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喚醒激情燃燒的工業記憶——走近工業遺產保護利用事業中的青年人

發布時間:2022-12-20 10:4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青年就業(ye) 之工業(ye) 遺產(chan) 】

  光明日報記者 李丹陽 殷澤昊 汪媛

   一根早已冷卻的煙囪,曾是工業(ye) 化曆程中驕傲的象征;一塊鏽跡斑斑的鐵板,藏有幾代人汗與(yu) 火的記憶。

  時光流轉,產(chan) 業(ye) 更迭,許多“老房老廠”完成了曆史使命,業(ye) 已沉寂。但那裏的車間機床、一物一件,仍記錄著波瀾壯闊的時代故事,是珍貴的工業(ye) 遺產(chan) 。

  “工業(ye) 遺產(chan) 是文化遺產(chan) 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它展示的是人類從(cong) 古代手工業(ye) 、近代機器大工業(ye) 到現代工業(ye) 的發展曆程。”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工業(ye) 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介紹,從(cong) 物質層麵來說,園區、廠房、車間、生產(chan) 設備等實物展示著當時的人文曆史背景、社會(hui) 發展狀態、企業(ye) 科研水平和產(chan) 品生產(chan) 情況;從(cong) 非物質層麵來說,工業(ye) 遺產(chan) 承載著企業(ye) 精神、文化,是企業(ye) 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為(wei) 國奉獻、勇攀高峰的見證。也因此,保護和利用工業(ye) 遺產(chan) 有著重要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

  近年來,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紛紛關(guan) 注工業(ye) 遺產(chan) ,陸續出台相關(guan) 政策。同時,越來越多的青年學者、建築師、設計師等投身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和利用事業(ye) ,致力於(yu) 挖掘工業(ye) 故事,傳(chuan) 承工業(ye) 文明,弘揚工業(ye) 精神。

  那些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那些迸發創新創業(ye) 火光的地方,如今正匯入一股股青春之力,故事續寫(xie) ,朝氣重煥……

   尋根:留住工業(ye) 進程中的精神豐(feng) 碑

  “在艱苦歲月裏,石油溝油礦的采油工人、機關(guan) 幹部、木工等組成了群眾(zhong) 修井隊,在這裏進行修井作業(ye) 。”今年8月,中國石油玉門油田分公司的常菁鉉帶領來自北京大學的學生開展工業(ye) 文化研學教育實踐活動。在“人背鋼絲(si) 繩修井”舊址——石油溝石10井前,他給學生們(men) 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大量人員和設備外調的情況下,玉門油田石油溝油礦群眾(zhong) 自發進行人背鋼絲(si) 繩修井作業(ye) 的故事。

  在玉門油田石油工業(ye) 文化遺址群,還有許多和石油溝石10井一樣,見證曆史,且已退出曆史舞台的工業(ye) 遺產(chan) 被保護起來。老君廟油礦遺址、乾油泉遺址、王進喜鑽井隊首創鑽機整體(ti) 搬家遺址……每一個(ge) 遺跡的背後,都有無數中國石油人敬業(ye) 奉獻、開拓進取的故事。“這些工業(ye) 遺存已經完成了曆史使命,但並不意味著它們(men) 再也沒用了。”常菁鉉說,作為(wei) 一名石油人,他把保護這些石油工業(ye) 遺產(chan) 當成自己的責任,希望它們(men) 所代表的石油精神永遠流傳(chuan) 。

  常菁鉉是土生土長的玉門人,祖輩和父輩都在玉門油田工作。2012年,常菁鉉大學畢業(ye) ,他選擇回到油田,成為(wei) 采油隊的一名工程師。參加工作的第二年,采油隊的一位前輩就帶著他參與(yu) 了一項閘門刺漏的搶險任務。看著前輩從(cong) 早到晚一刻不停地執行任務,累得筋疲力盡的他不由得肅然起敬。

  老石油人這種奉獻精神時常感染著他。“以前我隻是籠統地了解石油文化和精神,在和前輩們(men) 共事的過程中,我感受到這種精神對人有極大的驅動力。”深感精神力量強大,常菁鉉意識到了傳(chuan) 承石油精神的重要性。

  常菁鉉把目光投向了玉門油田的工業(ye) 遺存。2021年,常菁鉉調入分公司培訓中心,開始著手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和石油精神傳(chuan) 承的相關(guan) 工作。結合多年采油一線的工作經曆,他和團隊整合梳理了保護區各項遺址資源,設計了多門勞動教育課程。在設計老君廟一號井等現場觀摩教育內(nei) 容時,他和團隊在課程中增加了603標杆崗位跟學“巡井”的項目,把對石油精神的傳(chuan) 承落實在勞動實踐中,讓學員在看似平凡的工作任務中體(ti) 會(hui) 石油精神。

