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更美 生活更好(美麗中國·國家公園設立一年來④)
核心閱讀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建設是一項複雜的係統性工程,其中,恢複熱帶雨林生態係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拯救珍稀動植物資源是重中之重。自去年10月正式設立以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因地製宜推進核心保護區生態搬遷,實施差別化保護管理方式,並通過積極建設生態廊道等,不斷恢複雨林生態環境。
“新房得好好收拾一番,兩(liang) 層小樓寬敞又漂亮!”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玲鎮什東(dong) 村村民梁弟說。今年9月,什玲鎮水賢村、什東(dong) 村14戶村民喜遷新居,其餘(yu) 54戶也都達成搬遷意向。整體(ti) 搬遷工作完成後,他們(men) 的村莊舊址將種上重陽木、五味子等適合本土生長的樹木,恢複原本的生態涵養(yang) 功能。
去年10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一年多來,當地因地製宜推進核心保護區生態搬遷,目前生態搬遷總體(ti) 任務已進入收尾階段。
推進生態搬遷,拓展野生動物棲息空間
“以前不常見的動物越來越常見了,常見的動物活動範圍更廣了。”這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五指山分局護林員黃海景近兩(liang) 年最明顯的感受。
黃海景回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父輩為(wei) 了生計,曾經上山捕獵、砍伐、種植經濟作物。受人口快速增長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影響,海南島的熱帶雨林麵積急劇縮減,對雨林生境高度依賴的野生動植物種類、數量銳減。
“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會(hui) 造成雨林破碎化,瀕危野生動物會(hui) 因遷徙受阻導致近親(qin) 繁殖,棲息地間彼此隔絕會(hui) 導致小種群間缺乏基因交流。”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執行院長湯炎非說。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建設是一項相當複雜的係統性工程,其中,恢複熱帶雨林生態係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拯救珍稀動植物資源是重中之重。”海南省林業(ye) 局副局長李開文說,生態保護,首先要實施核心保護區村莊的生態搬遷,把保護區之間的生態廊道連接起來。
自2019年海南開展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工作以來,修複雨林生態成為(wei) 首要任務。2020年3月,海南省委、省政府印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搬遷方案》,東(dong) 方、五指山、保亭、白沙4個(ge) 市縣的11個(ge) 自然村被劃定在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範圍內(nei) ,共470戶1885人需要進行易地搬遷。
“各市縣情況不同,搬遷工作需要在探索中不斷完善。”李開文介紹,根據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相關(guan) 規劃,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內(nei) 生態搬遷計劃分為(wei) 兩(liang) 步:第一步試點搬遷,2019年9月啟動白沙黎族自治縣3個(ge) 自然村共118戶整體(ti) 搬遷,已於(yu) 2020年完成;第二步再對剩餘(yu) 8個(ge) 自然村實施搬遷。通過總結試點搬遷經驗,再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摸索出更多可供借鑒、值得推廣的創新做法。預計今年底,生態搬遷工作將全部完成。
堅持因地製宜,實施差別化保護管理模式
“一間瓦房三石灶,一條野藤掛家當”,這是許多雨林村落過去生活的真實寫(xie) 照。祖祖輩輩靠山吃山,但地處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打獵、砍樹等傳(chuan) 統生產(chan) 方式早已無法適應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搬出大山,搬去哪兒(er) ?靠什麽(me) 吃飯?
