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部啟迪一線教師的好書——讀《溫儒敏講現代文學名篇》

發布時間:2022-12-01 09:3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陳維賢(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員)

  有人說,一生破萬(wan) 卷,而使平生明道者,數卷而已;一生覽萬(wan) 象,而令平生頓悟者,數象而已。中學教書(shu) 30餘(yu) 年,對現代文學名篇的認識基本停留在大學階段和教師用書(shu) 層麵,封閉於(yu) 教參久矣,思維鈍化,近期讀《溫儒敏講現代文學名篇》,有明道、頓悟之感,以及“重新發現”和打通自我的喜悅。

  《溫儒敏講現代文學名篇》(商務印書(shu) 館2022年版)係溫儒敏先生在北京大學、山東(dong) 大學講授中國現代文學課程的講稿節錄,共30講,選現代著名作家26位,涉及代表性作品40多篇(部)。本書(shu) 側(ce) 重對現代文學史上名家名作的藝術分析,示範多種解讀作品的方法,引導讀者閱讀鑒賞經典。

  曾擔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hui) 會(hui) 長、北大中文係主任,作為(wei) 北大知名教授、教育部統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shu) 總主編,溫先生做學問,不是高頭講章,沒有書(shu) 齋氣,而是守正創新,服務於(yu) 師生,進而弘揚學術。該書(shu) 保留課堂現場感,新見迭出,有趣有料,雅俗共賞,好像在和研究者、大學生、中小學師生交流,這明顯不同於(yu) 一般學者的書(shu) 齋研究。從(cong) 一線教師的角度看,閱讀該書(shu) ,有助於(yu) 語文教師克服思考弱化、思維固化、情感鈍化、教學程式化的慣性和惰性。

   作品解讀:共識基礎上的洞見和創見

  文學作品的解讀有兩(liang) 個(ge) 極端:因循守舊、人雲(yun) 亦雲(yun) 的照本宣科,或追求新意、語出驚人的過度闡釋。溫先生講現代文學名篇,注重那些沉澱下來的、學界有共識的文學史知識和作品評價(jia) ,在此基礎上立足名篇本身,融入自己的研究成果。這種共識,基於(yu) 數十年現代文學研究的沉澱和精華,能修正一線教師的理解偏差。共識基礎上的洞見和創見,中正精警,為(wei) 讀者尤其是一線教師打開了一扇窗,令人茅塞頓開。如讀出《狂人日記》的“憂憤深廣”,《背影》是寫(xie) “愛”與(yu) “被愛”的隔膜,《荷塘月色》要把握“獨處”之美,讀郭沫若《女神》要理解特定時代的審美形式,關(guan) 注《子夜》被政治化遮蔽了的豐(feng) 富性,綜合理解《白毛女》傳(chuan) 奇性、政治性和民間倫(lun) 理等複雜性等等。

  再來看《紅燭》《死水》的講解。溫先生指出,當前有些教師把《紅燭》的思想意義(yi) 歸為(wei) “奉獻祖國,甘願為(wei) 國犧牲的精神”,表現了愛國主義(yi) 的高尚情操,“燒破世人的夢”就是喚起民眾(zhong) 的覺悟等,這是我們(men) 常見的發掘思想意義(yi) 的解讀方式。結合對聞一多的研究,他指出,這是一首唯美的詩,兼顧了“言情”與(yu) “傳(chuan) 道”。欣賞《紅燭》這樣多麵性的詩,不宜做“思想意義(yi) ”限定性的理解。先切中當下慣性解讀或無意識誤讀的弊病,從(cong) 作者的創作背景、思想理念和文學追求出發,以文學史視野觀照,入情入理分析,娓娓道來,令人信服。

  書(shu) 中對“兩(liang) 極閱讀現象”的探討,對郭沫若、沈從(cong) 文、趙樹理等作品的中肯評析,其中豐(feng) 富的洞見和創見源於(yu) 溫先生現代文學研究大家的深厚學養(yang) ,更源於(yu) 作為(wei) 統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shu) 總主編的赤子情懷和一以貫之的“守正出新”理念。袁行霈先生認為(wei) ,做學問講究氣象。“學問氣象,如釋迦之說法,霽月之在天,莊嚴(yan) 恢宏,清遠雅正。不強服人而人自服,毋庸標榜而下自成蹊。”讀此書(shu) ,深有感焉。溫先生帶我們(men) 觸摸乃至走進精神高地,享受到高峰體(ti) 驗。我相信,看似孤立的30講,溫先生一定是從(cong) 文學史的高度來精心選擇的。分析、賞讀中內(nei) 隱一條文學史線索,一顆顆珍珠被無形的彩線串起來了。讀者獲得的不僅(jin) 僅(jin) 是名篇的賞析,還有視野的開闊、境界的提升。

  鑒賞方法:由“一個(ge) ”到“一類”