  “這些工業(ye) 遺產(chan) 就是老石油人為(wei) 我們(men) 留下的精神財富,我們(men) 追求石油精神的腳步不能停止。”目前,玉門油田的發展模式正在從(cong) 單一的石油能源開采轉向更多新的領域。常菁鉉認為(wei) ,雖然發展模式正在轉型,但這些工業(ye) 遺產(chan) 所蘊含的石油精神是需要傳(chuan) 承和發揚的,它永遠不會(hui) 過時。

   傳(chuan) 衍:講述充滿傳(chuan) 奇的工業(ye) 故事

  周滿琴的一天,從(cong) 浪漫又奇幻的“穿越”開始。

  作為(wei) 福建船政文化保護開發有限公司文化資產(chan) 運營管理部主管,周滿琴的辦公室位於(yu) 福州馬尾船政學堂內(nei) ,“這裏,曾走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奠基人高魯、民族英雄鄧世昌、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yan) 複、‘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她介紹。

  156年前,馬江之畔屹立起當時中國乃至遠東(dong) 地區規模最大的造船基地福建船政,肩負“富國強兵”重任,是中國近代船政工業(ye) 之光。今天,在“修舊如舊,留住曆史”的保護建設原則下,先輩們(men) 篳路藍縷的山林,煥發出新的生機。

  一排綠樹掩映著一幢始建於(yu) 1867年的歐式紅磚建築——輪機車間,厚重的紅漆大門上點點斑駁,這是船政遺存中最早的工業(ye) 車間,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工業(ye) 建築之一。

  “一個(ge) 廠房,怎麽(me) 會(hui) 設計這麽(me) 美的落地窗?”在輪機車間,周滿琴笑著回答人們(men) 的提問:“仔細瞧,這個(ge) 落地窗與(yu) 牆體(ti) 形成的夾角可讓室內(nei) 采光更充足,滿足工人們(men) 的生產(chan) 需求。”這種融合美學的船政建築是近代東(dong) 西方建築文化交流的獨有產(chan) 物。“去年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期間,工信部在這裏舉(ju) 辦了‘世界遺產(chan) 視角下的中國工業(ye) 遺產(chan) ’工業(ye) 文化展覽。”她說。

  在船廠片區,高大透亮的玻璃房內(nei) ,百餘(yu) 年曆史的鋼鐵構架清晰可見。“這是鐵脅廠,1878年,這裏製造出鐵脅軍(jun) 艦超武號,也是在這裏,中國人開始研製水上飛機。”周滿琴忍不住邊走邊比畫著,“如果把這裏打造成創意空間,供遊客參觀、休閑,是不是別有一番‘曆史味兒(er) ’?”

  在厚重、激蕩的曆史中穿行,周滿琴把船政的曆史講給大家,也把船政人的自豪講給大家。

  前不久,周滿琴和同事們(men) 製作的船政書(shu) 局宣傳(chuan) 片在網絡發布:高懸的船舶骨架、二層開放的甲板,隨處可見的輪船元素,讓這艘載有一萬(wan) 五千冊(ce) 藏書(shu) 的方舟,駛進受眾(zhong) 的心裏。“什麽(me) 時候開放,我們(men) 都想去看一看!”網友們(men) 的留言,預示著這艘百年方舟,即將駛向更青春的海洋。

  “這些留存至今的船政建築是近代中國工業(ye) 化進程中的重要實物見證,向世人講述著中國走向工業(ye) 化的曆史。”周滿琴說,“作為(wei) 一名船政文化的傳(chuan) 播者、講述者,我像一葉小舟那樣在曆史中遨遊,又滿載著工業(ye) 遺產(chan) 的故事而歸,並把這些故事傳(chuan) 遞給更多人。”

  共生:讓一個(ge) “老廠”,繼續融入一座“新城”

  讀博士期間參與(yu) 的“嘉興(xing) -民豐(feng) 冶金廠片區”更新設計,是80後建築師、上海大學文化遺產(chan) 與(yu) 信息管理學院講師孫淼對工業(ye) 遺存的首次接觸。也正是這次接觸,為(wei) 他打開了建築學之外的視角,觸摸到一處“城中廠”的曆史與(yu) 溫度。

