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突破縣域發展“人才瓶頸”

發布時間:2022-12-26 10:5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人才是第一資源·筆談】

  作者:周湘智(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千秋基業(ye) ,人才為(wei) 本。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堅持各方麵人才一起抓,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you) 良的人才隊伍。

  建設人才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nong) 村。受大城市虹吸效應影響,縣域對人才的吸引力一直處於(yu) 弱勢。切實增強做好縣域人才工作的緊迫性,以務實舉(ju) 措推動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取得實實在在成效,是當前人才工作必須破解的現實課題。

  補齊結構性人才短缺

  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的核心領域在縣域,加快完善縣域人才政策,提升縣域人才引聚質量,帶動更多資源要素向縣域集聚,是實現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的必由之路。

  受發展基礎、地理條件、人文環境等因素製約,縣域人才普遍存在存量不足、流失嚴(yan) 重、結構不佳、效能偏低等問題。這一局麵不容回避,需要給予足夠關(guan) 注,重中之重是補齊縣域人才的結構性短缺。

  聚焦產(chan) 業(ye) 人才隊伍建設。產(chan) 業(ye) 人才是推動縣域發展的核心要素,是縣域人才工作的重點。要深化產(chan) 才融合,以產(chan) 業(ye) 基地為(wei) 重點,加強領軍(jun) 人才、技能人才、研發設計人才培養(yang) ,特別重視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克服家族式企業(ye) 粗放管理弊端。充分利用本土學校培養(yang) 本土人才,通過“校城融合”“校企融合”“校農(nong) 融合”發展壯大“守家在地”的產(chan) 業(ye) 人才隊伍。

  大力培養(yang) 新型職業(ye) 人才。當前基層文化人才非常缺乏,很多基本的公共文化活動要“花錢”到大城市請人才。社工人才缺口也非常大。要著力培養(yang) 金融、物流、電商、經紀、旅遊、休閑農(nong) 業(ye) 、網絡直播、職業(ye) 經理人、合作社經營人才等新型職業(ye) 人才,著力補充基層文化人才、農(nong) 林水人才、社工人才。

  全力保障公共事業(ye) 人才穩定。把定向師範生、醫學生作為(wei) 彌補基層教師與(yu) 醫生缺口的主渠道。有針對性地補齊網絡監管、“強戒”醫療、公證、司法鑒定、食藥檢測、動植物保護、林地勘測等人才缺口。

   開發多渠道引才平台

  做好縣域人才工作必須立足基礎、尊重規律、循序漸進,通過實施低成本人才競爭(zheng) 戰略,不斷擴大基層人才圈,讓有情懷有專(zhuan) 長的人才在縣域找到詩和遠方。

  實事求是開展人才認定。一些地方過度迷信外來人才,“招進了女婿氣走了兒(er) 子”,一些世承鄉(xiang) 村醫生因學曆限製不能開展執業(ye) ,一些“田秀才”“土專(zhuan) 家”貢獻再大也無法認定為(wei) 人才……這些現象的根源在於(yu) ,拿著與(yu) 大都市一樣的“尺子”來衡量鄉(xiang) 土人才。

  要認識差距,更要正視差距,充分考量自身經濟體(ti) 量、產(chan) 業(ye) 布局、區位條件等因素,依托自身特色產(chan) 業(ye) 和資源稟賦,找準比較優(you) 勢,與(yu) 大城市錯位競爭(zheng) ,集聚相互成就、適配度高的人才,千方百計提高人才“增量”。

  “駿馬能曆險,犁田不如牛。”開展縣域人才工作,要提倡高位嫁接與(yu) 本土培養(yang) 相結合,強化實用為(wei) 王導向,以業(ye) 績和貢獻論英雄,建立鄉(xiang) 土人才專(zhuan) 項激勵,對作出突出貢獻的鄉(xiang) 土人才納入各級人才規劃,為(wei) 其拓展發展空間、提高政治待遇、消除後顧之憂。

