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百姓家中更暖,戶外天空更藍

發布時間:2022-12-20 10:47: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雖然我家在一個(ge) 老舊小區,但房間裏供暖挺好,在家穿件單衣就可以。”家住北京市豐(feng) 台區的唐女士告訴記者,今年家中供暖質量很好,而且還進行了智慧化改造。不久前,供暖部門為(wei) 小區居民上門安裝了一個(ge) 電源開關(guan) 般大小的白色小方盒,叫室內(nei) 溫度采集器。它能測量室溫,然後將數據上傳(chuan) 到雲(yun) 平台,以便供熱運行人員及時調整鍋爐供熱負荷,防止供熱溫度忽高忽低,助力節能降耗。

  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是一項民生工程。近年來,更多創新技術投入該領域。無論是進行供熱智慧化改造,還是發展新能源供暖、推廣“煤改電”供暖等,都讓冬季供暖朝著更清潔、更節能的方向大步前進,也為(wei) 廣大百姓帶來更多幸福感。

  提升智能化水平

  如今,不少地區的供熱設施完成智能化改造,智慧供暖走進尋常百姓家。

  今冬,北京市豐(feng) 台區京鐵家園小區完成智慧化供熱改造,實現了“戶-樓-站-源”自下而上全過程逐級聯動供熱,調控過程無需人工參與(yu) 。

  在一整套智慧供熱係統中,控製係統如同“大腦”。據北京熱力集團技術管理部副經理李仲博介紹:“它就像一個(ge) 經驗豐(feng) 富、並且24小時不休息的供熱站站長,通過實景數字化模型建模,結合氣象等數據信息,計算出在不同時間,不同建築內(nei) 所需要的供熱量。”

  要給“大腦”提供數據,需要依靠很多“眼睛”。居民家中安裝的室內(nei) 溫度采集器就是其中一部分。此外,各類供熱設備上也加裝了溫度、壓力、流量及熱量采集器,實時將數據傳(chuan) 送給控製係統。

  安裝在各個(ge) 建築物內(nei) 供熱管道上的電動閥門等裝置,則像智慧供熱係統的“手”,可按照數據計算分析後的要求進行自動化調節。如此,就實現了智慧供熱的全過程。

  “過去,我們(men) 是按照經驗,通過人工判斷和計算進行分配式供熱,但往往會(hui) 因為(wei) 建築物的修建年代、保溫效果的不同而造成偏差。但現在,通過智慧化供熱改造,我們(men) 真正實現了按需供熱。有的用戶家中,還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溫度來進行室溫設定。”李仲博說。

  智慧供熱係統不僅(jin) 讓百姓溫暖過冬,也實現了節能減排。今年,北京熱力集團對2082萬(wan) 平方米供熱麵積進行分層次智慧供熱改造,涉及鍋爐房6座、換熱站共182座。涉及東(dong) 城、西城、朝陽、海澱、豐(feng) 台、石景山、門頭溝、通州、房山共9個(ge) 區,項目完成後預期每年節約燃氣770萬(wan) 標立方,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萬(wan) 噸。

  針對供熱管網進行的巡檢,同樣應用了最新的科技手段。

  天津能源集團研發了“無人機+雙光熱成像”智能巡檢係統,及時檢測地麵之下供熱管網的“跑冒滴漏”。天津能源集團供熱調度客服中心副主任劉煥誌表示,無人機搭載紅外線熱成像設備,可以從(cong) 高空巡檢隨時發現熱水跑漏問題,與(yu) 傳(chuan) 統供熱管道查漏方式相比,不僅(jin) 大幅減少了查漏的工作量,縮短了查找時間,還能為(wei) 製定科學搶修方案提供數據依據,極大提升了供熱管網搶修效率。

  在北京市地麵之下的供熱大網中,則新添了一些小設備。如果人們(men) 打開街上某個(ge) 熱力井的井蓋,會(hui) 發現井口附近黏著兩(liang) 個(ge) 10多厘米長的白色圓柱體(ti) ,這就是被稱作溫度膠囊的裝置。

  “它們(men) 看著不起眼,其實大有用處。”北京熱力集團輸配分公司供熱生產(chan) 部經理韓鵬介紹,溫度膠囊采用了物聯網信息技術,能讓看不見摸不著的地下熱網變得透明和清晰。“兩(liang) 個(ge) 溫度膠囊中,一個(ge) 負責測量井口環境溫度,另一個(ge) 負責測量井底集水坑液位高度和液體(ti) 溫度。當供熱管網出現泄露時,溫度膠囊所處環境溫度會(hui) 發生變化,當測點數據超出上限值時,會(hui) 觸發報警。然後,報警信息就會(hui) 及時推送到供熱調度人員的電腦和手機上,同時提示精準故障點定位,工作人員可以第一時間進行維修,有效縮短隱患排查時間。”

