印證了乾隆皇帝曾在此發出“嘉禾生香藹聞於(yu) 室”的感慨。史料記載,清朝皇帝會(hui) 來這塊“皇家稻田”裏親(qin) 耕,體(ti) 驗農(nong) 事的艱辛和豐(feng) 收的喜悅、觀察農(nong) 時,以示對農(nong) 業(ye) 的重視。

  這塊稻田種植的是京西稻的“祖先”。京西稻又稱“禦稻”,當年由康熙皇帝親(qin) 自培育,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精心種植,並在玉泉山周邊開辟禦稻田,所產(chan) 禦稻米供宮廷食用。新中國成立後,京西稻在北京市海澱區的種植麵積進一步擴大,高峰期種植麵積達到10萬(wan) 畝(mu) 。本次考古工作探明皇家稻田南北兩(liang) 側(ce) 存在田埂,寬度約為(wei) 12~13米左右,南側(ce) 田埂為(wei) 人工修建,且有兩(liang) 次修建的痕跡,北側(ce) 田埂則利用了自然的土坡。目前,考古人員正在遺址中取樣,以便後期進行浮選等植物考古研究。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不時有遊客經過。他們(men) 對考古工地十分感興(xing) 趣,主動與(yu) 考古人員交流。張中華介紹,澹泊寧靜遺址全程向遊客開放。他希望等考古發掘結束後在稻田遺址恢複種植水稻,讓遺址“活起來”。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