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男女共情區別或緣於社會分工差異

發布時間:2022-12-09 09:32:00來源: 科技日報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來,人們(men) 就十分關(guan) 注社會(hui) 交往中的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在心理學中,這種感知、理解、分享他人情緒狀態的能力被稱作共情。

  長期以來,許多人認為(wei) ,女性具有敏感、細膩、善解人意等特質,共情能力強於(yu) 男性。然而,這種看法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是不是人們(men) 的一種刻板印象?

  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大腦皮層》上的一篇論文表明,女性在個(ge) 人痛苦方麵的共情能力確實比男性更強。男女在個(ge) 人痛苦方麵的共情能力差異,在大腦機製上也有所反映。

  女性在個(ge) 人痛苦方麵的共情能力強於(yu) 男性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吳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關(guan) 於(yu) 男女共情能力差異的學術探討由來已久。早在1983年,就有學者針對這一問題發表論文。然而,30年來的眾(zhong) 多研究就這個(ge) 問題給出了不少相互矛盾的結論。對這種現象的合理解釋就是,共情本身是個(ge) 內(nei) 涵複雜、維度多樣的概念。想要探討男女共情能力的差異,就必須細化到“哪個(ge) 方麵的共情”。

  為(wei) 此,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胡理研究組和孔亞(ya) 卓研究組招募了206名女性和302名男性開展了一項研究。受試者填答了中文版人際反應指針量表(IRI-C),並接受了腦部的結構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研究人員分析了男女在問卷數據和磁共振成像數據上的差異,並將兩(liang) 部分數據結合起來,建立了統計學中的結構方程模型。

  行為(wei) 結果表明,女性在個(ge) 人痛苦維度上的共情能力顯著高於(yu) 男性,但在其他共情維度上,男女並沒有顯著差異。腦影像結果表明,這一結果可能和男女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差別有關(guan) 。人腦左側(ce) 前腦島的灰質體(ti) 積越大,左側(ce) 前腦島與(yu) 左側(ce) 顳頂聯合區以及右側(ce) 額下回的功能連接隨之越強,人在個(ge) 人痛苦方麵的共情能力就越低。

  “在統計學當中,我們(men) 把變量間的這種此消彼長的關(guan) 係稱為(wei) 負相關(guan) 。我們(men) 的研究結果表明,男性大腦的這種負相關(guan) 效應比女性更強,因此男性共情個(ge) 人痛苦的能力整體(ti) 弱於(yu) 女性。” 吳曉解釋說。

  探索共情差異有助開發心理幹預手段

  結合先前的研究文獻,研究人員對這一現象的背後原因進行了推論。一種理論認為(wei) ,親(qin) 子行為(wei) 是人類共情能力的重要來源之一。與(yu) 男性相比,社會(hui) 群體(ti) 中兒(er) 童的女性撫養(yang) 者需要對後代的狀態更加敏感,才能避免後代遭受饑餓、疼痛或恐懼等困境。這種能力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有利於(yu) 女性撫育後代。但女性在注意到自己孩子以外的其他人類遭遇痛苦時,她們(men) 也同樣更容易產(chan) 生共情,因而較容易陷入自我困擾。

  “舉(ju) 例來說,當一個(ge) 人發現遭遇痛苦的是‘對手’或者‘壞人’時,如果這個(ge) 人是女性,她可能還是會(hui) 出現共情反應,但是大多數男性並不會(hui) 這樣。”吳曉說,這種現象的存在值得注意,也有待更多研究的驗證、探討。

  吳曉坦言,為(wei) 實證結果尋找社會(hui) 學的解釋並不容易。在此次研究中,團隊采納了來自生物進化領域的理論,但並不排除其他理論可能同樣有效。目前,吳曉及其同事也在思考進一步延伸理論的可能。

  “了解男女在個(ge) 人痛苦維度上的共情差異以及這種差異背後的神經機製之後,我們(men) 對共情的本質和表現認識得更清楚了。在未來的心理治療、心理教育當中,這些認知有助於(yu) 人們(men) 開發更有效的幹預手段,依據性別和個(ge) 人差異‘對症下藥’,為(wei) 人們(men) 解除困厄,創造更多積極的情感體(ti) 驗。”吳曉展望說。(實習(xi) 記者 孫明源)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