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博物館文創 打開新空間

發布時間:2022-12-02 10:26: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從(cong) 杯子、本子、鑰匙扣,到考古盲盒、數字藏品、原創動漫、舞台演出等衍生形態……近年來,博物館等文化文物單位依托館藏資源開發各種文化創意產(chan) 品,在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同時,滿足著人們(men) 高品質的文化消費需求。與(yu) 此同時,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開發也麵臨(lin) 著如何避免同質化等挑戰。

  如何進一步推動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提質升級?本報記者對話3位文博領域的專(zhuan) 家學者、從(cong) 業(ye) 人員,共同探討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發展趨勢。

  對話人:

  吳 明(中國博物館協會(hui) 文創產(chan) 品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

  胡 鈺(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

  宋 華(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

  現 象

  品類豐(feng) 富,從(cong) 實物用品向文化服務拓展

  記者:近年來由文物衍生出的文創產(chan) 品越來越多,受到人們(men) 特別是年輕人的青睞。如何看待博物館文創熱?

  吳明:博物館文創熱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人們(men) 在精神層麵上有了更高的需求。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滿懷探索的熱情,所以依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設計開發出的文創產(chan) 品,更容易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頻頻“出圈”的博物館文創,體(ti) 現了文化元素、市場需求和時尚潮流的結合。以考古盲盒為(wei) 例,這幾年考古文化備受關(guan) 注,海昏侯國遺址、三星堆遺址等考古現場在各種社交平台上吸引著人們(men) 的目光。對於(yu) 文創推廣來說,博物館不妨主動利用社交媒體(ti) 進行傳(chuan) 播,發揮其最大作用。

  宋華: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節目播出,博物館通過捕捉年輕消費群體(ti) 喜歡的符號、文化、語言,找到了全新的“打開方式”。比如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就是遵循新的研發思路,融合解謎、遊戲屬性的沉浸式產(chan) 品,2021年作為(wei) 精品文創入選《全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chan) 品目錄匯編》。一個(ge) 個(ge) 文創爆款的誕生,一方麵體(ti) 現中國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曆史積澱,為(wei) 發展文化產(chan) 業(ye) 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另一方麵,今天的年輕人是信息時代的原住民,他們(men) 的消費需求更加集中在情緒和精神層麵,選擇產(chan) 品時會(hui) 考慮品牌的社會(hui) 價(jia) 值、文化和曆史認同。

  趨 勢

  立足文化內(nei) 涵,與(yu) 數字技術深度融合

  記者:博物館開發文創產(chan) 品,應用了哪些新設計、新技術、新材料等,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

  胡鈺:當代文創理念有3個(ge) 突出視角:創意視角、科技視角、生活視角。博物館文創已經成為(wei) 博物館建設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從(cong) 趨勢上看,設計愈發個(ge) 性化、生活化,文物作為(wei) 設計元素而不是複製整體(ti) ,既能體(ti) 現文物的特質,又與(yu) 日常生活需要結合。

  新科技特別是數字技術的運用,無疑是當代博物館文創發展中極具顯示度和內(nei) 生力的趨勢。可以說,沒有新科技的博物館文創是邊緣化的、缺乏生命力的。在推動科技運用時,可以打造文物的數字形態,形成文物的數字空間,推動文物的數字互動,各種沉浸式、互動式的數字博物館建設帶來了全新的博物館發展機遇。

  吳明:博物館文創是博物館最有活力的部分之一,科技+文創是博物館文創發展的一個(ge) 新途徑。元宇宙等技術之於(yu) 博物館文創已不僅(jin) 停留在概念上,上海博物館“海上博物”數字藏品平台及“上博鏈”技術已上線;陝西曆史博物館也在開發基於(yu) 區塊鏈技術的博物館文創,這些都展現出博物館文創發展的趨勢,即在堅守傳(chuan) 統文創產(chan) 品研發的基礎上,積極擁抱新技術。與(yu) 此同時也要堅守初心,科技隻是手段,不能因為(wei) 炫技而忽視了文化內(nei) 涵的發掘,忽略文化傳(chuan) 承的使命和目標。

  宋華:近年來,文化消費的主力軍(jun) 發生了代際轉換,傳(chuan) 統的消費觀念和行為(wei) 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men) 對文創產(chan) 品的需求也開始呈現個(ge) 性化特征,在麵對95後、00後這類成長型文化消費群體(ti) 時,文化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的創意創新顯得尤為(wei) 重要。同時,隨著5G、大數據、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新技術的融合應用,博物館越來越重視雲(yun) 逛展、雲(yun) 體(ti) 驗。對此,河南博物院推出“數字文創”蓮鶴方壺、賈湖骨笛、四神雲(yun) 氣圖等,讓人們(men) 來博物館參觀麵對的不再是冰冷的展櫃,而是通過VR、AR等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實現與(yu) 館藏文物的高度交互;開發“一起考古吧”小程序,遊客在觀賞文物的同時,發表的評論可以通過“彈幕”發出來,與(yu) 其他遊客隔空交流;推出動漫與(yu) 曆史相融合的“虛擬公社”,網友評論說“我最喜歡這個(ge) 係列了,一定要一直做下去”;“豫博仕女之貼秋膘”表情包突破了傳(chuan) 統的文創形式,更具有趣味性。

  思 考

  推陳出新,用文物講好中國故事

  記者:目前博物館文創產(chan) 業(ye) 發展有哪些需要加強的環節?