  浙江省嘉興(xing) 市甪裏街112號,是過去“嘉興(xing) 五大廠”之一嘉興(xing) 冶金機械廠的舊址。第一次來到曆經70年風雨的老廠區,孫淼帶著相機和草圖本,興(xing) 致勃勃地“爬上爬下”,甚至冒險攀上最高的水塔,隻為(wei) 記錄下老廠老房的美感和細節。那時他看這裏,看到的是建築本身。

  而隨著項目推進,查閱了大量檔案資料,與(yu) 當地規劃、住建、城投部門及工廠老職工進行了上百次訪談,又對42棟保護建築進行了價(jia) 值評估後,他再看這裏,方看到了一座廠與(yu) 一座城的情感聯結。

  “最輝煌的時候,城區人口就3萬(wan) 多人,而廠裏有4000多名職工,幾乎每個(ge) 家庭都跟冶金廠有關(guan) 。”孫淼感歎於(yu) 冶金廠昔日的輝煌,更唏噓於(yu) 時過境遷,曾經為(wei) 城市工業(ye) 化進程作出巨大貢獻的老廠,卻與(yu) 現代城市格格不入,曾經的工業(ye) 榮光正在失落。

  不該如此!“既然過去工廠和城市可以‘一體(ti) ’,現在我們(men) 也要找到一種方式,讓它們(men) 共生、共存。”就這樣,“廠城共生”的理念路徑在孫淼心中有了雛形,並在隨後的研究中逐漸完善。

  在“廠城共生”理念下進行工業(ye) 遺存改造設計,考驗的不是建築師“揮斥方遒”的想象,而是盤活存量的功力。在孫淼看來,“城中廠”一般麵臨(lin) 的不隻是空間問題,還有錯綜複雜的政策、產(chan) 權、遺留問題等。找到工業(ye) 遺存與(yu) 周邊社區共存中的係統性問題,用設計的方式解決(jue) 它,是難點,也是關(guan) 鍵。

  在對“上海文定路街區”的更新設計中,孫淼和團隊進行了大量的問題梳理。“兩(liang) 年半的時間裏,我們(men) 帶學生做了15次現場調研,對每一個(ge) 路口、每一堵圍牆、每一片綠地、每一個(ge) 停車場都做了細致的標注。我們(men) 還和街道政府開了22次會(hui) ,走訪了18家企業(ye) 及周邊居委會(hui) ,做了100多份居民和遊客調研。”

  靠著這樣細致的調研,他們(men) 梳理出區域內(nei) 冷拉型鋼廠、雨衣廠和多層倉(cang) 庫三處工業(ye) 遺存地與(yu) 片區內(nei) 居住區、辦公單位、經營單位間存在的多重矛盾,提出了開放邊界,對接聯通路網,鼓勵業(ye) 主共享通道等設計方案。

  “我們(men) 采用了空間設計的方法去解決(jue) 非空間的問題。作為(wei) 建築師,我們(men) 或許無法直接製定政策和機製,卻可以‘讓設計說話’。”孫淼說。

  例如,他們(men) 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做了大量的協調工作,為(wei) 一個(ge) 產(chan) 權複雜的路段設計了一段“共享廊道”。靈活的通行設計,錯峰開設的周末集市和跳蚤市場,補充短消費場景的輕餐飲,展示社區工業(ye) 曆史的微展廳……經過設計,廊道仍然能夠滿足空間內(nei) 產(chan) 權單位基本的停車、辦公、商業(ye) 、堆放需求,還能作為(wei) 城市的公共空間使用。

  “工業(ye) 遺產(chan) 的特點決(jue) 定了,它們(men) 是‘生產(chan) 型的遺產(chan) ’,不應隻是作為(wei) 一棟廠房、一個(ge) 設備放在那裏,而應靠著價(jia) 值發掘,繼續融入現代生活,在空間上、經濟上、社會(hui) 文化上與(yu) 城市共生。”孫淼說,而設計能做的,就是在工業(ye) 遺產(chan) 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和土地空間價(jia) 值之間尋找平衡點。

  改造利用、煥發活力。“如今,越來越多改造、活化工業(ye) 遺產(chan) 的主體(ti) 是年輕人。他們(men) 思維活躍、創新精神強,探索利用工業(ye) 遺產(chan) 資源,建設工業(ye) 遺址公園、博物館,打造文創園區、特色街區、創新基地,培育工業(ye) 設計、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等業(ye) 態。”孫星表示,隨著青春之力汩汩湧入,定有更多工業(ye) 遺產(chan) 從(cong) 沉睡中蘇醒,成為(wei) 城市的名片、市民的休閑地、產(chan) 業(ye) 的集聚地。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