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城市沁書香 悅讀意蘊長——公共圖書館可以什麽樣

發布時間:2022-11-23 09:2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記者觀察】

  編者按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根本要求。

  一座“精神富足”的城市,才能安放人們(men) 最美好的生活夢想。而在這樣的城市裏,何處尋覓浩瀚無邊的精神財富?圖書(shu) 館,無疑是一個(ge) 重要答案。作為(wei) 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圖書(shu) 館已經成為(wei) 很多人的心靈休憩地,博大而智慧,包容而溫暖。今天,我們(men) 為(wei) 大家展現幾個(ge) 城市圖書(shu) 館與(yu) 其讀者之間的故事,並探討公共圖書(shu) 館如何才能無愧為(wei) 文化空間、精神家園,讓一座城市“書(shu) 香縈懷”。

  光明日報記者 嚴(yan) 聖禾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郗郡

  在很多深圳人的記憶裏,每年11月都被濃濃的書(shu) 香縈繞,因為(wei) ,這是深圳引以為(wei) 豪的“讀書(shu) 月”。今年的第23屆深圳讀書(shu) 月,以“讀時代新篇、創文明典範”為(wei) 主題,正如火如荼開展著。

  這座城市對讀書(shu) 的熱情,貫穿全年。近年來,深圳著力推進“圖書(shu) 館之城”建設,一座座公共圖書(shu) 館和遍布城市街區的24小時自助圖書(shu) 館,構成了一幅百姓身邊的“書(shu) 香畫卷”,很多來深圳發展、在深圳成長的年輕人,在這裏找到了屬於(yu) 自己的“精神家園”。

  特殊還書(shu) 儀(yi) 式

  展現城市浪漫

  一個(ge) 行李箱、兩(liang) 個(ge) 大袋子,肩背沉重的書(shu) 包——9月15日上午,任夢出現在深圳圖書(shu) 館門口,等待她的是一場特別定製的“還書(shu) 儀(yi) 式”。

  9月14日晚,圖書(shu) 館工作人員接到了任夢的電話。因回老家照顧母親(qin) ,這位在深圳打拚了近20年的自由翻譯人不日就要離去。她希望,以歸還自己借閱的56本圖書(shu) 的方式,向這座城市告別。

  請求很快得到同意。第二天,任夢就在圖書(shu) 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順利還書(shu) 。隨著機器發出一聲聲“歸還成功”,任夢眼眶發紅:“也許再遇不上這麽(me) 好的圖書(shu) 館了。”

  2004年春,任夢從(cong) 江西老家來到深圳。沒幾天,英美文學專(zhuan) 業(ye) 本科畢業(ye) 的她就去圖書(shu) 館辦了一張讀者證。後來,她在深圳與(yu) 老家之間輾轉,直至2009年再回深圳。這些年,她陸續向深圖借閱了2000餘(yu) 冊(ce) 書(shu) 籍,最終在書(shu) 香熏陶下,選擇了翻譯職業(ye) 。翻譯初期,任夢幾乎每天都在深圖度過,“像上班一樣打卡,一坐就是一天,等到閉館時才回家”。

  如今,任夢先後與(yu) 多家知名出版社合作,完成十餘(yu) 部作品的翻譯。“還書(shu) 儀(yi) 式”上,她將自己的三部譯作捐贈給深圖,“我愛深圖,而我驚喜地發現,深圖也愛著我。這是這座城市的浪漫,為(wei) 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回憶”。

  海量資源活動

  助力發掘自我

  為(wei) 任夢翻譯事業(ye) 添磚加瓦的,還有一係列文化活動。例如,陪伴了她兩(liang) 年的“深圳學人·南書(shu) 房夜話”詩詞鑒賞與(yu) 寫(xie) 作研修班。研修班由深圖和深圳市社會(hui) 科學院聯合創辦,邀請深圳大學人文學院多位教授授課,免費對市民開放。

  和任夢一樣,黨(dang) 少帥也深受圖書(shu) 館的滋養(yang) 。2018年,他從(cong) 陝西來到深圳,工作一段時間後準備考研。備考時,他到福田區南華小學當保安,抓住每個(ge) 機會(hui) 前往深圳圖書(shu) 館學習(xi) 。