  吳明:文創作為(wei) 博物館文化傳(chuan) 播的一種途徑,並不以營利為(wei) 最終目的,始終堅持社會(hui) 效益與(yu) 經濟效益的統一。產(chan) 品同質化、定價(jia) 高、盜版屢有發生等現象,要引起重視。這些問題要一體(ti) 兩(liang) 麵地看待。一方麵,隨著博物館文創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重視原創性,同質化現象初步得到解決(jue) ;另一方麵,博物館文創是文化、創意與(yu) 生活的結合,產(chan) 品形式多是生活用品,同類產(chan) 品很多,但創意往往體(ti) 現在文化元素提取和設計上。

  隨著文創走紅,增強版權保護意識是各個(ge) 博物館麵臨(lin) 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已經開始開展版權登記和商標注冊(ce) 等工作。2019年,國家文物局發布了《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操作指引(試行)》,對於(yu) 博物館版權保護工作具有非常強的指導意義(yi) 。

  胡鈺:博物館文創是這些年興(xing) 起的新現象,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簡單貼標簽”“過度商業(ye) 化”等問題,這是對博物館文創的文化屬性理解不深導致的,也是因為(wei) 缺乏複合型的專(zhuan) 業(ye) 人才,當然,市場還沒有給出有效的反饋也是一個(ge) 原因。一旦過了快速發展的初級階段,博物館文創的文化性、專(zhuan) 業(ye) 性就會(hui) 越來越強,現有的這些問題也會(hui) 逐漸得到解決(jue) 。

  宋華:有觀眾(zhong) 反饋,以往參觀完展區後,再到文創區會(hui) 有一種穿越的感覺。現在我們(men) 的文創設計打破了“割裂”的印象,實用性和功能性也更貼近日常,走近大眾(zhong) 生活。博物館文創“文”是根本,“創”是生命。文創產(chan) 品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紀念品,每件產(chan) 品都兼具實用性和美學價(jia) 值。與(yu) 此同時,博物館“以史育人”的功能不能淡化,要避免給觀眾(zhong) 留下“純粹在賣東(dong) 西”的印象。

  每一個(ge) IP的形成都要經曆一段漫長的旅程,河南博物院文創非常注重版權保護,已注冊(ce) 50多個(ge) 商標,打造了“考古盲盒”“仕女樂(le) 隊”“光明之杯”等係列品牌,策劃了“博物雅堂”文化沙龍、河南省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川上曰”文創市集等係列活動品牌。

  記者:博物館文創未來如何推陳出新,實現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

  吳明: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guan) 於(yu) 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chan) 品開發的若幹意見》,2021年文化和旅遊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chan) 品開發的若幹措施》,助力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現有文創發展過程中的體(ti) 製機製問題。此外,要認真踐行“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合理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注重文物研究的基礎工作,充分發掘文物內(nei) 涵價(jia) 值,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尋找創作的靈感,不斷推陳出新,開發出文化內(nei) 涵豐(feng) 富、創意新穎獨特、貼近時代生活的文創產(chan) 品,讓文物真正活起來,用文物講好中國故事。

  宋華:博物館的文創工作要以實現社會(hui) 效益為(wei) 目標。比如研發產(chan) 品,我們(men) 有專(zhuan) 業(ye) 的文博專(zhuan) 家解讀產(chan) 品涉及文物元素背後的精神價(jia) 值,同時市場、渠道、策劃、倉(cang) 庫等各團隊專(zhuan) 業(ye) 人員積極參與(yu) 產(chan) 品研發,給出前端信息反饋,產(chan) 品落地後會(hui) 通過我們(men) 自創的博物雅堂、“豫來遇潮”直播間等平台統一規劃宣發,重在文化傳(chuan) 播、講好中國故事,實現“專(zhuan) 業(ye) 的人”做“專(zhuan) 業(ye) 的事”。

  胡鈺:博物館文創是當代文創發展中的亮點,是文創開發的富礦。現有的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的規模、質量與(yu) 中國博物館文物的豐(feng) 富性、人民群眾(zhong) 需求的旺盛性相比,還遠遠不夠。下一步要推動博物館文創高質量發展,在“吃透”文化的基礎上開展創意、運用科技、進入生活、做大產(chan) 業(ye) 。這就需要有更複合型人才的團隊參與(yu) ,要懂文化、懂經濟、懂科技、懂社會(hui) ,既有文化使命感,也有文化創造力。博物館也可與(yu) 高校緊密合作,開展文創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文創產(chan) 業(ye) 是青年的事業(ye) ,要解放思想、創新機製,讓更多的青年創意人才參與(yu) 到博物館文創事業(ye) 中來。(本報記者 陳圓圓 王 玨 畢京津)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