  高度重視鄉(xiang) 賢人才資源。鄉(xiang) 賢人才已成為(wei) 推動縣域發展的重要力量。要積極推動本籍人才“回歸”,大力引聚本土外出創業(ye) 人員、本地在外就讀大中專(zhuan) 學子、在外鄉(xiang) 紳村賢、退伍軍(jun) 人返鄉(xiang) 創業(ye) ,為(wei) 其回鄉(xiang) 定居、落地項目、回饋鄉(xiang) 梓提供便利,把本地人口就地轉化成人才。鼓勵離退休幹部“旋轉”到企業(ye) 從(cong) 事經營管理,彌補企業(ye) 人才短板。

  切實發揮柔性引才剛性作用。柔性引才是彌補人才不足,促進人才共享的重要方式。要采取業(ye) 務谘詢、顧問指導、對口培訓、崗位掛職、短期聘用,以及購買(mai) 專(zhuan) 利、技術合作、課題承包、人才租賃等方式,靈活引聚候鳥型人才。重視用好“人才飛地”模式,支持企業(ye) 在大城市招人開展研發,以出差形式來縣開展服務。支持院士在縣鄉(xiang) 設工作站,高校在基層設科研教學基地。

   營造全方位聚才氛圍

  人才是第一資源,一個(ge) 地方對人才包容與(yu) 否,關(guan) 乎廣大人才幹事創業(ye) 的決(jue) 心,關(guan) 乎縣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

  破解縣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人才瓶頸”,使高素質人才隊伍賦能高質量發展,關(guan) 鍵在於(yu) 態度上的包容、行動上的誠意、環境上的提升。

  對人才的承諾和獎勵未及時兌(dui) 現、不能提供發揮作用的事業(ye) 平台、很多事情要層層找關(guan) 係才能辦妥……這些現象的存在,導致了一些縣裏剛剛招來的人才寧願冒著違約風險也要“裸辭”。

  要順應人才對綜合環境要求的現實,打造全要素全周期人才服務體(ti) 係,以誠心、暖心、交心服務推動各類人才向縣域集聚。

  拿出魄力改善待遇。“花錢不心痛,人才不心動。”要千方百計增加人才工作專(zhuan) 項經費,用必要待遇拴心留人,不能人才要走了才去挽留。應允許縣域國有企業(ye) 突破工資總額聘用職業(ye) 經理人,用活中長期閑置事業(ye) 編製,對部分企業(ye) 人才可考慮實行“企業(ye) 發工資,身份給編製”。

  回應需求做好配套。目前,不少縣域的商業(ye) 、交通、教育、醫療等配套還不成熟,一些園區“吃個(ge) 飯、理個(ge) 發都找不到地方”,人才集聚力難以顯現。要適應青年人才需求變化,高度重視人文環境營造,加快雙創平台、孵化器建設。做好城區園區小區生活、通勤、娛樂(le) 等配套,營造辦事效率高、服務態度好、發展機會(hui) 多、晉升空間大的優(you) 良環境。

  真情付出溫暖人才。要健全人才工作機構,實現人才工作專(zhuan) 職化。建立專(zhuan) 員式黨(dang) 政領導聯係人才製度,常態化開展談心談話、定期療養(yang) 、榮譽授予與(yu) 政治吸納,防止“引而不用”“引而少用”。建立人才服務責任清單,及時迭代人才政策。在企業(ye) 設立人才聯絡員,加強人才政策宣傳(chuan) 與(yu) 落實。

  提升能力精準賦能。堅持創新生態、創新平台、創新人才三位一體(ti) ,實行體(ti) 製內(nei) 和體(ti) 製外兩(liang) 條腿走路,更加注重體(ti) 製外人才工作。重視發揮市場和社會(hui) 對人才的優(you) 化配置效應,減少編製與(yu) 資金依賴,更多依靠市場機製和社會(hui) 力量支持人才、評價(jia) 人才和發展人才,防止以強製措施限製人才合理流動。采取更為(wei) 積極、開放的措施,破解產(chan) 業(ye) 部門不抓人才、人才部門不抓產(chan) 業(ye) 的“兩(liang) 張皮”現象,以人才鏈的“強”,激發創新鏈的“活”,支撐產(chan) 業(ye) 鏈的“優(you) ”,推動各類優(you) 秀人才下沉到縣域、出彩在基層。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