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3億人的藍海富礦尚待挖掘 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質效

發布時間:2022-11-30 09:35:00來源: 經濟日報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約有3億(yi) 農(nong) 村人口轉入城鎮成為(wei) 新市民。隨著數以億(yi) 計農(nong) 村人口進入城鎮工作、生活,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質效尤為(wei) 迫切。由於(yu) 新市民人數多、流動性強、收入不穩定、從(cong) 事行業(ye) 分布廣,對於(yu) 金融機構而言,挖掘這3億(yi) 人的藍海富礦,既是一個(ge) 難得機遇,又將麵臨(lin) 重重挑戰。

  促進創業(ye) 就業(ye)

  隨著我國工業(ye) 化、城鎮化和農(nong) 業(ye) 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大量農(nong) 村人口湧入城鎮,在各行各業(ye) 特別是服務行業(ye) 就業(ye) 和創業(ye) 。與(yu) 此同時,他們(men)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切實的基礎金融服務需求,希望手頭資金管理方便一點、閑置資金多賺一點、經營負擔更輕一點。

  “我以前每月月底需要根據銀行賬單、交易流水、外賣平台賬單等在多個(ge) 渠道逐筆對賬,耗費不少時間和精力。”談到日常經營遇到的煩惱,長春一家快餐店的店主楊傑說,“從(cong) 老家到長春,先給別人打工,現在自己開店,好多經營上的金融新設備不太會(hui) 用,也擔心操作錯了惹麻煩”!

  財務對賬繁瑣、經營資金閑置……這些困擾楊先生的金融問題,同樣影響著其他做小本生意的小微經營者們(men) 。為(wei) 幫助小微商家化解日常經營的痛點,滿足新市民基礎金融服務需求,建設銀行通過加強信貸產(chan) 品和服務創新,與(yu) 數字平台聯合推出小微商家專(zhuan) 屬生意卡服務。

  據了解,生意卡是基於(yu) 建設銀行儲(chu) 蓄卡推出的數字平台專(zhuan) 屬服務,致力於(yu) 為(wei) 小微商家提供一站式經營資金管理,助力商家減輕經營負擔。在提升資金管理效率方麵,建設銀行支持商家在數字平台生意卡專(zhuan) 區內(nei) 實現對餘(yu) 額、流水等賬戶資金的一站式對賬管理。此外,商家可以選擇用閑錢購買(mai) 建設銀行提供的專(zhuan) 屬資金管理產(chan) 品,在不影響資金流動性的同時能夠為(wei) 商家賺上“碎銀幾兩(liang) ”。

  幫助小微商戶解決(jue) 日常經營的問題難點,是金融機構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的題中應有之義(yi) 。中國銀保監會(hui) 、中國人民銀行今年發布《關(guan) 於(yu) 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擴大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促進新市民創業(ye) 就業(ye) ;鼓勵商業(ye) 銀行按市場化原則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ye) 通過降低貸款利率等方式,降低新市民創業(ye) 融資成本。

  “麵對新市民在創業(ye) 經營中的基礎金融服務需求,我們(men) 有責任把工作做得更細。”建設銀行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為(wei) 了讓新市民進城以後能夠真正“留下來”,建設銀行大力加強對吸納新市民較多區域和行業(ye) 的金融支持,製定差別化信貸政策、傾(qing) 斜配套資源、不斷加大信貸投放力度。

  今年以來,不僅(jin) 是建設銀行,郵政儲(chu) 蓄銀行也發布新市民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推出新市民專(zhuan) 屬借記卡——“U+卡”,該卡疊加多項權益,為(wei) 新市民群體(ti) 提供高質量的綜合金融服務。同時,圍繞新市民生活場景,推出持“U+卡”在郵政營業(ye) 網點交寄國內(nei) 普通包裹可享受郵費8折優(you) 惠,滿足新市民的寄遞需求。此外,興(xing) 業(ye) 銀行推出以“關(guan) 愛農(nong) 民工”為(wei) 主題的普惠金融綜合服務方案,並為(wei) 其量身定製專(zhuan) 屬銀行卡——“民薪卡”,提供免收年費、小額賬戶管理費、短信服務等優(you) 惠,以及專(zhuan) 屬增值權益、專(zhuan) 屬金融產(chan) 品等服務。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一方麵,優(you) 化新市民金融服務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對於(yu) 促進共同富裕有著深遠意義(yi) ;另一方麵,通過增強金融機構金融服務供給質效,有助於(yu) 釋放3億(yi) 新市民這個(ge) 巨大市場需求潛力,同時提升對養(yang) 老托幼、醫療教育等方麵的融資需求。

  助力住有所居

  在今年9月份“中國這十年”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上,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2021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從(cong) 增量看,我們(men) 還處於(yu) 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城鎮每年新增上千萬(wan) 人口,相應地對城市的住房、基礎設施帶來大量需求。“十四五”時期,我國城鎮化將快速發展,屆時進城後的新市民群體(ti) 將蘊藏巨大的金融需求。

  安居是新市民立足城市的根本保障。建設銀行副行長李運表示,從(cong) 現實情況看,新市民初到城市需要通過租房進行過渡,收入不高的新市民在短期內(nei) 很難負擔得起購房支出,平均租房期限更長。多項統計數據也顯示,約八成新市民的居住問題需要通過租房來解決(jue) ,安居成為(wei) 新市民最為(wei) 關(guan) 心的問題之一。

  為(wei) 緩解新市民住房壓力,上述《通知》提出,支持銀行保險機構通過參與(yu) 保障性租賃住房試點、助力政府部門搭建住房租賃綜合服務平台等方式,推動增加長租房源供給,完善住房租賃市場供應體(ti) 係。專(zhuan) 家表示,支持住房租賃市場健康發展,金融機構要持續加大對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積極滿足新市民安居需求。

