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交棒”市場,新能源汽車需重新出發
【經濟觀察】政策“交棒”市場,新能源汽車需重新出發
本報記者 北夢原
再過不到1個(ge) 月時間,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將終止退出。這項從(cong) 2010年開始實施的補貼政策,經過數次取消和延長,最終將畫上句號。
12年來,在“國補”等一係列鼓勵政策加持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抓住發展機遇,構建了全球領先的產(chan) 業(ye) 鏈集群。與(yu) 此同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提升,我國成為(wei) 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
政策牽引市場,讓中國汽車工業(ye) 在新能源汽車這條賽道上贏得了先機。隨著市場不斷成長壯大,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動力,已經從(cong) 最初的政策驅動,轉變為(wei) 政策+市場雙驅動。如今,“國補”徹底退出,政策交出“接力棒”,前路將交給市場。
從(cong) 2016年開始,新能源汽車補貼逐年退坡,補貼的金額逐漸下降、補貼的標準逐年提高。每一次補貼退坡,都引發了市場的波動。如今,這最後一次也不例外。在享受“國補”的最後一段時光裏,不少車企出台了鎖單補貼、限時保價(jia) 等各種優(you) 惠政策,鼓勵消費者趕上政策“末班車”。
可喜的是,在最後一次與(yu) 補貼政策的“互動”中,市場顯示出了足夠的從(cong) 容。五六年前,車企為(wei) 了保住更高補貼額,甚至會(hui) 趕在補貼退坡前將未售出的新車提前上牌,然後轉賣給消費者。而現在,各家車企的保價(jia) 政策力度大不如前,一些車企銷售價(jia) 格不降反升;消費者也較為(wei) 淡定,與(yu) 1萬(wan) 多元的“國補”相比,他們(men) 更在意車的品質。
有評論認為(wei) ,這份從(cong) 容,顯示出新能源車企乃至整個(ge) 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走過了多年的補貼扶持期之後,近幾年已經在加快戒斷補貼依賴。與(yu) 多年前相比,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對於(yu) 補貼的敏感度已經大為(wei) 降低。
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政策已然可以放心地“交出這一棒”,安心退出曆史舞台。雖然如此,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前路上,仍麵臨(lin) 著諸多考驗。
在產(chan) 業(ye) 鏈方麵,受上遊原材料漲價(jia) 、電池和芯片短缺等因素影響,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成本不斷上升,供應鏈穩定性持續遭受衝(chong) 擊。由此帶來的終端銷售價(jia) 格承壓、生產(chan) 周期拉長、車企盈利困難等一係列問題,成為(wei) 當前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麵臨(lin) 的最大挑戰。
在技術方麵,盡管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chan) 品不斷發展成熟,續航裏程、車輛品質不斷提升,但新能源汽車的可靠性、安全性仍然不時受到質疑。隨著新能源汽車普及率不斷提升,續航注水、電池自燃、刹車失靈等風險事故曝光越來越多。一直以來大打“智能牌”“科技牌”的新能源汽車亟須回歸造車的初心,重新重視安全、穩定、質量等最重要、最基本的問題。
在配套方麵,今年1月~10月,我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站上25%,10月的銷量滲透率高達29.4%,提前3年超額實現了“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20%”的目標。然而,充電樁這一新能源汽車的關(guan) 鍵配套設施建設卻相對遲緩,車樁比始終徘徊在1:3至1:2之間。配套設施建設落後,已成為(wei) 新能源汽車進一步推廣普及的最大障礙。
12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在市場推廣、品牌建設、技術儲(chu) 備、設計與(yu) 製造工藝等方麵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今,政策“交棒”市場,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需要重新出發。期待其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應對和解決(jue) 前路上的種種風險和挑戰。(來源:工人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