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太平洋島國共建藍色夥伴關係
作者:陳曉晨(華東(dong) 師範大學外語學院國別與(yu) 區域研究所副所長、華東(dong) 師範大學亞(ya) 洲和太平洋地區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
2017年6月,中國政府發布《“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正式提出構建藍色夥(huo) 伴關(guan) 係。位於(yu) 大洋中央區位的太平洋島國雖然陸地麵積小,但海域廣闊,潛力巨大。5年多以來,中國與(yu) 太平洋島國共建藍色夥(huo) 伴關(guan) 係,助力太平洋島國海上能力建設提升。
共建藍色夥(huo) 伴關(guan) 係結出碩果
5年多來,中國與(yu) 太平洋島國圍繞共走綠色發展之路、共創依海繁榮之路、共築安全保障之路、共建智慧創新之路、共謀合作治理之路五個(ge) 方麵,共建藍色夥(huo) 伴關(guan) 係,取得良好進展,結出累累碩果。
第一,共走綠色發展之路。海洋是太平洋島國人民賴以生存的家園,海洋環境惡化、氣候變化影響加劇等,是太平洋島國正在遭受的切身威脅。因此,中國將支持太平洋島國加強海洋環境保護與(yu) 應對氣候變化作為(wei) 共建藍色夥(huo) 伴關(guan) 係的首要課題之一。2017年9月,中國舉(ju) 辦了主題為(wei) “藍色經濟 生態海島”的中國-小島嶼國家海洋部長圓桌會(hui) 議,薩摩亞(ya) 、斐濟、瓦努阿圖、紐埃等太平洋島國代表參會(hui) ,會(hui) 議通過並發布了《平潭宣言》。2022年4月,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在山東(dong) 聊城啟用,成為(wei) 雙方共建藍色夥(huo) 伴、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機製。
第二,共創依海繁榮之路。發展藍色經濟是共建藍色夥(huo) 伴關(guan) 係的重要支柱,漁業(ye) 是中國-太平洋島國藍色經濟合作的重要領域。例如,2019年與(yu) 中國複交的基裏巴斯,其陸地國土麵積甚至不及北京市通州區,但專(zhuan) 屬經濟區麵積高達350萬(wan) 平方公裏,比中國“藍色國土麵積”還要大,金槍魚資源富集,已經是中國漁船前往南太平洋海域的重要目的地和途經地之一。巴布亞(ya) 新幾內(nei) 亞(ya) 是最大的太平洋島國,漁業(ye) 資源豐(feng) 富,但苦於(yu) 加工能力不足,不能讓漁業(ye) 產(chan) 生的利潤更多留在本國。中國與(yu) 巴新合作克服了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推進漁業(ye) 產(chan) 業(ye) 園建設,力圖提升巴新的水產(chan) 品加工能力,生產(chan) 高附加值產(chan) 品。
第三,共築安全保障之路。自然災害更頻繁、影響加劇,是太平洋島國麵臨(lin) 的重大威脅;合作提升海洋防災減災能力,是中國與(yu) 太平洋島國共建藍色夥(huo) 伴關(guan) 係的重要內(nei) 容。2022年1月,湯加遭受火山爆發和海嘯,中國是全球首先向湯加提供援助的國家。特別是中國海空軍(jun) 萬(wan) 裏馳援湯加,顯示了中湯海上合作的深化。
第四,共建智慧創新之路。中國與(yu) 太平洋島國深化海洋科學研究與(yu) 教育合作。薩摩亞(ya) 國立大學海洋學院由中國援建並提供教學科研設備,承擔了為(wei) 薩摩亞(ya) 及其他太平洋島國培養(yang) 海洋科學、海事管理等領域專(zhuan) 門人才的工作。太平洋島國為(wei) 中國在南太平洋海域的海洋科研活動提供便利,這反過來又提升了太平洋島國的防災減災能力。
第五,共謀合作治理之路。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hui) 自2021年起定期舉(ju) 行,成為(wei) 雙方提升治理合作的多邊平台。2022年5—6月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訪問太平洋島國期間,雙方在外長會(hui) 議機製下共同探討如何開展海洋治理合作,助力太平洋島國實現自主可持續發展。雙方還建立了中國-太平洋島國漁業(ye) 治理合作新機製。2021年12月,首屆中國-太平洋島國漁業(ye) 合作發展論壇在廣州召開,發布了《廣州共識》,開創了雙方漁業(ye) 合作新局麵。
推進太平洋島國海上能力建設
共建藍色夥(huo) 伴關(guan) 係,中國尤其注重“授人以漁”,從(cong) 多個(ge) 方麵切實推進太平洋島國的海上能力建設。
第一,加強人員培訓。太平洋島國國小民寡,人力資源特別是高端專(zhuan) 業(ye) 人才匱乏,是太平洋島國海上能力建設的瓶頸之一。中國根據太平洋島國的需求,幫助島國加強人才建設,提升島國的海洋治理能力。近年來,中國多次安排太平洋島國官員來華參加海洋環境保護等專(zhuan) 題研修班。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中國2019年以來已舉(ju) 辦三期麵向太平洋島國的“應對氣候變化與(yu) 綠色低碳發展”南南合作培訓班。2022年11月,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高級培訓班開班,培訓班由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主辦。這一舉(ju) 措也有利於(yu) 促進太平洋島國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理解與(yu) 支持。
第二,豐(feng) 富物資儲(chu) 備。太平洋島國缺乏物資生產(chan) 與(yu) 采購能力,中方注重為(wei) 太平洋島國提供實實在在的海上能力建設物資儲(chu) 備。2021年12月,中國-太平洋島國應急物資儲(chu) 備庫在廣州正式啟用,並在第一時間投入到對湯加的救援中。此後,中方繼續豐(feng) 富該儲(chu) 備庫的物資,並籌劃在太平洋島國建立分庫。這對頻繁遭受海洋自然災害的太平洋島國來說是一個(ge) 福音。廣東(dong) 、福建、山東(dong) 等地方政府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廣東(dong) 省自2015年以來向島國提供了超過60批民生物資援助。
第三,完善設施布局。加強太平洋島國的海上能力建設,最根本的還是要完善各項涉海基礎設施布局,提升太平洋島國自身的生產(chan) 、運輸與(yu) 監測能力。為(wei) 此,中國向太平洋島國援建了以盧甘維爾碼頭為(wei) 代表的涉海基礎設施,提升海運能力;向斐濟等島國援助漁船、巡邏艇與(yu) 水文測量船等,其中水文測量船配置了高科技設備,為(wei) 包括斐濟在內(nei) 的太平洋島國開展水文測量和海洋調查、應對氣候變化及推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幫助;支持島國加強海洋預報與(yu) 災害預警;在漁業(ye) 捕撈、水產(chan) 養(yang) 殖、漁船修造、漁港建設、水產(chan) 品加工和冷鏈物流等領域,完善漁業(ye) 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
太平洋島國獨立自主性上升,國際可見度提高,二者相輔相成,是這個(ge) 地區正在經曆的重大變局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國將繼續推進與(yu) 太平洋島國共建藍色夥(huo) 伴關(guan) 係,尤其是重點支持太平洋島國發展藍色經濟,助力太平洋島國的海上能力建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