  “它真大!有那麽(me) 多書(shu) 。”黨(dang) 少帥很快迷上了這裏。除了備考,他還喜歡閱讀中國古典文學相關(guan) 書(shu) 籍。他時常徜徉在深圖南書(shu) 房那排擺放著四書(shu) 五經的書(shu) 架前,抽出一本慢慢“啃”,讀不懂的地方就記下來上網搜,或者請教老師。

  這位保安不僅(jin) 愛看書(shu) ,還能創作。南華小學入口處張貼著的四字賦《南華讚》,正出自黨(dang) 少帥之手。“喬(qiao) 木南華,書(shu) 聲琅琅,丁卯庠序,卅四滄桑……”精煉的用詞,工整的語句,黨(dang) 少帥前後花了約半年時間創作這篇賦。

  近年來,深圳致力於(yu) 打造“十分鍾文化圈”,打通市民線上線下借書(shu) 渠道。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各類公共圖書(shu) 館(室)、自助圖書(shu) 館1043個(ge) ,文獻總藏量5698.26萬(wan) 冊(ce) 件。其中,465家公共圖書(shu) 館、235台城市街區自助圖書(shu) 館和71台書(shu) 香亭實現了統一服務,市民可以“一證走遍全城”,新書(shu) 直通車、預借自取、快遞到家、文獻轉借等創新服務便捷惠民,“雲(yun) 上圖書(shu) 館”躍然指尖,讓讀者隨時隨地暢享閱讀。

  公益城市書(shu) 房

  溫暖讀者心靈

  走出深圳地鐵4號線牛湖站,迎麵而來的近代風,給人以“百年一瞬”的滄桑感。沿廣培北路前行片刻,土樓、老屋、院落,又一片別樣空間映入眼簾,這裏就是“龍華城市書(shu) 房”之一的1510圖書(shu) 館。

  兩(liang) 年前,13歲少女小謝跟隨母親(qin) 劉女士來到1510圖書(shu) 館。當時,小謝因遭遇家庭變故而出現應激性創傷(shang) 心理障礙,已休學在家多日。她拒絕與(yu) 外界溝通、不肯出門,劉女士看在眼裏,心疼不已。她放棄事業(ye) ,想多陪陪孩子。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劉女士來到這家圖書(shu) 館,被這裏書(shu) 本滿屋、綠植葳蕤的環境吸引,更被純公益、重閱讀的理念打動,便申請成為(wei) 圖書(shu) 館的維護人之一,也把女兒(er) 帶到了這裏。

  漸漸地,小謝接受了1510圖書(shu) 館。這裏有堆積如山的書(shu) 籍供她隨意閱讀,有清靜古樸的氛圍讓她安心繪畫。劉女士沒有刻意去開導女兒(er) ,耳濡目染中,熱心公益、推廣閱讀的義(yi) 工,天真爛漫、勤學可愛的孩子,一點點走進小謝內(nei) 心。

  一天,小謝破天荒地答應組織一次與(yu) 孩子相關(guan) 的活動,並開始和身邊的人交流。“媽,我想回去上學了。”不久後,劉女士聽到了女兒(er) 的這句話。那一刻,她又驚又喜。

  從(cong) 那以後,小謝再也不讓母親(qin) 操心了。她生活上積極樂(le) 觀、學習(xi) 上分秒必爭(zheng) ,今年中考,成績“相當不錯”。

  打造一批像1510圖書(shu) 館這樣“小而精”“近而美”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讓市民群眾(zhong) “轉角遇到書(shu) ”,是深圳這座城市的心意。如今,這樣的“城市書(shu) 房”在龍華區已有近百個(ge) 。無數愛書(shu) 之人在這裏孜孜不倦,無數溫馨故事一天天精彩上演。

  【講述】

  點亮一盞燈,守候需要我們(men) 的人

  講述人:杭州圖書(shu) 館黨(dang) 委書(shu) 記、館長 劉冬

  我始終認為(wei) ,圖書(shu) 館不隻有藏書(shu) 的功能,更有包容的情懷。2012年,我來到杭州圖書(shu) 館,驚喜地發現,這裏90%的麵積對讀者開放。整潔的書(shu) 桌、舒適的沙發、明亮的玻璃窗、柔軟的地毯,都給人回家的感覺,也訴說著“平等、免費、無障礙”的服務理念。