  對學生而言,讀一篇(部)作品,僅(jin) 僅(jin) 深入理解、研究到位是不夠的,要“得魚”,還要得“筌”、提升“筌”。溫先生注重由“一個(ge) ”到“一類”的鑒賞方法,針對讀者常用既定理論去“套”具體(ti) 作品,把經典作品作為(wei) 演示自己理論的材料支架這一普遍現象,他強調,文學經典都是獨特的思想和藝術感受的結晶,是黑格爾所說的“這一個(ge) ”,最要緊的還是從(cong) 作品自身出發,從(cong) “最能引起特別的感受和思考”的部分,也就是“最有創意”的那部分出發,充分尊重自己原初的文學感受。進入閱讀後,會(hui) 逐漸生成適合閱讀這部作品的策略和姿態,決(jue) 定如何去讀。書(shu) 中有“探究式閱讀法”“三步閱讀法”“剝竹筍讀法”等具體(ti) 詳盡的示範。

  近二十年來,溫先生一直深入中小學課堂聽課、調研,對中學語文教學現狀比較清楚。本書(shu) 講現代文學名篇,有意改變中小學固化的鑒賞思維習(xi) 慣、思維方式,並結合具體(ti) 作品給出了策略和示例。這些方法是滲透、融合在名篇的鑒賞之中的。沒有空洞的說教,有的是結合具體(ti) 作品的春風化雨。不知不覺,隨著溫先生的指引,我們(men) 對作品的理解越來越深,思維習(xi) 慣在變化,閱讀方法在優(you) 化,文學素養(yang) 在提升。創見帶來的頓悟、方法帶來的觸動、文本帶來的陶冶,讓我們(men) 充分享受到“生長”的喜悅。

  這些閱讀鑒賞方法滲透於(yu) 作品鑒賞之中,或由作品生發出來。每一講各有側(ce) 重,縱觀全書(shu) ,又構成一個(ge) 全麵、具體(ti) 的方法體(ti) 係。溫先生擁有全學段思維,且有意把中小學師生作為(wei) 一部分“擬想讀者”,使他能更好地結合中學文學閱讀現狀,立足文學作品閱讀應然之法來談,故而讀者能有多方麵的啟發。

  教學指導:春風化雨式的陪伴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方式需要轉型。統編教材文學閱讀與(yu) 寫(xie) 作任務群占比較大,一線語文教師有很多困惑。基於(yu) 學習(xi) 任務群的課堂教學如何創設情境和解決(jue) 任務,如何設計語文活動,是老師們(men) 關(guan) 注的重點。或許,本書(shu) 在解讀鑒賞作品、滲透方法性知識的同時,或直接或間接地在為(wei) 一線語文教師提供教學指導。無論是小說還是詩歌,溫老反複告誡讀者對文學作品不宜做的“限定性”的理解,要充分尊重自己原初的感受。上述相關(guan) 解讀、鑒賞方法,老師們(men) 都可以借鑒、遷移,為(wei) 我所用,也可以轉化為(wei) 自己的教學設計。

  書(shu) 中大量的內(nei) 容可以直接用來設置情境任務或設計專(zhuan) 題、群文閱讀教學。比如,我們(men) 可以基於(yu) 郭沫若《女神》受到惠特曼《草葉集》影響,把《立在地球邊上放號》《自己之歌》連讀,發現“郭沫若和惠特曼詩歌幾乎是同一頻道的,都有恣肆的想象、奔放的節奏,以及那一瀉千裏、令人震撼的氣勢”。

  以下是書(shu) 中提出來探討的問題,我們(men) 幾乎可以直接“拿來”創設情境任務(學科認知情境),推動文本學習(xi) 走向深入。

  《狂人日記》這篇白話小說,為(wei) 什麽(me) 正文是白話文,“小序”卻用文言呢?

  《阿Q正傳(chuan) 》中,阿Q為(wei) 什麽(me) 特別討厭卻又懼怕假洋鬼子?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怎麽(me) 會(hui) “立在地球邊上”?教材為(wei) 什麽(me) 不選《女神》中優(you) 美別致的詩篇?

  《背影》這篇散文,作者為(wei) 什麽(me) 沒有采用通常喜歡的那種渲染、抒情的優(you) 美語言,而是一洗鉛華,回歸樸素,幹淨細膩?

  歌劇在中國屬於(yu) “小眾(zhong) ”藝術,《白毛女》為(wei) 什麽(me) 能成為(wei) 歌劇藝術的巔峰之作?

  專(zhuan) 業(ye) 而不深奧,學術而不晦澀。書(shu) 中的鑒賞,沒有列出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不靠顯性的邏輯分析讓人折服,而是如話家常,深入淺出,在娓娓道來中帶讀者去體(ti) 悟、去思考、去品鑒,自然而然地走進名篇,獲得鑒賞的方法和教學啟示。但綜觀30講內(nei) 容,全書(shu) 自有體(ti) 係,站位於(yu) 文學史的高度、讀者文學素養(yang) 發展的視角、中小學語文教師的視角燭照每一篇(部),前後勾連之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讀者享受到的是現代文學大餐,也是眼界、思維和學術方法的提升。

  書(shu) 中教學的指導涵蓋多麵,每一條都切中肯綮,或許能優(you) 化我們(men) 的教學,提高語文教育質量。對我們(men) 一線教師而言,這部書(shu) 不僅(jin) 是教學征途的“加油站”,更是現代文學研讀的“進修所”。這是一部形塑我們(men) 思維的好書(shu) ,一部指導現代文學作品鑒賞方法的好書(shu) ,一部啟迪一線教師教好現代文學作品的好書(shu) 。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