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聚焦國民心理健康:我國超90%重性精神障礙患者得到照護

發布時間:2022-11-22 10:01: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建好國民心理健康“防護欄”(健康新征程⑤)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為(wei) 什麽(me) 專(zhuan) 門強調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我國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發展現狀如何?還存在哪些短板?未來應該從(cong) 哪些方麵發力?針對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專(zhuan) 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

  超90%重性精神障礙患者得到照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yi) ,健康不僅(jin) 僅(jin) 指身體(ti) 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後者也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事關(guan) 群眾(zhong) 的幸福安康。”陸林介紹,過去十年,在黨(dang) 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各級部門為(wei) 保障公眾(zhong) 的心理健康做出一係列重大部署,為(wei) 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體(ti) 係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精神衛生工作步入了法治化軌道,社會(hui) 心理健康服務體(ti) 係不斷健全,精神衛生醫療服務體(ti) 係也有了很大提升。

  與(yu) 此同時,中國開展了嚴(yan) 重精神障礙管理服務工作,對嚴(yan) 重精神障礙患者實行登記報告製度。陸林介紹,到2021年底,全國數據庫裏登記在冊(ce) 的重性精神障礙患者有660萬(wan) ,目前,在冊(ce) 患者的規範管理率達到92%。也就是說,90%以上的重性精神障礙患者得到了照顧、治療。

  為(wei) 什麽(me) 要如此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工作?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hui) 的快速發展,人們(men) 的生活節奏、工作壓力都在明顯加大,出現心理行為(wei) 問題和精神障礙的人群逐漸增加,群眾(zhong) 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陸林介紹,雖然我國精神疾病發病率比發達國家低,但仍需要給予高度重視。

  最新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成年人各類精神疾病(不包含癡呆)的終生患病率為(wei) 16.6%,以抑鬱障礙為(wei) 主的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患病率總體(ti) 呈上升趨勢。在中國,由精神障礙造成的疾病負擔占所有非傳(chuan) 染性疾病負擔的13%。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與(yu) 精神障礙的發病率顯著升高。有調查顯示,約1/3的公眾(zhong) 出現了焦慮、抑鬱、失眠等症狀。

  “由於(yu) 公眾(zhong) 對精神疾病缺乏正確認識,對精神科治療不了解或誤解,精神疾病患者中接受治療的人數不超過全部患者的20%。”陸林指出,我國精神衛生事業(ye) 起步較晚,精神疾病診斷率低,可能與(yu) 患者就診率低、其他科室醫生不具備精神疾病知識導致誤診或漏診、臨(lin) 床醫生缺乏精神疾病相關(guan) 的問診和檢查技巧等有關(guan) 。有研究顯示,中國15歲以上人群抑鬱症發病率4%—8%,但全國地市級以上醫院對抑鬱症的識別率不到20%,隻有不到10%的抑鬱症患者接受了正規治療。

  2021年底,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成立,從(cong) 國家層麵統籌開展精神衛生相關(guan) 工作。今年7月,國家衛健委決(jue) 定在北京市、上海市和湖南省設置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我國精神衛生學科起步較晚,雖然近些年在國家的重視和各個(ge) 部門的推動下、在公眾(zhong) 對精神心理健康的日漸了解下快速發展,但與(yu) 世界上精神醫學發展較早的國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陸林說,麵對精神障礙負擔不斷加重、精神衛生資源分布不均衡、精神障礙防治麵臨(lin) 諸多困境的現狀,需多措並舉(ju) 促進各地區心理服務和精神衛生體(ti) 係的協調發展,為(wei) 提高群眾(zhong) 心理健康狀況和幸福水平服務。

  完善精神衛生心理健康服務體(ti) 係

  開展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工作,應該從(cong) 哪些方麵發力?

  “簡單來說,可以把‘製度、人、財、物’等作為(wei) 發展精神衛生事業(ye) 的著力點,建好國民心理健康‘防護欄’。”陸林指出。

  在製度層麵,要完善精神衛生心理健康服務體(ti) 係的頂層設計,提高精神衛生資源的利用效率,拓寬基層精神障礙康複體(ti) 係覆蓋麵,平衡不同地區醫療資源的分配,提升精神心理衛生服務能力。與(yu) 此同時,還需完善精神衛生相關(guan) 政策法規。一方麵,規範精神衛生診療服務,保護精神障礙患者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麵,完善社區對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和管理能力,降低患者肇事肇禍及其負麵影響。

  在人的方麵,需提升精神衛生專(zhuan) 業(ye) 的人才培養(yang) ,完善精神科醫師、臨(lin) 床心理治療師及職業(ye) 康複師的培養(yang) 體(ti) 係和考核標準,提升精神衛生從(cong) 業(ye) 人員臨(lin) 床診療技能、綜合素質、知識儲(chu) 備、就業(ye) 待遇以及社會(hui) 認可度。