  “不拒乞丐和拾荒者”,或許是人們(men) 對杭州圖書(shu) 館最深的印象。2014年,“拾荒老人”韋思浩在這裏仔細洗手後閱讀書(shu) 籍的照片感動無數網友,他們(men) 稱杭圖為(wei) “最溫暖圖書(shu) 館”。其實早在2003年,杭圖就在全國率先推出免證閱覽製度,向所有讀者免費開放;2010年,正式開通杭州數字圖書(shu) 館,供讀者免費瀏覽使用; 2017年,又在全國首推信用借閱;2019年,率先實現全市範圍免借書(shu) 逾期費……回頭看,這些不斷降低閱讀門檻、便利讀者的措施,正是我們(men) 為(wei) 保障每個(ge) 人平等享有閱讀和文化權利而做的努力。

  我們(men) 有很多“鐵杆讀者”。八十多歲的裘建強退休後幾乎每天都來“泡”館,十年來,他從(cong) 讀者變為(wei) 作者,自己寫(xie) 了兩(liang) 本書(shu) ;盲童葉祖逸在杭圖盲文分館摸讀了上百遍《三國演義(yi) 》,他說要把書(shu) 裏的故事說給大家聽。還有許多讀者在留言中感謝杭圖的陪伴,說它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杭州是國內(nei) 最早實現快遞借還書(shu) 的城市之一。2020年,杭圖開啟“一鍵借閱”公共圖書(shu) 館線上服務新模式,通過手機“點單”,每月借閱量突破萬(wan) 冊(ce) 。今年起,杭圖聯合杭州市圖書(shu) 館事業(ye) 基金會(hui) 和杭州上城區、西湖區圖書(shu) 館,建設了“即刻抵達、觸手可及”的“杭州鄰裏圖書(shu) 館”,打造小區居民身邊的新型公共閱讀空間,建成了“五分鍾閱讀文化圈”。

  有讀者說,杭州圖書(shu) 館存在的意義(yi) 是:無論你來不來,我都用平等的態度、溫暖的服務、溫馨的空間等著你。作為(wei) “平民圖書(shu) 館,市民大書(shu) 房”,我們(men) 將始終為(wei) 城市點亮一盞燈,守候需要我們(men) 的人。

  書(shu) 香伴隨,溫暖前行

  講述人:鄭州圖書(shu) 館館長 李紅岩

  2021年7月,一場特大持續強降雨突襲鄭州,不少市民被困。我們(men) 圖書(shu) 館第一時間作出“鄭圖不閉館,為(wei) 市民讀者徹夜守候”的決(jue) 定,並通過微信、微博、新聞媒體(ti) 等渠道向群眾(zhong) 傳(chuan) 遞信息。很快,陸續有市民來了,我們(men) 提供熱水、簡餐、無線網絡、書(shu) 籍和休息場所,許多人在這裏以書(shu) 香化解了內(nei) 心驚慌。

  “擔心了一下午,看到孩子平安無事,熱淚盈眶。感謝鄭州圖書(shu) 館。”一位母親(qin) 通過微信公眾(zhong) 號看到孩子安然無恙後,動情留言:“圖書(shu) 館平時庇護靈魂,在這種時候還能庇護身體(ti) ,很溫暖。”

  從(cong) 關(guan) 鍵時刻挺身而出到日常給予點滴關(guan) 愛,從(cong) 1953年成立起,鄭州圖書(shu) 館始終踐行著“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理念,為(wei) 社會(hui) 提供一個(ge) 溫馨、美好的“心靈空間”。我們(men) 設立了開放至深夜零點的“夜讀吧”,讓每位求知奮進的學子都有處棲身;提供惡劣天氣預警、特殊情況延時等服務,讓閱讀更加靜心高效;隨時“增開區域、增加桌椅”,不辜負每一顆勤奮好學的心靈;元宵節猜燈謎,中秋節送月餅,春節奉上精美的文創產(chan) 品……豐(feng) 富的文化活動,讓讀者在這裏的體(ti) 驗更加立體(ti) 。我們(men) 還和480個(ge) 聯盟館、79家城市書(shu) 房一起,構建“鄭州公共閱讀生態體(ti) 係”,實現了文獻資源通借通還、數字資源共建共享,讓閱讀真正走到市民“家門口”。

