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奮鬥者 正青春·解困惑·促紮根】至誠於農,耕道為民

發布時間:2022-11-24 09:2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鬥者 正青春·解困惑·促紮根

  ■講述

  浙江省義(yi) 烏(wu) 市佛堂鎮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辦公室工作人員 揭若逸

  今年7月,我從(cong) 浙江農(nong) 林大學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進入義(yi) 烏(wu) 市佛堂鎮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辦公室,成為(wei) 一名和黃土地相伴的農(nong) 技人員。

  因“小商品之都”聞名的義(yi) 烏(wu) ,有著“七山二水一分田”。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者在全市占比雖小,數量卻不少;他們(men) 肩負的農(nong) 事活動繁重,一年四季“才了蠶桑又插田”,一日不得閑。片

  作為(wei) 一名農(nong) 技人員,需要及時準確地下達政策、上傳(chuan) 民情。從(cong) 早晚稻種植申報、農(nong) 業(ye) 標準地申報、農(nong) 機申報、耕地補貼申報,到農(nong) 民培訓、旱地改水田、土地流轉、低收入農(nong) 戶保障……需要完成的工作真是數不過來,剛一上崗,我就忙得不亦樂(le) 乎。雖然每天結束工作後一身疲憊,但內(nei) 心充實快樂(le) 。

  入職僅(jin) 一個(ge) 星期,讀大學時的夥(huo) 伴見到我,就拍著我的肩膀哈哈大笑:“若逸,你咋黑得這麽(me) 快呀?”我坦然一笑。天天在田間地頭忙碌、頂著大太陽走鄉(xiang) 串戶,我早就接受了曬得黝黑的現實:身邊的村民、同事,不也都是這樣的“標準色”嘛!

  雖然帶著大學的知識儲(chu) 備和為(wei) 農(nong) 奉獻的一腔熱情,但剛開始投身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並不是一帆風順。

  在一次農(nong) 業(ye) 項目對接會(hui) 上,討論四季輪作相關(guan) 作物時,一個(ge) 同事考我:

  “小揭,紫雲(yun) 英應該什麽(me) 時候種植?”

  “冬季!”我答。

  “具體(ti) 月份呢?”同事追問。

  我愣住了。幾月?腦子裏空茫茫一片。

  是啊,農(nong) 事生產(chan) 不是紙上談兵,要實實在在和土地打交道、指導村民勞作,怎麽(me) 能不知道作物的具體(ti) 種植時間呢?我的臉上頓時火辣辣的,真想找個(ge) 地縫鑽進去。

  知識的盲區,遠不止於(yu) 此。

  就在前兩(liang) 天,辦公室陳主任帶我去村裏的“旱改水”區塊檢查。改成水田的旱地,本就不夠肥沃,再加上今年夏季連續高溫,稻田裏長了不少雜草,有的都和稻苗一般高了。

  這些雜草都是什麽(me) 品種,除草要注意什麽(me) ?我在腦中飛快搜索著,也沒有答案。陳主任似乎看出我的困惑,跨步走到田間,彎下腰,指著一株株植物,一一說出它們(men) 的名稱、性狀,還提示我:“這個(ge) 藤蔓狀雜草很難根除,別看現在個(ge) 頭小,卻長得很快哩!得盡快想想辦法……這個(ge) 是禾本的,紮根深,難拔得很……”我在一旁跟著看著,頻頻點頭記下。

  我想,農(nong) 業(ye) 工作之於(yu) 我,是大自然和農(nong) 戶出的考卷。如果說,一塊農(nong) 田就是一道信息分析題,我的卷麵上還留著大片空白。雖然大學四年學習(xi) 了大量理論知識,但把它們(men) 應用於(yu) 紛繁複雜的實際中,還需要花很大氣力。怎麽(me) 跨越理論和應用之間的鴻溝,把答案寫(xie) 在真實的土地上?這是我現在急於(yu) 求解的問題。

  我深知,工作中的樁樁小事,都是關(guan) 係農(nong) 民切身利益的大事。至誠於(yu) 農(nong) ,耕道為(wei) 民。我會(hui) 在現實的考驗中鍛煉自己,早日成為(wei) 接地氣、幹實事的農(nong) 戶貼心人。

  (光明日報記者 陳鵬采訪整理)

   ■對話

  揭若逸:

  在光明日報的報道裏,我看到很多投身農(nong) 業(ye) 一線的專(zhuan) 家學者,他們(men) 在農(nong) 村幹事創業(ye) 、廣交朋友,融入當地生產(chan) 生活中。我想向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李小雲(yun) 教授請教:該如何將理論和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讓學到的知識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發揮作用?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ge) 人、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李小雲(yun) :

  小揭同學,你好!你的故事,讓我為(wei) 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深感驕傲。

  我也是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是我國作物栽培學培養(yang) 的第一個(ge) 博士。後來,我走上了社會(hui) 科學研究道路,研究方向是扶貧、鄉(xiang) 村建設等領域,需要紮根基層、深入實踐。於(yu) 是,我常年在基層一線、鄉(xiang) 村田園考察調研,尤其是在雲(yun) 南猛臘河邊村進行了連續七年的扶貧實踐。這段經曆極其寶貴,幫助鄉(xiang) 親(qin) 們(men) 改變了生活狀況,更讓我自己收獲巨大。我常說,我是河邊村的學生,是火熱的生產(chan) 實踐教育了我、改變了我。

  你的感覺是對的,理論知識必須和實踐緊緊結合起來。畢竟,書(shu) 本上的知識有限,實踐中的知識才是無限的。有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基礎是個(ge) 很大的優(you) 勢,可以把先進的理念方法帶給農(nong) 民。但課堂學習(xi) 隻是基礎和開始,鄉(xiang) 村廣闊天地中的實踐和磨礪,是更寶貴的財富。實際上,把村莊研究透徹很難,改變村莊則更難。你身在鄉(xiang) 村,要注意每天都向村民留心學習(xi) ,多跑田間地頭,多請教前輩、農(nong) 民,盡快打通“知”與(yu) “行”之間的隔閡。

  正因為(wei) 有無數個(ge) 你這樣的工作者,農(nong) 民才有信心,農(nong) 村才有活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才前景可期。希望你用知識武裝自己,用實踐豐(feng) 富自己,為(wei) 鄉(xiang) 村探索更好的未來!

    (光明日報記者 陳鵬采訪整理)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