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經典民間故事為網絡動畫插上文化之翼

發布時間:2022-11-30 09:2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視聽觀察】

  作者:閆偉(wei)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hui) 編輯部副主任) 李璿(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hui) 編輯)

  網絡動畫異軍(jun) 突起,成為(wei) 近年來動畫界的重要現象。由於(yu) 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一批優(you) 質網絡動畫作品以可長可短的篇幅、豐(feng) 富多樣的形態、活潑新穎的手法,滿足不同年齡段網絡受眾(zhong) 的觀賞需求。其中,《中國好故事》《細說國寶》《狐桃桃和老神仙》等以中國經典民間故事為(wei) 骨架、以現代審美理念為(wei) 血肉,將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精華巧妙融入網絡動畫新穎奇崛的視聽表達中,既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探索出新的內(nei) 容載體(ti) ,也為(wei) 網絡動畫高質量發展摸索出新的精神增長點。

  回望中國動畫百年發展曆程不難發現,從(cong) 《鐵扇公主》到《大鬧天宮》,從(cong) 《哪吒鬧海》到《白蛇:緣起》,其與(yu) 經典民間故事早就淵源有自。一方麵,經典民間故事以神話傳(chuan) 說、傳(chuan) 奇故事、曆史典故等形式流傳(chuan) 至今,在一代代人的集體(ti) 創作、加工中早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成為(wei) 國人共同的文化記憶,在題材上便自帶“出圈”優(you) 勢;另一方麵,民間故事中那些質樸鮮活的角色、凝練雋永的情節、天馬行空的想象,以及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精神內(nei) 核,也為(wei) 中國動畫人在“筆尖造夢”中探索本土化表達提供了進一步開掘的空間。可以說,網絡動畫大量取材於(yu) 經典民間故事,沿襲的正是這樣一條立足本土、彰顯中華傳(chuan) 統美學精神的創作譜係。近年來,“國風”成為(wei) 重要的流行文化趨勢。借中國古代服飾、歌舞等複刻展現傳(chuan) 統文化韻味的審美之風正盛,影響著包括遊戲、影視劇等文娛市場裏的所有內(nei) 容形態。網絡動畫也不例外,創作者紛紛結合國風創作的新理念,圍繞經典民間故事資源的挖掘與(yu) 開發大膽嚐試,既實現了對網絡動畫的精神賦能,也助力中華優(you) 秀文化在廣大受眾(zhong) 中的普及和傳(chuan) 播。

  “你有辦法留住時間嗎?新石器時代的老祖宗用泥巴與(yu) 火焰創造了我,留下了兩(liang) 萬(wan) 年前的時間烙印”“商朝人發明了我,定格下了四千多年前的時間碎片”——《細說國寶》第一季“陶器季”裏,冷冰冰的陶瓷化身成和藹的“陶爺爺”和可愛的“瓷小弟”,展現中國陶瓷發展脈絡。《故宮裏的大怪獸(shou) 之洞光寶石的秘密》利用“真人+CG”製作模式打造與(yu) 故宮相連接的“神獸(shou) 世界”。在天一門、禦花園、斷虹橋等景觀中,平時矗立在故宮各個(ge) 角落的脊獸(shou) 雕塑“活”了起來,演繹冒險與(yu) 成長的故事。麵對網生代受眾(zhong) 的接受心理與(yu) 欣賞口味,網絡動畫創作者將人們(men) 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講出了新意、講出了趣味,使民間故事中所蘊含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精粹獲得了時尚化、年輕態的呈現。

  懂得繼承的創新才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在大膽突破表達方式的同時,網絡動畫創作者堅守民族審美風格,著力於(yu) 用純熟的視聽手段營造醇厚雋永的中國美學意境。過去,在談及如何利用動畫手段對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時,不少論者都將關(guan) 注重心放在作品對具象化文化符號的運用上。這往往會(hui) 造成內(nei) 容與(yu) 形式的割裂,甚至出現“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問題。從(cong) 整體(ti) 意境上去建構故事,才是中國動畫彰顯獨特美學主張的有效路徑。近年播出的網絡動畫作品裏,《中國好故事》中《高山流水》篇在江水、遠山、扁舟、亭台等古典意象中講述“獨美非美,孤樂(le) 非樂(le) ”的知音之歎。《狐桃桃和老神仙》圍繞狐桃桃在桃花村的經曆展開敘述,於(yu) 水墨畫風中融入民俗文化和傳(chuan) 統建築內(nei) 容。這些作品在經典民間故事與(yu) 中華美學風格的融合上頗顯巧思,獲得了受眾(zhong) 的追捧和業(ye) 界的肯定。這說明,中國動畫的民族化之路,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對中華美學精神的領悟力與(yu) 表現力,未來的網絡動畫創作可在此方麵繼續發力。

  以IP思維闡釋經典故事,建構古今通聯,彰顯時代價(jia) 值,是當前文藝創作的有效路徑。在視聽創作領域,IP通俗而言即廣泛的受眾(zhong) 基礎。作為(wei) 已經曆時間檢驗的文藝樣本,經典民間故事之所以流傳(chuan) 至今,就在於(yu) 其精神內(nei) 蘊既保持著恒定不變的一麵,又有著能被不斷闡釋的豐(feng) 富性和多樣性。不少網絡動畫創作者積極通過IP開發的思維路徑,在經典民間故事中深入發掘現實意義(yi) 和時代精神,從(cong) 而實現了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當今社會(hui) 的對話。例如,《故宮裏的大怪獸(shou) 之洞光寶石的秘密》改編自著名兒(er) 童文學作品,在普及傳(chuan) 統知識之餘(yu) ,讓成長、友情、責任、夢想等教育理念潛移默化地浸入觀眾(zhong) 心中。該動畫作品上線時,根據動畫劇情改編的係列圖書(shu) 以及玩具衍生品也同步發布,通過積極找尋古今接受心理的最大公約數,放大了經典的文化魅力。

  網絡動畫創作者也需思考如何進一步對接網絡受眾(zhong) 需求,利用網絡媒介特征提升作品文化內(nei) 涵與(yu) 藝術表達的問題。我們(men) 應繼續發揮網絡動畫製作周期短、體(ti) 量靈活、成本可控的優(you) 勢,拓展題材空間,深化思想內(nei) 涵,探索如何在文本、曆史與(yu) 現實的相互映照中將經典民間故事中所承載的主流價(jia) 值理念以更加適合的方式傳(chuan) 播開來的路徑。總而言之,網絡動畫片在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方麵具有巨大潛能,要發揮其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題材影視創作的“輕騎兵”作用,還有很多內(nei) 容可以挖掘,很大空間可以拓展。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