  我們(men) 還不斷嚐試,在圖書(shu) 館打造提供各種公共文化服務的大講堂。2014年以來,“圖樂(le) ”品牌閱讀活動已舉(ju) 辦600餘(yu) 場,名師主講的“天中講壇”,受益者逾1600萬(wan) 人次,“啟源故事會(hui) ”“與(yu) 經典對話”“手中的非遺”等活動都場場火爆。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人,還書(shu) 時,他總會(hui) 提著一個(ge) 大編織袋,裏麵有幾個(ge) 鞋盒,書(shu) 被用心地裝在盒裏。問起原因,他羞澀地說:“我是個(ge) 建築工人,書(shu) 很金貴,我怕把它們(men) 弄髒。”難忘的另一幕,是在2022年第一天。我值班時收到了鄭東(dong) 新區外國語中學小讀者送來的特殊禮物——三顆大白兔奶糖,還有美好的祝福:為(wei) 了讀者,你們(men) 過年也不休息,希望你們(men) 新的一年“甜甜蜜蜜”。

  對我們(men) 來說,這沉甸甸的編織袋是讀者給予的最高讚賞,大白兔奶糖的甜蜜也是最動人的祝福。我們(men) 將一如既往,為(wei) 城市文化建設助力,與(yu) 市民讀者溫暖前行。

  圖書(shu) 館是我的“第二所大學”

  講述人:國家圖書(shu) 館讀者 王甫君

  我和國家圖書(shu) 館的緣分,可以追溯到高中時。那時國圖在北海公園邊上,麵積比現在小多了。開館時間很長,我在學校上完晚自習(xi) 後還可以趕去看會(hui) 兒(er) 書(shu) 。圖書(shu) 館就像知識的海洋,我們(men) 在她的懷抱中遨遊。每本書(shu) 的借閱卡都填有借閱時間和借閱記錄,翻閱圖書(shu) ,就像探索著它們(men) 的生命軌跡。

  後來忙於(yu) 工作,直到退休後,我與(yu) 圖書(shu) 館的故事才又多了起來。尤其是2014年國圖數字共享空間開辦了老年課堂,我更成了這兒(er) 的常客。

  以前,我不會(hui) 用電子設備。國圖數字資源與(yu) 智能化設備使用培訓班上,數字資源服務組的工作人員耐心教我們(men) 操作。我經常參加國圖講座,曆史文化領域專(zhuan) 家的講解讓我對許多問題有了新認識,結束後我還會(hui) 去借相關(guan) 書(shu) 籍。都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xi) 讓我可以保持心態年輕,跟上時代潮流。工作人員也經常為(wei) 我們(men) 答疑解惑,他們(men) 的善良、敬業(ye) 、負責,令我倍感溫暖。

  在這裏,我還以文會(hui) 友,有了不少知己。這些書(shu) 友、學友們(men) 雖然很難經常參與(yu) 線下活動,卻總是和我微信交流,懷念來國圖讀書(shu) 的日子。比如我的好友劉大姐,因為(wei) 年歲漸長、身體(ti) 不適,現在住在遠郊的養(yang) 老院,進一次城特不容易,但隻要時間允許,她隔一段時間總要回一次老年課堂。

  我與(yu) 圖書(shu) 館的情愫也影響了我的外孫女。她很小的時候,我去上課前總把她帶到圖書(shu) 館的少兒(er) 館,選兩(liang) 本書(shu) 給她講解。剩下的時間由她自己看書(shu) ,下課後,我再接她回家。這也使外孫女養(yang) 成了閱讀的好習(xi) 慣。

  現在的圖書(shu) 館,除了提供寧謐的環境、豐(feng) 富有趣的書(shu) 籍,還提供著各種各樣老少鹹宜的文化活動。這樣的變化,讓我覺得特溫暖。我有了退休之後的“第二所大學”。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嚴(yan) 聖禾、陳之殷、王勝昔、陸健、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郗郡、張幸格、李鏡媛、李健、解曉毅)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