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我國區域科技創新水平普遍提升

發布時間:2022-12-09 09:3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12月7日,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在北京發布《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jia) 報告2022》。報告顯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2022年,全國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得分為(wei) 75.42分,比2012年提高了15.14分。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中心引領地位進一步強化,輻射帶動京津冀、長三角、泛珠三角等區域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長江經濟帶與(yu)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沿線地區科技創新能力穩步增強,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成效進一步顯現。我國多層次、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ti) 係更加完善,有力支撐了我國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

  中等創新地區大幅增加彰顯創新成效

  區域創新發展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支撐。《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jia) 報告2022》從(cong) 科技創新環境、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chan) 出、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化和科技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等五個(ge) 方麵,選取了12個(ge) 二級指標和43個(ge) 三級指標,對全國及31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科技創新水平進行測度和評價(jia) 。評價(jia) 結果顯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區域科技創新水平普遍提升,重大戰略區域科技創新發展成效顯著。

  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31個(ge) 省區市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得分相比2012年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根據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全國31個(ge) 地區可以劃分為(wei) 創新領先地區、中等創新地區和創新追趕地區三個(ge) 梯隊:

  第一梯隊為(wei) 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值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2022年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廣東(dong) 、江蘇和浙江,與(yu) 2012年報告排名完全一致,這些地區創新能力強勁,為(wei) 我國創新領先地區。

  第二梯隊為(wei) 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值低於(yu) 全國平均水平、但高於(yu) 50分的地區,2022年包括重慶、湖北、陝西、安徽、山東(dong) 、四川、湖南、遼寧、福建、江西、河南、寧夏、吉林、河北、黑龍江、山西、甘肅、廣西、貴州、海南和內(nei) 蒙古21個(ge) 地區,比2012年增加了14個(ge) 地區。“中等創新地區數量的大幅增加顯示我國各地區全麵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取得良好成效。”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旭說。

  第三梯隊為(wei) 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值在50分以下的地區,2022年包括青海、雲(yun) 南、新疆和西藏4個(ge) 地區,比2012年減少了14個(ge) 地區。雲(yun) 南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得分比2012年提升了12.73分,青海提升了8.41分,新疆和西藏分別提升了5.55分和5.86分,區域科技創新能力進步明顯。

  三大科創中心引領地位進一步強化

  報告顯示,北京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2022年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到86.2分,比上年提高1.6分,綜合排名全國第2位,R&D經費投入強度達6.44%,位居全國第1位,萬(wan) 人科技論文數36.2篇,居全國第1位,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33.6萬(wan) 件,居全國第2位,技術市場輸出技術成交額6316.2億(yi) 元,占全國總額的22%。

  張旭介紹,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ti) 建設效果顯現。報告顯示,北京創新成果溢出效應明顯,北京輸出到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達347.5億(yi) 元,比上年增長了22.9%。天津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比上年提升1位,重回前三位。河北科技意識指數、科技活動產(chan) 出水平指數和環境改善指數排名均提升2位。

  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同樣成績顯著,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多年排名全國第1位,科技活動財力投入指數排名全國第一,R&D經費支出1615.7億(yi) 元,與(yu) GDP的比值為(wei) 4.17%,位居全國第2位,萬(wan) 人科技論文數14.7篇,居全國第2位。在上海的引領下,長三角地區已成為(wei) 國內(nei) 最具競爭(zheng) 力的區域共同體(ti) 。江蘇和浙江綜合排名穩居全國第5位和第6位,安徽上升至全國第10位。長三角開放創新水平不斷提升,技術國際收入已接近全國的50%。

  粵港澳大灣區紮實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展現強勁勢頭。廣東(dong) 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排在全國第4位。其中,科技活動人力投入、技術成果市場化、資本生產(chan) 率等方麵表現突出,均居全國首位。“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wei) 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集群,根據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的報告,‘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多年位列全球第2位。”張旭說。

  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創新表現突出

  報告顯示,長江經濟帶沿江11個(ge) 省市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了科技對經濟的支撐引領作用。長江中遊地區,包括以武漢為(wei) 創新高地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湖北推動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排名全國第8位,引領中部地區。“三省”R&D經費支出、R&D人員占全國比重均為(wei) 9.5%左右。高技術產(chan) 業(ye) 營業(ye) 收入占全國比重為(wei) 8.6%,有效發明專(zhuan) 利數量占到全國的6.4%。長江上遊地區,包括以重慶和成都為(wei) 高地,輻射引領四川、貴州和雲(yun) 南的“一市三省”。其R&D經費支出、R&D人員占全國比重均為(wei) 8%左右。高技術產(chan) 業(ye) 營業(ye) 收入占全國比重為(wei) 10%,有效發明專(zhuan) 利數量占全國的6%。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沿線地區,科技創新能力也穩步提升。報告指出:陝西綜合排名第9位,其中科技創新環境指數排名第10位,R&D/GDP為(wei) 2.18%,居全國第7位,科技活動產(chan) 出排名全國第4位;山東(dong) 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排名第11位,科技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指數排名比上年提升7位;河南綜合排名第17位,比上年提升2位,科技活動人力投入指數排名比上年提升4位;寧夏綜合排名第18位,較上年提升2位,科技創新環境指數較上年提升4位;甘肅、青海努力改善創新環境,加快高技術產(chan) 業(ye) 發展,並通過激勵企業(ye) 創新來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和提升區域競爭(zheng) 力。

  “可以看到,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創新發展的區域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逐步形成了優(you) 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多層次戰略布局。”張旭說。他表示,麵向未來,區域科技創新發展要按照黨(dang) 的二十大戰略部署,加快區域科技創新體(ti) 係能力建設,發揮區域創新在塑造國家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中的重要作用,強化科技創新中心在區域創新體(ti) 係建設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區域間協同創新的能力和水平,為(wei) 我國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更有力支撐。(記者 楊舒)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