趕在太陽落山前,五指山市通什鎮龍慶新村居民黃傑騎著摩托車回到了老村毛慶村。搬走3個(ge) 多月,原本的鄉(xiang) 間土路已經冒出青草嫩芽。按照政策規定,在不打農(nong) 藥不施化肥的前提下,未來5年,他可以繼續對自己原有的經濟作物進行采摘。從(cong) 新村到老村,他花了2個(ge) 小時,騎了28公裏的山路。“對比後,才知道新生活的便利!”黃傑感慨。
同樣心生感慨的,還有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搬遷項目工作人員孫湘來,“生態搬遷工作剛開始並不容易,我們(men) 一方麵發揮村民身邊人的帶動作用,進行引導;一方麵針對村民‘怎麽(me) 搬’‘搬出後怎麽(me) 辦’的疑惑,多次征求村民意見建議,並及時出台相關(guan) 文件予以明確,陪村民度過搬遷‘適應期’。”孫湘來說。
黃傑下定決(jue) 心搬遷是在去年底。當時,五指山市委派來的工作組到毛慶村做生態搬遷動員,黃傑剛被選為(wei) 村民小組組長,工作組成員也就借宿在他家。天天聽政策解讀,黃傑了解到,不僅(jin) 是國家掏錢幫助搬遷,而且5年內(nei) 山上的收入還繼續歸自己,每戶至少保障1個(ge) 公益崗位,新小區樓下店鋪收入也都由新村村民共享……“我搬!”黃傑第一個(ge) 報名,今年6月第一批搬出。
為(wei) 實現生態移民“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的目標,各市縣除了給予青苗補償(chang) 、提供安置房、公益崗等,還因地製宜製定方案,解決(jue) 搬遷戶就業(ye) 問題:白沙縣為(wei) 500名村民提供5000畝(mu) 橡膠林補償(chang) ,同時大力發展菌菇種植產(chan) 業(ye) ;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分配商業(ye) 街鋪麵、市場攤位,並開展職業(ye) 技能培訓;東(dong) 方市依托當地特色小鎮、景區,吸引、扶持村民從(cong) 事旅遊服務、餐飲、運輸等行業(ye) 。
“與(yu) 周邊社區共融共建,是國家公園規劃的目標之一。”李開文介紹,在引導核心保護區群眾(zhong) 搬遷的同時,海南將合理劃定國家公園內(nei) 及周邊區域功能分區,實施差別化保護管理方式。
建設生態廊道,智慧管護提升保護力度
早上6點,天剛蒙蒙亮,護林員符文強整理好裝備,向雨林深處進發。管護著4000多畝(mu) 雨林、每天巡護數十公裏的他,是白沙縣生態搬遷村高峰村的村民。
護林17年,上山巡護、下鄉(xiang) 科普,風雨無阻。現在最讓符文強高興(xing) 的是,搬遷後生活條件改善了,村民們(men) 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本土力量加入護林隊伍。目前,白沙護林公益崗吸納了十幾名本地村民,其中不乏曾經的老獵手、伐木工。
“我們(men) 在搬遷中加強宣傳(chuan) ,村民也逐漸由原來的不理解、不配合,轉變為(wei) 懂得生態保護的意義(yi) 並主動參與(yu)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宣教科普科科長張斌說。
村民搬出雨林,奔向新生活,位於(yu) 核心保護區的村莊原址怎麽(me) 辦?
“把空間‘退還’給雨林的動植物,最直接的辦法是先打通遷徙通道,把小種群重新連接,改善遺傳(chuan) 多樣性。”湯炎非說。
“村民搬出後,我們(men) 將陸續拆除村莊舊址的房屋建築,在關(guan) 鍵區位架起人工生態廊道,擴展動物覓食區域。後續則通過‘自然恢複+人工修複’的方式,補齊低海拔基帶植被。”孫湘來介紹,目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已聯合中國林業(ye) 科學研究院等機構開展科研項目,修複因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受損的天然林和受幹擾的次生林。
動員全民參與(yu) 、加強生態修複之外,科技手段為(wei)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又上了一道保險。
“嘀嘀嘀……”每當有陌生人和車輛闖入核心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吊羅山分局的後台管理係統便會(hui) 第一時間拍攝並發出警報,提醒值班人員及時處置。
“去年‘智慧雨林’項目啟動以來,我們(men)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吊羅山片區安裝了105台卡口監控相機、約35公裏長的振動光纖以及數百台紅外線熱感應觸發相機,形成了全天候不留盲區的監測防護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智慧雨林”項目工作人員何聰介紹。
“智慧監測係統一方麵能實現精細化監管,阻止盜伐,另一方麵便於(yu) 發現區域內(nei) 的新物種。”何聰告訴記者,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將在5年內(nei) 完成7個(ge) 片區生態監測網的鋪設和智慧管理中心建設,建成“天地空”一體(ti) 化監測係統,並納入國家林草局的林草生態網絡感知係統,全麵掌握珍稀瀕危物種和雨林生態係統的變化。
生態環境持續恢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新物種頻現。據統計,近3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已至少發現28個(ge) 新物種,包括9個(ge) 植物新種、6個(ge) 動物新種和13個(ge) 大型真菌新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