  CCB建融家園·創業(ye) 之家項目是建設銀行守護新市民安居夢的縮影。據悉,該項目是為(wei) 新市民打造的高品質、分層次、智能化社區,位於(yu) 北京市大興(xing) 區西紅門鎮新建一村。在設計上充分結合園區工作者、創業(ye) 者等不同新市民群體(ti) 租住特點,配套健身房、迷你影音室等設施。“作為(wei) 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麵向亦莊、瀛海等周邊商圈及產(chan) 業(ye) 園區的新市民進行出租,可滿足1000餘(yu) 人居住需求。”建行北京市分行住房金融業(ye) 務部總經理陳曙表示,截至目前,已經通過信貸支持租賃住房建設超4萬(wan) 套,並協同建信住房北京公司通過收持改造閑置房源,提供租賃房屋逾6萬(wan) 套,幫助3萬(wan) 多新市民、青年人解決(jue) 住房困難。

  記者從(cong) 興(xing) 業(ye) 銀行獲悉,興(xing) 業(ye) 銀行在全國範圍打造“興(xing) e家”智慧社區服務平台,為(wei) 新市民提供包括物業(ye) 管理、租房信息、金融服務、房屋租賃等一攬子服務,構建住房租賃生態圈。此外,興(xing) 業(ye) 銀行的子公司錨定新市民進入職場初期的租房需求,推出立業(ye) 計劃,為(wei) 應屆畢業(ye) 生等提供前6個(ge) 月免還本安居租房貸款,解決(jue) 新市民租房的後顧之憂。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鄭忱陽表示,銀行機構要加大對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支持力度,做好專(zhuan) 業(ye) 化服務,健全保障性租賃住房金融服務組織架構,有條件的可以成立專(zhuan) 門業(ye) 務部門、組建專(zhuan) 營團隊、打造特色支行等,深入開展市場調研,對接保障性租賃住房開發建設、購買(mai) 、裝修改造、運營管理、交易結算等服務需求,積極參與(yu) 保障性租賃住房試點。

  強化製度保障

  雖然新市民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麵有著較強的金融需求,但是部分金融機構由於(yu) 各種原因對其還存在“懼貸”“惜貸”問題。

  專(zhuan) 家認為(wei) ,由於(yu) 多數新市民從(cong) 事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普遍存在信用資質低、缺乏抵押物等問題,尤其疫情下批發和零售業(ye) 、住宿和餐飲業(ye) 、物流行業(ye) 等新市民集中度較高的領域受到的衝(chong) 擊較大,諸多新市民收入不穩定或麵臨(lin) 就業(ye) 壓力,降低了金融機構服務新市民的積極性。

  “新市民是個(ge) 很大的群體(ti) ,涉及行業(ye) 廣、歸屬管理部門多、信息分散。金融機構要深入新市民所處的行業(ye) 、企業(ye) 和人群,真正走進社區、走進城中村、走進這一群體(ti) ,開展調查研究,了解他們(men) 在就業(ye) 、創業(ye) 、住房、醫療、教育和養(yang) 老等方麵遇到的難題和訴求。”在日前舉(ju) 行的2022年金融街論壇年會(hui) “金融精準服務新市民 奮進共同富裕新征程”主論壇上,銀保監會(hui) 副主席肖遠企表示,要看到金融服務仍處於(yu) 探索實踐階段,新市民群體(ti) 的廣泛性、差異性決(jue) 定了金融服務需要久久為(wei) 功。

  今年以來,各地監管部門不斷細化新市民服務舉(ju) 措,積極提升新市民金融供給質量,為(wei) 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提供了有力的製度支撐。比如,福建建立政策協調聯動機製,在新市民社保繳存和發放、住房公積金繳存和使用、農(nong) 民工工資發放、醫療保險繳存和結算等方麵建立政銀合作機製。此外,江蘇印發《江蘇銀行業(ye) 保險業(ye) 服務新市民實施方案》,深入研判新市民各類群體(ti) 的不同需求和特點,細分服務對象和領域,努力擴大新市民融資總量和保險保障覆蓋麵。

  既然“路線圖”已經規劃好,金融機構更應聚焦問題症結,把新市民金融服務薄弱環節夯實。“新市民金融需求呈現很大差異。城市創業(ye) 人員、新就業(ye) 白領和快遞服務、建築工人、家政安保等人群的金融需求不盡相同,同一群體(ti) 在不同城市的需求也很不一樣。因此,金融機構要精準滿足新市民需求。”肖遠企表示,金融機構要進一步細分客戶、細分市場,提升服務精準性。

  中國郵政儲(chu) 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wei) ,新市民在金融服務有獨特的特點,對此金融機構要有針對性的產(chan) 品創新。在支付結算方麵,金融機構在個(ge) 人銀行賬戶開立過程中適當精簡客戶身份資料要求,方便新市民開立賬戶。在信貸產(chan) 品方麵,金融機構嚴(yan) 格落實減費讓利政策,將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再貸款、再貼現等優(you) 惠政策傳(chuan) 導至新市民客戶,對新市民貸款給予專(zhuan) 屬利率優(you) 惠,降低新市民的融資成本。這些都是提高金融服務針對性的有力措施。

  最後,服務新市民還需強化保險兜底能力。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祁祥表示,保險公司應當在充分調研新市民群體(ti) 風險特征和保險需求的基礎上,努力為(wei) 新市民群體(ti) 提供適銷對路的保險產(chan) 品和服務。(經濟日報記者 王寶會(hui) )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