  “我們(men) 知道培養(yang) 一個(ge) 醫生不容易,培養(yang) 一個(ge) 訓練有素的精神科醫生更難。過去十年,我國在這方麵做了很多工作。”陸林介紹,目前,全國有精神衛生醫療服務機構5936家,與(yu) 2010年相比,增加了205%。全國精神科執業(ye) 注冊(ce) 醫生有5萬(wan) 多人,和10年前相比增加了144%,但還有不小的缺口。

  “在醫學領域中,精神科是個(ge) 冷門專(zhuan) 業(ye) ,社會(hui) 認可度低、職業(ye) 風險高,導致其對優(you) 秀醫學生的吸引力明顯不足。有統計發現,我國醫學院畢業(ye) 生選擇從(cong) 事精神專(zhuan) 科的不到1%,這對精神科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陸林表示,相關(guan) 部門應加大財政投入,提高精神衛生專(zhuan) 業(ye) 人員的待遇,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精神科醫護人才隊伍麵臨(lin) 的後繼乏力問題。

  在財的方麵,需加大投入以增強精神衛生領域的科研創新力。陸林介紹,精神障礙的病因十分複雜,迄今尚未完全闡明。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等,但仍存在諸多問題。為(wei) 此,應倡導不同院係合作,定期開展學術交流,提高精神科醫師的科研意識,帶動精神醫學科學研究技術的發展。

  在物的層麵,需加強相關(guan) 科室和硬件設施建設。“國內(nei) 大部分三甲醫院主要關(guan) 注患者的軀體(ti) 健康,對心理健康關(guan) 注不夠。一些綜合性醫院甚至沒有設立精神心理科,部分省市沒有精神衛生中心和精神病專(zhuan) 科醫院,將近50%的縣醫院沒有精神衛生專(zhuan) 業(ye) 機構、精神科床位或精神科醫生,農(nong) 村和邊遠地區的精神衛生資源較為(wei) 薄弱。”陸林建議,今後應在每個(ge) 省(區、市)都設置一個(ge) 精神疾病醫學中心,建議三級以上的綜合醫院設立精神心理科。同時,構建精神衛生專(zhuan) 科醫院聯體(ti) 和聯盟,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平台,積極開展遠程會(hui) 診,推動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提升基層診治能力,讓偏遠地區的群眾(zhong) 遇到心理問題時也能就近就醫。

  提升突發事件心理幹預應對能力

  “目前,公眾(zhong) 對精神心理問題的認識還存在不少誤區,需要消除精神障礙的汙名化問題,形成關(guan) 愛精神障礙患者的社會(hui) 氛圍。”陸林指出,很多人將精神疾病等同於(yu) “意誌薄弱”,認為(wei) 精神疾病是“矯情”“嬌氣”,認為(wei) “扛一扛就過去了”。還有一些人對精神疾病認識較為(wei) 片麵,認為(wei) 精神疾病“治不好”。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精神障礙患者有“病恥感”,害怕被貼上精神病標簽,不敢或不願尋求專(zhuan) 業(ye) 幫助,常常導致病情延誤。

  “以近些年受關(guan) 注度最高的抑鬱症為(wei) 例,實際上,抑鬱症隻是一種普通的常見病。科學界已有定論,抑鬱症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有其生物學基礎,是大腦的神經遞質發生了改變,不羞恥也不丟(diu) 人,大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是非常好的。”陸林強調,抑鬱症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視它,不能及時得到專(zhuan) 業(ye) 的治療和幫助。

  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對一些人的心理健康產(chan) 生了一定影響。對這樣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國家應該采取哪些針對性的心理幹預措施?

  “近十年來,我國對突發事件的心理幹預工作經曆了從(cong) 無到有、建章立製的過程。精神衛生法、基本醫療衛生與(yu) 健康促進法等法律和製度規定和保障了對突發事件開展心理救援的工作。”陸林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國家專(zhuan) 門成立了防治心理服務隊伍,並設立了660多條心理援助熱線。

  “對於(yu)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帶來的精神心理問題,我們(men) 應製定科學合理的應急心理預案,居安思危,有備無患。”陸林指出,各地可儲(chu) 備一支心理救援隊伍,加強日常應急心理疏導的培訓,加強演練,提高應急隊伍的心理救援能力,在反複演練中確保預案在緊急事件中能順利實施。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最先了解並加入一線工作的人員常常是醫務人員。因此,應加強對普通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知識培訓製度,提高他們(men) 對精神心理問題的識別和處置能力。同時,精神專(zhuan) 科醫院應提高自身的調度能力,做到在不影響正常門診病房服務的同時,快速抽調人員、物資,快速精準地解決(jue) 突發緊急事件。

  王美華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