  據悉,今年供暖季,北京熱力集團在重點區域共安裝了近3000組溫度膠囊,覆蓋近1/4的熱力井。

  推進新能源供暖

  除了通過數字技術打造智慧供熱係統,地熱能、核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也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冬季供暖中,助力清潔取暖。

  從(cong) 去年開始,居住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養(yang) 老院的老人們(men) ,再也不怕冬日寒冷了。養(yang) 老院住戶徐勝來告訴記者:“以前冬天取暖,隻能開空調,幹燥得很,也費電。現在新裝了這個(ge) ‘大空調’,一開按鈕,暖風就呼呼地出來了。在房間裏活動、睡覺都暖和,還沒什麽(me) 噪音,不排煙、不排廢水,真是個(ge) 好東(dong) 西!”

  徐勝來老人所說的“大空調”,實際上是由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安徽分公司在小崗村建設的地源熱泵。

  “地源熱泵是利用地球表麵淺層地熱資源作為(wei) 冷熱源,進行能量轉換的供暖空調係統。”國電投安徽分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總經理黃雲(yun) 濤向記者講解,地表淺層是一個(ge) 巨大的太陽能集熱器,其中蘊含的地表淺層地熱資源,包括地下水、土壤、地表水等,是真正的“量大麵廣、無處不在”。地源熱泵的原理,就是在冬季,將地表淺層的熱量“取”出來,供給室內(nei) 采暖;在夏季,將室內(nei) 的熱量“取”出來,再釋放到地下。

  利用這一清潔可再生資源,小崗村養(yang) 老院實現了低能耗取暖。數據顯示,地源熱泵與(yu) 電鍋爐加熱相比,可節省2/3以上的電能;與(yu) 傳(chuan) 統空氣源熱泵相比,其運行費用約為(wei) 普通中央空調的一半。

  小崗村村委會(hui) 工作人員關(guan) 正景表示,目前,村中依靠地源熱泵係統供熱麵積為(wei) 4500平方米,每年能為(wei) 村集體(ti) 節省電費20萬(wan) 元。同時也產(chan) 生了很好的環保效益,是小崗村實現低碳用能、建設“零碳”鄉(xiang) 村的一項良好實踐。

  在供暖時間更長的東(dong) 北地區,清潔能源同樣大有作為(wei) 。

  11月1日,在遼寧省,紅沿河核電站核能供暖示範項目正式投運供熱,這也是東(dong) 北地區首個(ge) 核能供暖項目。該項目以大連市瓦房店紅沿河鎮為(wei) 試點,規劃供熱麵積24.24萬(wan) 平方米,利用紅沿河核電站汽輪機抽汽作為(wei) 熱源,替代紅沿河鎮原有的12個(ge) 燃煤鍋爐房,實現紅沿河鎮清潔供暖,可惠及周邊近2萬(wan) 居民。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核能總工程師鄭明光介紹,核能供熱一般是將核電廠經過高中壓缸發電後蒸汽產(chan) 生的部分熱量,傳(chuan) 遞給熱力公司,再經過供熱管網送至終端用戶。因此核能供暖的環保效益十分顯著。鄭明光認為(wei) :“如果部分區域換成核能供暖,那麽(me) 在冬季,全國的空氣質量都會(hui) 得到一定改善。”

  據測算,遼寧紅沿河核電站核能供暖項目投產(chan) 後,每年將減少標煤消耗5726噸,減排二氧化碳1.41萬(wan) 噸、煙塵209噸、二氧化硫60噸、氮氧化物85噸、灰渣2621噸,將有效改善供暖區域大氣環境。

  更早前,在浙江省嘉興(xing) 市海鹽縣,中國核工業(ye) 集團秦山核電核能供暖示範工程已於(yu) 去年12月正式投運。截至今年4月,該示範項目完成首個(ge) 供暖季任務,持續安全穩定為(wei) 近4000戶居民供熱100天,供熱價(jia) 格較過去降低了約1/3。據估計,到“十四五”末項目全部建成投運後,能夠滿足海鹽縣約400萬(wan) 平方米供暖需求;相對於(yu) 南方地區的電取暖方式,每年可節約電能消耗約1.96億(yi) 千瓦時。

  在太陽能、風能資源豐(feng) 富的地區,清潔能源取暖有著更多樣的選擇。例如在山西省靈丘縣,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河北公司就打造了山西省首個(ge) 風電清潔供暖示範項目,2022年供暖季計劃供熱8.9萬(wan) 吉焦,為(wei) 2250戶居民和220個(ge) 商業(ye) 用戶送去溫暖。

  發展燃煤替代品

  過去,燃煤取暖一直是冬季空氣汙染的主要來源之一。那麽(me) ,有哪些易推行的清潔取暖方式適合替代燃煤?

  生物質燃料是個(ge) 不錯的選擇。

  在吉林省農(nong) 安縣盛德熱力集團有限公司的燃料倉(cang) 庫,儲(chu) 存的燃料從(cong) 煤炭變成了生物質顆粒。該公司總工程師張帥介紹,這些是由玉米秸稈和稻殼壓成的生物質燃料顆粒。每年取暖期間需要13萬(wan) 噸,可以消納廠區附近50公裏內(nei) 的秸稈;可供熱麵積達527萬(wan) 平方米,占農(nong) 安縣供熱麵積的一半以上。而將燃煤鍋爐改造為(wei) 生物質鍋爐後,每年減排二氧化碳約20萬(wan) 噸、二氧化硫約1000噸、氮氧化物約800噸,比燃煤節約成本1500萬(wan) 元以上。

  黑龍江省密山市年產(chan) 秸稈近120萬(wan) 噸,當地利用這一優(you) 勢打通了一條“原材料收儲(chu) —燃料加工—能源供應—有機肥銷售”的秸稈循環再利用產(chan) 業(ye) 鏈。在產(chan) 業(ye) 鏈上遊,6萬(wan) 噸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產(chan) 基地已完成試運行,實現燃煤替代近3萬(wan) 噸;在產(chan) 業(ye) 鏈中遊,目前覆蓋密山市16個(ge) 鄉(xiang) 鎮和一個(ge) 社區的43台常壓生物質供熱鍋爐已建成投運,供熱麵積共計26.1萬(wan) 平方米;在產(chan) 業(ye) 鏈下遊,多方聯合將秸稈燃燒後的灰渣製成有機肥料,實現了“取之於(yu) 田,用之於(yu) 田”。

  “煤改電”也是廣大農(nong) 村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的一項重要舉(ju) 措。

  “家裏暖和多了,不用天天拉煤,不用時時添火,沒有難聞的味道。”提起“煤改電”,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xing) 慶區通貴鄉(xiang) 通南村村民納彥梅讚不絕口。

  2022年,銀川市興(xing) 慶區農(nong) 村居民煤改電項目總投資1946萬(wan) 元,主要對未集中供暖的793戶農(nong) 村居民實施“煤改電”。據通南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馬建旭介紹,今年該村在392戶村民家進行了“煤改電”改造,每戶改造費用約2萬(wan) 多元,其中村民承擔3000元,剩餘(yu) 部分由政府補貼。

  “過去,每戶人家一冬天取暖得燒2到3噸煤,按當下煤價(jia) 算,一冬天就得近4000元。現在‘煤改電’後,每戶每天費用大概在16元左右,一個(ge) 冬天下來費用能省四成。”馬建旭說,自從(cong) 村民們(men) 從(cong) 電價(jia) 、設備安全性和改造投入等方麵,算清了“煤改電”的“經濟賬”和“綠色賬”,“煤改電”在村中廣受歡迎。

  今年初,北京市製定了《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2022年行動計劃》,在保證群眾(zhong) 安全取暖過冬的前提下,進一步推進山區剩餘(yu) 村莊煤改清潔能源工作。2022年供暖季,有2.1萬(wan) 戶山區居民通過“煤改電”工程用上了清潔的電采暖。

  北京市密雲(yun) 區自2015年積極推動農(nong) 村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工作以來,已對285個(ge) 村、10.16萬(wan) 戶實施“煤改電”。隨著“煤改電”用戶增加,取暖設備售後維護保障工作越來越重要。為(wei) 保障用戶溫暖過冬,今年,密雲(yun) 區在位於(yu) 深山區的河南寨鎮、太師屯鎮、大城子鎮、馮(feng) 家峪鎮等四地建立“煤改電”運維鎮級服務站,同時在各村設立村級服務點,方便群眾(zhong) 就近報修、快速解決(jue) 問題。目前,密雲(yun) 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已建立煤改電服務監督調度中心,還依托智能管理雲(yun) 平台對村民家中“煤改電”設備進行遠程監控預警、遠程維修維護等。

  明年,密雲(yun) 區農(nong) 村地區取暖“煤改電”工作將進入收尾階段,計劃完成剩餘(yu) 41個(ge) 村莊1.6萬(wan) 戶的改造,屆時,密雲(yun) 農(nong) 村地區將基本實現取暖“無煤化”目標。(李 貞)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